APP下载

略论东屏古村的特色文化

2018-09-10方俊瑞

炎黄地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摘 要:东屏古村是三门县最早的村落之一,依山靠海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台州和合文化的辐射,造就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息,使它成为一座集宗祠文化、建筑文化、海防文化、尚武文化、消防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古村落,具备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关键词:东屏古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浙江省三门县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的三门湾畔,地处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是中国青蟹之乡、螠蛏之乡。三门依山傍海,兼具山海之利,人文底蕴深厚,海洋文化熠熠生辉。县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文天祥驻足过的仙岩洞,有戚继光浴血抗倭的健跳古城,有浙江红省第一次爆发红色起义的亭旁革命老区,还有“中国海禁第一村”——东屏古村。丰富的历史积淀,赋予了东屏古村独特的文化特质。

1.东屏古村概况

东屏古村是三门县横渡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总户数753户,总人口2416人,由水坑、大岙坑、上角头三个自然村组成。距县城14.5公里,周边山体连绵,濒临三门湾,有控山带海之势,因为村东东坑山形似一座帷屏,故名东屏。东屏古村是三门县最早的村落之一,东屏《陈氏宗谱》记载,元至正年间,时任浙江宁海县教谕的陈晋挺之子陈拱辰因为此地山水秀美,交通便利却不失僻静,选择长居于此,成为古村的始祖,距今已有600余年。2012年东屏古村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013年又跻身“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名录,此外,还被誉为“中国画里的村庄”“海禁遗址第一村”“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和“浙江十大最美乡村”。

2.东屏古村历史区划

目前所见的史料,对古村记载最早的是崇祯五年(1632)《宁海县志》,其后,康熙《宁海县志》、光绪《宁海县志》和民国《宁海续志稿》对之均有记载。從明清两代到民国29年(1940),古村一直隶属宁海县。明清时期,东屏村隶属宁海县宁和乡大横渡都(庄)下的一个小村庄,明清的“都”或“庄”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单位,也就是说,东屏在当时还够不上一个行政村的级别。民国17年(1928),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保制,东屏村被分成若干甲。至民国29年7月,三门县建立,东屏村才划属三门县双龙乡。这一时期,因为人口渐旺,原来的东屏村逐渐向外扩展,分出水坑、大岙坑、上角头三个自然村。1950年,新中国实行乡(镇)村制度,东屏辖区扩大,成为东屏乡。1956年,实行乡(镇)社制度,东屏乡撤销,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桥头乡。同年10月,三门撤销,东屏划归临海县管辖。1962年,三门恢复建制,东屏归属桥头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镇)村制,东屏以行政村的建制仍归桥头乡。到1992年5月,桥头乡撤销,东屏划属横渡镇。

3.东屏古村特色文化探究

特色文化是东屏村最大的亮点。它是一座融宗祠文化、建筑文化、海防文化、尚武文化、消防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古村落。

3.1宗祠文化

古村是一个以陈姓聚居为主的宗族村落,宗祠文化浓厚。村内最早、最大的祠堂是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期,全木结构,屡经修缮。祠堂的功能不仅限于宗教,它作为“族人交际的场合,变为族老政治的舞台,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祠堂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也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封建时期,东屏陈氏宗祠就是古村的公共中心,有很强的教化功能、管理功能,对古村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祭祀敬祖,强化宗族观念,把宗族关系和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成为古村百年不散的基石。浓厚的宗祠传统,让古村人十分重视编修族谱。所编《陈氏宗谱》,完备详尽,连贯性很强,保存了陈氏一族完善的族史资料,谱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先辈对后人的谆谆教诲,无疑凝聚族人的情感认同。宗祠文化作为古村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源,至今仍影响着当地社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3.2建筑文化

作为“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古村保留了一大批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和道地,村内一条小溪,将之分割成南北两岸。这批建筑群属典型的浙东穿斗式建筑体系,取材当地的木、砖和石建造,以华堂三台的“陈方来民居”最具代表,它们结构轻巧,布局纯熟,雕刻精致,整体性强,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气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不仅如此,“天人合一”思想在古村的建筑形式也体现出来。这些建筑强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讲求风水,内院的设计突出人与自然亲近的元素,同时,它们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封建孝悌等级意识,村中长者居北岸上地。石窗雕刻也是古村建筑文化的一个特色。石窗的产生主要是受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它源于先秦,盛行于明清,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古村落建筑很多都运用了石窗雕刻,既保证建筑通风、防盗,也起到美化点缀的作用。这些石窗,雕刻古朴,外形多样,又充分吸收了传统纹样,包括图符、动物、植物等方面,每一块石窗都寄托着古村人民的夙愿与向往,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民俗心理,成为古村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3.3消防文化

“消防文化是火文化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火的控制”。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防火理论,《周易》里说:“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防患未然的防火思想就出于此。东屏古村所以能历经600余年不散,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村高度重视消防,做到防患未然。古村建筑密集,房屋鳞次栉比,均为砖木建造,易发火险,客观造就了古村的消防文化。建筑上的马头墙,作为实体封火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是古村消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这些马头墙基本上是两叠式,参照传统“五行”理念设计,边缘部分雕刻了吉祥图案。房脊两端还有两个高耸对称的鸱吻,形似龙状,用作防火的标识,是东屏村人希望借助神明防火避灾。灭火设备上,村内完好地保存一批晚清的水龙、水车和水缸,作为古村消防文化的符号。据东屏《陈氏宗谱》记载,宗祠长老每年还要组织族人,商议消防事宜,制定一套完善的防火规则,规范村民的日常用火,把防火意识和消防办法普及到每个村民身上。

3.4海禁文化

明代巩固统治的需要和沿海倭患的肆扰,严禁沿海百姓私自下海,限制他们向海洋索取和发展,东屏古村地处抗倭前线,自然不能免除。更大的影响来自清代,为了对付海上残明势力,清廷施行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禁海令,禁止一切出海行为,违者处死;顺治十八年(1661)实施“迁界令”,不许寸板下海,要求沿海居民一律内迁30里,烧毁原有村庄民居,东屏存即在其列;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收复,次年,皇帝颁布“展海令”,海禁略为松弛,东屏陈氏族人返乡开垦建设。海禁期间,搬迁的沿海居民生计较为困难,一些宗族因此流离,但东屏人凭借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浓厚宗祠文化造就的乡土归属,毅然重返东屏,恢复古村往日的生气。海禁政策的影响下,东屏人的衣食住行、民俗仪式也发生改变,比如,重建后的古村采用组团式布局,修建以窄窗、厚墙、狭巷为代表的海防特色建筑;村内的巷道,也曲曲折折,外人不易走通,带有明显的海防意味。这些让东屏古村形成了自己的海禁文化,成为“海防文化第一村”。

3.5尚武文化

东屏古村环山临海,陆路相对闭塞,台风又频繁发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台州武术文化的辐射,让东屏人具有自强不息、不惧强暴的尚武精神。明正德年间,东屏部分子弟成为世袭军户,而国家的海防政策让古村尚武氛围更加浓郁,嘉靖年间的台州抗倭大捷,东屏村就涌现陈世雅、陈贵渠、陈崇彩三位抗倭英雄。清乾隆年间,国家重视武举,武举考试为历代最严,古村出了位武举人——陈式栋,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五,陈式栋练武时用过的重达120公斤的大刀,如今仍竖立在其后裔的堂前。民国时期,古村又有5人考入黄埔军校,其中3位成为将军。可以看出,东屏人忠勇尚武的风范,他们用尚武精神构筑爱国主义的情怀。

3.6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產、生活方式。东屏古村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优美而建立,决定了古村的生产、生活必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东屏《陈氏宗谱》里面还有祖先劝告后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生产,以保古村长久的记载。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祖训,古村的建筑风貌也融入了不少自然元素,这些都体现出古村人的生态伦理思想。今天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古村人依旧恪守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祖训,敬畏自然,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教养,成为现代人憧憬的生态家园。

4.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扩张,原有古村落不断被新型城镇和城中村代替,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显迫切。东屏古村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丰富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当前,三门县人民政府正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已注意到把东屏古村的文化保护、旅游经济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融于一体。在现代建设过程中,既保持了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的一致性,又保证古村从外在的基础设建设到内在的历史文化的整体统一,古村往昔繁荣的历史文化也重新走入游客们的视线中。

参考文献

[1]东屏陈氏族人.《陈氏宗谱》(内部资料)[M].2009.

[2] [明]宋奎光撰.宁海县志(据明崇祯五年刊本影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3]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4]李采芹.中国消防文史丛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5]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方俊瑞,男,1991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共三门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古希腊建筑风格所折射出的文化特色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