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8-08-23金华

东方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大学生党员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水平成为高校的焦点。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大学生党员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将朋辈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一、党员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朋友或同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互相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 ,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就高校而言,大学生党员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指为了让表现优异的党员同学,在通过系统的心理培训后,以朋友或同龄人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生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排查校园心理隐患,对一般心理问题给予心理倾听、支持与帮助,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和突发状况及时上报处理。

二、党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的建设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备不足,辅导形式单一和内容窄化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多样化、数量化等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存在选拔困难,培养周期长,人员容易流失等问题。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经过实践的考验,政治立场坚定、素质能力突出,经过系统的培训后能够较快适应岗位需求,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而且队伍相对稳定。能够将朋辈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加强党性修养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党员朋辈辅导员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党员既是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又充当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角色。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自助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而且在实践中检验了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加强了党性修养。

(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化解心理隐患

虽然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通过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但老师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很多时候都是出现问题再去干预和处理,工作较为被动且具有滞后性。而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的群体当中,分布在教室、宿舍和学校的各个角落,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较早发现问题,及时化解心理隐患。而且作为同辈,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学生党员的身份又能够以榜样的力量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同辈的正向影响力,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有利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党员朋辈心理辅导受地点、时间和咨询流程要求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在与同学的共同生活、学习中,党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只要发现问题便可随时随地进行辅导,既不需要预约时间,也不需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严格的咨询流程要求。形式上既可以一对一进行辅导,也可以一对多开展团队活动。有利于缓解部分同学对于心理咨询的恐惧和面对老师的压力,更容易打开心扉,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党员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更加新颖、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党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实践表明,党员朋辈心理辅导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 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心理需求,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一)构建党员朋辈心理辅导的咨询服务体系

将党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纳入到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团队当中,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党员朋辈辅导员-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服务体系。把现有的党员根据年级、专业、班级、性别等具体情况进行仔细的梳理。按照专业相同、性别相同、高年级联系低年级的原则,将党员朋辈辅导员分配到对口的班级心理管理工作当中,指导所管辖的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二)加强党员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党员朋辈心理辅导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术,还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所以对助人者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拔过程中,需要筛选出具备知识面宽广,理想信念坚定、生活态度积极、人格特质完善的党员同学;在培养过程中,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织进行多样化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如心理讲座、团队辅导、工作坊、沙龙等形式。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新生生活适应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恋爱与性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问题开展专题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党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纪律,完善相关工作守则、保密制度及考核制度,确保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与心理互助活动

依托党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广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如党员走宿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根据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評结果,协助排查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及时排查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多种途径开展心理互助活动,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座谈、交流、微信、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或上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7.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8.

[3]梁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28-35.

作者简介:金华(1985年—至今),女,湖北麻城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大学生党员实践探索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