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微课”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翻转”艺术

2018-08-22费志宏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

摘要:在《城市设计》课程改革中,利用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利用互动媒介作为学习平台,利用多样化的空间作为课堂载体,精心组织“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并切实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初步实现了《城市设计》课程相关知识节点的高效导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生配比居高不下的资源瓶颈,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设计课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目的

1.微时代的必然挑战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新生事物迅速风靡,引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悄然发生了革新,而“微课”的出现也对传统的高校设计类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背景下,移动学习(M-Learning)、云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等诸多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层出不穷,归根到底,是教学方式依托迅捷的信息技术,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性,拓展学习的多元化途径。围绕“微课”这一载体做文章,将它引入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为传统课堂的“翻转”提供了可行性。

2.“翻转”课堂的目的

(1)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趋势

虽然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统一的,但每一位具体的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设计能力、表现技能、基础知识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习惯了按部就班听课画图的被动姿态,必定无法适应严峻的职场挑战。制作一套契合教学进程的“微课”教程,并将“翻转课堂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可以配合自己的进程,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对不懂的知识点反复观看,对已掌握的内容粗略观看。

(2)应对低“师生比”的困境

相比传统的“上下级”对话的理论课堂,设计类课堂本就具有师徒“口传心授”的教学特点,更易营造师生彼此平等对话、深度探究的场所。但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高“师生比”的前提下开展的,而随着教育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教学成本的严格控制,越来越多的设计类课程都出现了师生比不达标的窘境。以浙江省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而言,大部分课堂都是2位教师应对30多位学生,更有甚者,一个教师要负责整个班级的设计指导任务。

而“微课”在设计课堂上的翻转运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方案指导过程,将一部分重复讲授的理论或专题知识,组织学生自行学习,解放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方案探讨和设计沟通。且不论这次探索是否成功,至少让处于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教师团队看到了一个有可能的努力方向。

(3)尝试师生“职能”的转变

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情境,双方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的相互活动,展现的是师生间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的交互性。

微課的引入,弱化了教师的知识传授职能,突出了答疑解惑的职能。在学习舞台开放自主的今天,教师的观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适度的“隐退式”情怀更有利于教师职能的准确定位,如何从一个讲台前闪亮的“主角”进级为幕后的资深“导演”,需要更全面的素质提升。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及时更新科学的前沿动向,还要精心策划翻转课堂内外的各个操作细节,充分协调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更要自学各种录屏配音、视频编辑、交流互动平台等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手段。

二、课程前期的改革基础

1.课程地位升级

2015年由建筑学专指委讨论决定,将课程体系中《城市设计》这门课由原本的专业选修课转变为专业必修课,这一重大改变充分印证了城市设计在当今建筑、规划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分量,也为我们持续地全面深化《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坚定了信心。

2.前期改革内容

从2010年至今,《城市设计》课程已经开展过3次相关教学改革。

2010年的“模拟职场”教改项目着重从重组教学环节、改革课堂形式和建立专题资料库三个方面建构了相对系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启了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教改活动的序幕。

2012年《“PDCA”循环在城市设计课程管理模式中的运用》的教改课题着重提出了“模块教学”的授课模式,重构了“城市认知”、“概念构思”、“空间形体”和“成果表达”四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并初步建立了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城市中心区为辅助,多种空间类型广泛涉猎的“阶梯式”选题组合,凸显“开放式”任务书的设计。

在这次教改中,特别加强了与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的衔接和互动,借鉴了对方“城市意象”的认知调研环节。

2015年上半年申报了一项校教改活动,主题定为“大班授课,小班教学”。教学过程强调小班的“研讨式”对话,并细化落实了以《组员工作绩效评价表》为基础的“节点式”量化评价过程。

3.改革方向

前期开展的3次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授课形式、考评过程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量变的积累似乎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教改如果持续这种不温不火的步调,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专题缺少授课时间、小组点评式课堂管理难以兼顾全局等实际问题,只会陷入一种“旧酒装新瓶”的窘态。

要寻求质变的突破就必须大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微课”和“翻转课堂”正是值得一试的新方向,或许可以为城市设计课程打开全新发展的局面。

三、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具体措施

1.“微课”资源的引入

微课是2008年由美国的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首创的。“微课”的原意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专题或教学环节,独立完整地讲授一段“小而精”教学内容,并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视频一般耗时短(10分钟以内),主题性强,能营造出单元小环境。

设计类课堂原本的教学形式就有“翻转课堂”的雏形,方案都是学生课前完成的,课堂上是师生交流设计的环节。教师通常会在下课前集中布置课后作业,并将作业中将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出来讲授一下。但因为师生配比过大的教学实际困境,导致了教师很难抽出较多时间详细讲授。而且问题总是在实际动手操作时才会暴露得更具体,课后需要有人指点时,却无法及时从教师那儿寻求帮助。

所以通过这个教改项目,初步建构起配合作业进程展开的微课群框架。第一批由教师团队自身尝试录制的10来个微课,虽然制作水平较为粗糙,但毕竟实现了“0”的突破。第二批,另有20多个视频在学校的帮助下,请了摄影团队协助拍摄和制作视频,也已经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

总体而言,将原有的PPT课件、文案、案例等通过录屏软件制作微课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團队共同建设,进程确实很慢。但在参加过几次相关的研讨会后,我们对微课的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自制的内容,也可以大量的引进其他平台的教学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把东西部高校联盟、尔雅通识教育等其他平台上的视频内容,有选择地截取、整合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去,量大面广的途径,节省了课程的建设时间和建设成本。

这些理论知识点和专题的介入,协助了传统的设计课教学进程推进,有效解决了在方案指导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环节中缺乏“理论支撑”和“辅助技术指导”的问题。

2.学习互动平台的搭建

“翻转课堂”并不等同于网络课程,它除了利用教学视屏获得知识讲授外,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利用互联网建立的学习环境完成后续的交流互动,提交疑问、展开讨论、获得解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要依赖一个可靠的交流平台,在开展教改的几年时间里,学习互动平台也一直在调整和改进,从最初的微信平台,到“蓝墨云班课”,再到现在正在建设超星平台每个平台都有自身的特点:微信群转发相关的微文特别方便,学生经常刷屏,所以关注度较高;蓝墨云班课APP平台建构得很实用,点名签到、实时测试很方便课堂互动;超星慕课平台(系统性强,利于学校的教学资源系统性储备,也便于链接和拓展其他高校已经建成的高质量慕课和微课。

选用的平台越来越专业,以前面临的无法控制学生课外学习进度,不能进行后期数据分析等等问题,现在都可以解决,但也时常存在信息不稳定的情况。不过,新平台的应用,在功能上更加强大和复杂,也就对教师在课后的平台建设和运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制作和收集教学资源,更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要求。

3.课堂空间的多元化

相对于传统的绘图教室,我们力求更多元的课堂空间。感性认知阶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城市典型空间的现场踏勘,对城市中心区、绿地、街道、广场、滨水空间等典型空间,先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到现实空间中去我们体会和领悟。在方案构思阶段,我们利用墙上装钉了软木板,展示草图内容和交流创作灵感。随着方案的深入,我们会利用绘图教室中增设的投影仪,随时展开方案的阶段性汇报和互评。在最后的成果展示阶段,我们会去模型教室,使用泡沫切割机、电锯、电刨、打孔机、打磨机等专业的模型制作工具,按比例打造最终的成果模型。此外,我们还大胆开展“VR虚拟现实”的尝试,将学生完成的skrtchup、3Dmax、Rhion等模型导入到VR引擎中进行编辑。戴上VR眼镜后,师生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计空间。(图1)

4.课堂组织

在设计课的翻转中,知识点的传授有一部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或课后完成的,而知识的内化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更具体点说,是在方案的探讨和交流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同学的协助下完成。课前一般通过教学视频完成“自助式”的学习,并按教师要求实现方案的深度,来检验视频的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疑问;而课堂上主要通过课堂活动,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内化。

教师要完成的课堂组织工作,在整个环节中显得特别重要,他串联起了微课资源、学习平台和课堂空间3个区块。(图2)因此,在课堂组织上,我们紧密契合教学进程的推进,与前一阶段的教改成果融会贯通。

将“模拟职场”进行到底, 充实“情境化”课堂教学,落实“千人业师”政策。注重项目的真实性和应用性。例如:杭州嘉里中心地块不仅真题假做,还在过程中将真实的落选的投标方案提前抛给学生消化,再请方案的设计者深入课堂介绍并讨论。学生们会因为真实的参与性调研分析——概念构思——综合设计——成果表达。阶段性点评方案和汇报成果,实现“节点式”评价体系。引入PK进阶的激励机制,实现培养目标的个性化。

四、小结

在为期两年的《城市设计》课程改革中,利用微课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利用互动媒介作为学习平台,利用多样化的课堂空间,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切实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初步实现了《城市设计》课程相关知识环节的有效引导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突破师生配比居高不下的资源瓶颈,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建筑、城规专业的其他设计类课程,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都具有良好和参考和借鉴价值。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面临的问题。首先,微课制作不能片面地受国内微课大赛的影响,变成了高投入的大片制作。毕竟微课的初衷是辅助教学,切入点的时效性相对于精美而言,还是要有合理的平衡。而且高成本的制作,也不利于长时间地课程建设和大面积的推广。其次,相对于微课这一教学资源,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课堂组织和策划。只有把一门课程推敲成环环相扣的一个个教学环节,策划和导演好课内外的每一个步骤,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题来源:浙江树人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探究“微课”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翻转”艺术》。

作者简介:费志宏,女,1980年12月,讲师,浙江树人大学。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