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2018-08-20郝晓霞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

郝晓霞

摘 要: 师范生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职业心态和行为、基本职业能力三大核心素养,必要的沟通协调能力比起其他职业素养容易受人忽视,但作为职业心态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无疑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文言文教学中很多优秀的篇目、经典的人物形象对师范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 职业素养 职业心态和行为 沟通协调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也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含专业知识技能、职业心态与行为和基本职业能力三大核心。作为师范生来说,沟通协调能力是职业心态与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亲师、师生等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的能力,是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1]

沟通协调能力无论是在教学管理中还是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与个人职业成长,从战国时善于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谋臣策士,兵法书籍里的“攻心为上”,到后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漫长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的管理智慧、沟通协调艺术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师范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文言篇目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一、巧妙类比,不言自明

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领导、长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接纳自己的意见无疑是一项十分棘手的事。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许没有古代劝谏君主那样具有“批龙鳞”、“逆圣听”的危险性,但既要照顾对方的面子,不能激怒对方,又要使对方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达到劝说效果这样的两难情况时有发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谏艺术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邹忌想要让齐王广纳贤言,不偏信谗言、闭目塞听,作为臣子又不便直接挑明,怎么办呢?那就拿自己说事,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易被齐王接受。邹忌的妻、妾、客都美邹忌,齐王的宫妇左右、群臣都谀齐王,他们都出于各自的亲疏关系,出于或私,或畏,或有求的动机,具有蒙蔽性,邹忌的私事与齐王的王事,何其相似,道理不言自明,最终齐威王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也成就了自己一代贤君的历史形象。

二、设身处地,人同此心

为大局着想,劝说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将自己老来得子、宠爱异常的孩子置于艰难危险的境地,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对方还是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位高权重的执政者。可是偏有人迎难而上,凭借神奇的劝说本领、高超的沟通协调艺术化矛盾于无形,赵国历史上深谙人心、足智多谋的触龙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触龙说赵太后》开篇即让我们知晓了赵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一方面强国秦国进犯,另一方面齐国出兵援助的条件是“必以长安君为质”,而长安君却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以致有人试图劝说时赵太后当众发出“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当触龙进见太后时,先是“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说明自己年纪大了,身体有毛病,所以迟迟没来拜见太后。健康素来是老龄人热衷、关注的话题,古今亦然。赵太后立刻跟触龙有了共同话题,聊饮食起居,嘘寒问暖话家常,放松戒备心理。接着触龙更是使出了一记大招——为幼子拉关系走后门。自己年纪大了,但对最小的儿子放心不下,想利用太后的私人关系为幼子谋个好差事。触龙的爱子之举激发出太后的同理心,距离更拉近了。太后甚至于主动跟触龙探讨父母之爱子异同。最后,触龙又虚晃一招,采用激将法正话反说,说太后疼爱女儿胜过疼爱儿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最终来的最终目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要让长安君将来有更好的发展顺利继位,则必须使其“有功于国”,至此赵太后再也说不出半个“不”字,主动说出那句群臣上下千呼万唤却未出的话“诺!恣君之所使之”。

三、权衡利弊,以利服人

比起邹忌和触龙跟自己的领导和上司沟通、交流进行劝说,烛之武的劝说之路显得更凶险,他劝说的是自己的敌人和对手——秦国。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出使秦国,面对虎狼之心、占据绝对优势的强大秦国,想要使其做出让步绝非易事,唯一可以克敌制胜的法宝就是“利”字。烛之武巧妙采取秦国、郑国互惠互利原则,先是抛出自己是为秦国利益而来,秦穆公冷笑,不予置信。烛之武就开始层层剖析,郑国反正大不了是个灭亡,而秦晋实力相当,灭了郑国只会对秦国的邻国晋大有好处,而对秦帮助不大,不灭郑的话秦郑却可以结成联盟,有利于秦国向东扩张,从而遏制晋国。表面上处处为秦国着想,实则上也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绝非可以轻易忽悠的傻瓜,他肯定在脑海里迅速盘算并做出决定,这种互惠互利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于是秦郑结盟,秦国撤军并助郑反击晋国。

四、有意示弱,虚与委蛇

对领导、上司可以巧妙类比、委婉劝谏,对敌人则以利相诱,那么作为领导者、管理者来说,除了基于服从权威、制度上的硬性管理外,还可采用怎样的沟通协调方式达到管理目的呢?《鸿门宴》中的刘邦无疑深谙其中的管理之道。

能在楚汉相争的弱势一方中反败为胜,取得最终胜利,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汉高祖刘邦的善于示弱、委曲求全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邦是个很有野心也早有谋划的主君,可是我们在《鸿门宴》中見到刘邦说得最多的话是“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似乎他一遇到事情就惊慌失措、六神无主,赶紧要询问底下的臣子的意见和做法,显得很孱弱无能,殊不知这是刘邦善于采用的一贯伎俩,有损自己声望或不便由自己直接出面的做法和要求就由臣子提出,自己顺水推舟,无损贤君形象。比如鸿门宴尾声,刘邦明明跟项羽席间说得好好的,却假借上厕所趁机开溜,这未免显得不够光明磊落,可刘邦却要充好人,显得很纠结、假惺惺地跟手下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由樊哙的嘴义正词言地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的善于示弱、能屈能伸在他跟项羽的交道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明比谁都更渴望先入关中称王夺得天下,可面对眼前比自己实力更强、咄咄逼人的项羽,刘邦的话比谁说得都动听,称项羽为“将军”,自己为“臣”,说自己之所以“籍吏民,封府库”,是为了“而待将军”,帮项羽看管迎接他的到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这种有意示弱、虚与委蛇的本事刘邦真是达到了极致。

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除了上下级之间、敌对双方之间的各种灵活应变、巧妙应对的沟通协调艺术外,同事之间、平级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又该如何处理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国著名的大臣蔺相如又给后人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文中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中分别面对的是秦王和廉颇两种不同的对象,他的态度就相应不同。对秦王,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显示出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谋略,对廉颇,他却一味地忍让、迁就,显得懦弱异常,以至于他手下的舍人都很不解:“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蔺相如的回答掷地有声,也极具说服力,“像秦王那样的威势我都敢当众叱骂他,难道就独独怕了廉将军吗?但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一文一武两个得力的大臣。如果我俩之间互相争斗的话,显然会对国家有损。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个人私仇为后啊。”蔺相如的这一番说辞毫无疑问会让别人信服,自然而然也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最终廉颇负荆请罪,“卒相与欢,成刎颈之交”。蔺相如对秦王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对同事忍辱负重、宽容为怀,这种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沟通艺术在当今社会也值得我们灵活借鉴、巧妙运用。

作为师范生来说,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与跟领导、学生家长、同事还是学生进行交往,都可以从语文教材的这些文言文篇目中学得一定的沟通协调艺术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己作为职业素养三大核心之一的职业心态与行为的能力,让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走得更坚实、平顺。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一种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教育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先生”该如何做才好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