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融合的“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探讨

2018-08-18戴华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个转变

戴华

摘 要: 高职生实训阶段进入职场后会有诸多不适应及岗位实训困难等现象。构建工学融合的“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强化学生的“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和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职责,实现工学“零距离”对接,达到学生的职业态度(认知)转变、职业能力转变和职业素养转变的目的。

关键词: 四岗递进 三个转变 实训模式

如何让高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实习岗位更加匹配,使学生更有深度地获得职业岗位体验,成为高职院校一直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工学实训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高职生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培训能够达到此目的。

一、界定

所谓“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是指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和生产经营要素有机结合,在双方协调和共管的框架下,相互自觉作用、正确调节实训资源和教学方法,携手管控和规避实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实训计划得以科学、合理、有效完成,其本质就是重点把握工学融合的育人规律,合理利用施教资源,注重学生工匠技能的培养。

模式特征。该模式的特征就是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培养技能型人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将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强化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将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职责的教育内容融入岗位实训的全过程,提升实训水平。

基本目的。其目的是在认真遴选好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设计好实训计划、组织好实训内容和过程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让学生学会独立依靠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的职业态度(认知)转变、职业能力转变和职业素养转变。

二、转化、创造、共享:“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基本理念

创造“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理念,是促成校企合作、工学融合正常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理念就是“转化、创造、共享”工学融合的资源、过程、成果。怎样理解、丰富“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转化、创造、共享”理念,是学校企业双方值得共同深度思考的问题。

转化。校企双方需要认真思考“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合作的整体布局,实施协同规划、协同设计、协同执行。双方需要互通有无,利用和转化施教资源要素,携手创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工学资源要素的共同认可和互相转化。一方面一定要把教育要素、创新要素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要素、现实的生产力和创新力、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创新要素转化为学生实训的教育要素、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真正形成工学融合的产教要素双向转化,实现成果共享。

创造。校企双方需要沟通、协商,统一思路,创造出“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实效利益。要达到这个效果,一是校企双方需要相互信任,尊重各方利益诉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以雙方的利益需求有机对接,促成资源转化、思想交换和利益共享的局面。二是双方共同完善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搭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融合平台,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上的各方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双方共同创造工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不仅让其合作形式不断创新,还要实现“工学”与“生产”形态的重构和内涵的提升。

共享。校企双方要调动各自参与“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积极性,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合作企业的生产规律、双方培养出的人才和生产出产品的市场需求规律,促进工学融合形成一个生机勃勃、和谐互助、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享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带来的效益,共享双方培养出的人才和生产出的产品等成果。

三、融入、融通、融合:“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关键路径

融入。所谓融入,就是“四岗递进、三个转变”模式需要校企的精准对接,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生产实际相融合。学校要敢于突破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封闭办学、自我循环的局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力保三个融入:一是走进企业现场,融入一线生产环节;二是摸清和弄懂产业技术技能,融入产品的技术开发领域;三是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的职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培养学生完备的职业素养和工匠能力,融入企业的未来发展行列。

融通。学校要将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四岗递进”的职能之间实现连接、集成并形成协同效应,在与企业合作时,在岗位上,在工作现场打通技能操作、职业素养体验、产教质量优越、学生胜任工作和生产产品合格等关键环节,在实现工学“点”上的链接和贯通,在与企业生产岗位的协同点之间形成链条,使学生岗位实训与企业生产融通,同步提升。

融合。“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在融入、融通的基础上,实现更大、更深的交集融合,从“我邀请你、你协同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融入、融通、融合等路径,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合二为一、互助互利、融为一体,呈现出校企合作、工学融合双方的各种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双赢的全新合作体系。

四、识岗、熟岗、助岗、顶岗:“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主题内涵?

“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构建识岗(认知实训)、熟岗(专业实训)、助岗(综合实训)、顶岗(顶岗实训)等模式,使实训模块化、项目化,实训资源信息化、实体化。

识岗。行业性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联系,开展工学融合有天然优势。“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促成学生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学生在实训中要尽快适应企业氛围,迅速熟悉环境,识别各项规章制度,主动向企业师傅、专家请教和学习,掌握相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学生通过“识岗”环节,充分了解生产一线工作流程,了解与专业相对应的技术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背景、企业文化。

熟岗。首先,学生必须熟悉实训内容与岗位实习要点,熟悉岗位技术的层次和规格要求,并能按照技术规定操作有关设备。第二,熟悉与岗位相关的业务和技能,熟悉岗位环境,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第三,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第四,熟岗过程中,加强沟通,确保与师傅之间和谐相处。加强与其他员工的团结协作,尽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团队。尽快得到企业师傅的认可,体现出专业性与敬业精神。

助岗。助岗环境要求,校企双方积极促进和加强学生的管理,岗位实地练兵,掌握扎实技能。助岗可以用“热、稳、实、活”四个字来概括。“热”指学生关注和热衷实训项目,跟定有实力、有威望、技能突出、有知名度的师傅学习;“稳”即解决“学生愿意当学徒”的内因,进而提高学生的外在发展力;“实”指师傅和学生实实在在的和谐融合,保障实训工作推进,发挥最大的工学合力;“活”即学生为岗位工作增添“劳动活力”,同时固化了自我职业能力。

顶岗。学生通过识岗、熟岗、助岗等环节,应该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及亲力亲为的岗位实训,独立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胜任顶岗职责。通过顶岗工作,学生进一步获得职业感性认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间接或直接学习企业管理,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顶岗工作,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实训中专业知识技能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能力质量。

五、学生实现三个转变:“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核心目的

1.职业态度(认知)转变。

学生通过“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平台,到职岗亲自体验工作,通过对职业的认知,转变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转变是学生对职业要素(如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学生的主观评价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其结构特征:一是认知成分。认知因素是指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学生对其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和赞成等。二是情感成分。情感因素是指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情感体验,如尊敬与蔑视,同情与冷漠,喜欢与厌恶等。三是行为意向成分。意向因素是指高素质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学生准备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做出何种反映。

2.职业能力转变。

在“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中,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变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应用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反复实训、模仿真实的职业行为方式和语言符号而获得的。学生的能力转变包括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对劳动生产工具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认识的转变,包括对职业岗位、机器设备、环境条件的认知能力转变。一般说,学生在实训中主动适应实训工作环境、正确评价自我、自我调节心态、迅速转变角色,达到准确定位就业角色的概念判断能力水平。

3.职业素养转变。

“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转变。所谓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转变:一是通过“四岗递进、三个转变”模式的实训,能够积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积极转变专业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二是通过该模式的实训,能够客观把握自我,正确对待就业创业,重视就业信息,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三是积极主动择业和适应社会,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四是积极提高职场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备毕业后走进社会使用;五是积极主动凝练应用实务的职业能力,以应对未来新的工作岗位的聘用和接纳。

六、再思考

“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在实践中已呈现出合理性和可行性,但问题还是存在的,不时发生的频率很高,需要校企双方合力应对,整理和厘清该实训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完善和创新制度机制,规避安全风险,确保学生在实训中识岗明真情、熟岗懂规矩、助岗显技能、顶岗出绩效。

1.深度认识和提高校企双方的管理职责。

校企双方一定要在“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框架下,整体协调,宏观调控,签订学生技能实训协议,制定和落实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收集学生实训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企业确保专家、技术人员和师傅传授技能到位,从基本知识和技能抓起,言传身教,从帮思想、带作风入手,把优良作风、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经验传给学生。校方教师与企业师傅需要协商,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和技能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指导。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严谨技能传授作风,对學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师傅一定要胸怀宽广,真心待徒,切实把一技之长传授给学生。

2.切入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

为确保“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切入实际,校企双方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圆满完成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训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一是在企业实训期间,学生要经常与学校、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保证向主管老师提供的联系方式正确有效。二是要求学生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车间内安全管理制度,遵守操作规程。三是要求学生对岗位负责,服从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好工作任务。四是要求学生在实训期间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多与指导师傅沟通,虚心向指导师傅请教,一丝不苟,不懂就问,弄懂、弄通、弄精真知识、真技能。

3.机制完善创新,确保实践教学模式健康发展。

“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运行过程的层次、规格和质量关键取决于校企双方的教师和技师师傅的对接、教材和设备对接、资源供需转化,更在于校企的资源、平台与机制等要素的规范化、合理化、机制化。校企双方要深入研究“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的内涵、框架结构及制度机制。我们认为,该模式的核心机制是由企业制度内化而来的,该模式的运作方法和发展路径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规律的。校企双方要认真研究该模式的实训方法路径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关键。此外,校企双方一定要把该实训模式的制度内化为正常的“四岗递进、三个转变”实训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双向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强,沈文娟.关于“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意义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

[2]陈小刚,冯学敏,向波.基于四岗递进的高职汽车营销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

[3]沈秀东.浅谈高职毕业生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猜你喜欢

三个转变
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转变”
试论“三个转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载体
试论“三个转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载体
实现“三个转变”切实落实监督责任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实现“三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