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转变”

2017-04-26张云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教学改革

张云飞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新问题。鉴于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从教材体系走向生活世界。

关键词: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2014年9月课题组对学校970名大二学生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和评价、学习态度和受益程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问卷965份,其中有效问卷952份。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知识灌输有余,价值观引导不够;短期教学效果明显,但持续影响力欠缺;学生过分注重教师的个人魅力而忽视其专业素养等等。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评价较高,但也存在一定偏见与误解。有58.9%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强,能有所收获;26.8%的学生认为课程是说教灌输,被动学习。在是否感兴趣方面,有55.1%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37.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感兴趣。其他选项比例较小在此不加论述。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明显,但持续影响力有所欠缺。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政治价值观、生活有所影响,但只有极少数学生会持续关注相关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多是片段式的故事和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这也导致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持续的影响力。

3.大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內容和教学形式。95后大学生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易沉迷于感官刺激,习惯于用直观的方式而不是文本的方式认识事物,不适应纯粹的理论灌输和解析。调查显示,学生普遍排斥理论和说教,青睐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和轻松有趣的教学内容。

4.教师个人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偏爱幽默风趣型老师。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从而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特色的偏爱方面,有59.5%的学生把票投给了“幽默风趣,能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其次才是“知识渊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占到27.1%。可见,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是否有趣”,而不是“是否有益”。

5.课程缺乏吸引力是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原因,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过程过于形式主义;同时,超过50%的学生认为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空间,以突显其主体性。详见表1。

(二)发现的新问题

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除了一些学界达成共识的原因如社会各种思潮、网络负面信息及教材与中学重复率过高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教师缺乏价值自觉,重传道授业轻解惑。所谓价值自觉是指价值主体在一定的价值认同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用理论解答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用理论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矛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目前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发挥持久的影响力。

2.部分教师难以把握知识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关系。受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越来越趋于扁平化:重感性轻理性、重过程轻效果、重感受轻行动。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确保课程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同时,如何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铺天盖地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如何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日益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与分析;在越来越突出教师人格魅力的今天,如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最好的表率。

3.学生强烈的主体性意识与传统授课方式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首先,大班上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也无法实施个性化教学。其次,基本上仍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网络平台利用不足,网络资源开发不够,网络课堂缺乏影响力。第三,部分教师固步自封,不求上进,对新事物缺乏相应的敏感度,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不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5后的学生个性彰显,标新立异,对未知世界和新事物充满好奇。最后,社会实践活动因师资力量、经费等问题难以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往往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层面,无法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转变”

(一)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理应充满无限生命力和吸引力。但是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经常对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质疑,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所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首先要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与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消除这种“被胁迫”感与无奈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系统的课程,但其更是向学生传递爱和感受爱、传递价值观和培育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关于人的教育即道德修养与思想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核心的部分,从理论出发,从思想出发,从叙事出发,最终落脚点在人的成长。

首先,每一堂课必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爱与理论魅力。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教师要学会从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宏大叙事的内容中寻找与学生成长最为直接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被动感”。其次,每一堂课必须是善的教育,爱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待遇。教师不是高谈阔论何谓道德的说教者,而是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的行动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感受,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心以让其懂得何为关心,才能让其学会如何关心别人。

(二)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

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同学们对此早已经熟稔于心。因此,在大学阶段知识性解读与记忆不再是首要任务,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将熟稔于心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就是要从结论性的知识理论出发梳理出其背后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教师不应该沉醉于对知识的传授和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滚瓜烂熟,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价值观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以人生价值为例,定义的解读和传授相对比较简单,甚至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共鸣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后去思索相关问题,去践行人生价值观。持久深远的影响力,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实效性所在。梳理与剖析案例背后蕴藏的价值理解、判断与选择,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視的重要环节。

(三)从教材体系走向生活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与其他课程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但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仅仅是“说教价值观”的课程,更是“践行价值观”的课程。将教材中的理论转变为学生自觉践行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中介就是日常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性,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走向生活世界。因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既是思想理论的源泉,也是思想理论的落脚点。只有让学生觉得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他们的生活、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让学生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去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争议与怀疑,才能将理论深深扎根于其心中,成为自觉践行的价值观。

走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将知识与概念赋予生活的内涵,使课堂溢满生活的气息。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充分联系学生的专业及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在教学语言上,将教材中的文本语言传换成生活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专业术语的概念、范畴、规则和原理等。在教学形式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情景,实现“从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

三、结语

美国教育学家奥恩斯坦在《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中,对于如何把握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指出“我们必须将教学是艺术的观念同客观的观察、测量和语言的精确性融合起来”。这似乎在告诫我们,不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何改革,采用多么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必须始终保持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整体性和教育性,这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与方向。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教学改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