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舆情对培养高校辅导员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影响

2018-08-18王嘉闻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

王嘉闻

摘 要: 高校学生利用互联网媒体,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形成网络舆情,由此给网络思政引导带来挑战。高校辅导员在应对高校危机事件时还存在一些困境与不足。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危机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对高校辅导员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培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高校辅导员 危机事件应对

随着全球化的逐渐加快,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进高校的各个领域,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阵地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网络鱼龙混杂,加剧了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发酵及扩散,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引导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应对危机突发事件?如何高效、系统地进行危机事件管理?这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且重要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危机事件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时速快,高校应对时间受挑战。

高校危机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前期准备和预设进行预防和教育,但随着“人人都是记者”时代的到来,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信息就将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给高校辅导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应对时间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发突然,传播速度快,如若反应不及时,将会使高校陷入被动境地。

(二)传播范围广,影响范围随之扩大。

高校学生对互联网中的社交媒体工具有更便利的接触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更易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高校人员密集,危机事件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这给危机事件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传播手段多元化,造成危害深远。

高校聚集着大批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关注社会热点动态,另一方面自身知识系统不断更新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对一些社会问题开始有着独特的见解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是非价值体系,同时高校本身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聚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其影响程度就更深远。高校危机事件引发的负面影响都会给高校的应对带来阻力,引发恐慌。

(四)传播过程中谣言滋生,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环境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角色逐渐模糊,信息传播的审核过程逐渐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沃土”,高校危机事件中的谣言之所以能够迎合公众需要,是因为一些人普遍存在的认识心理,更易相信直觉,凭感觉做出判断,而放弃深挖事实真相。高校主要群体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敏感性,更易在相似群体中达成共识,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谣言、非理性言论及价值观滋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恶劣影响,更有甚者会激发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危机事件应对困境

(一)工作载体略显单一,信息公开不力。

信息时代信息传递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以“95后”为主要群体的高校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介传递信息。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基本处于35岁以下,使用媒介的意识和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网络媒体的功能运用还略显单薄,工作载体的运用略显单一,当面临高校危机事件时,部分一线工作者还处于掩藏状态,封锁信息导致的后果就是网络谣言肆起,诱发群体性事件,给高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二)危机事件预判能力欠佳。

纵观我国近几年对高校危机事件的研究可发现,众多学者将高校的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判阶段、危机处理阶段、危机事后反思阶段,在这三个情境中,危机预判阶段难度最大,给高校辅导员带来的挑战也最大。提高危机事件预判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危机事件,或者可以通过人为的干预和努力,将危机的伤害程度降低。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式是“事后补救型”,而非“事前预判型”。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大部分辅导员可以做到沉着冷静应对,但对潜在危险群体学生的教育引导,对存在危机系数的动态研判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面临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爆炸式扩散状态,高校针对实时动态信息的监控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很难做到100%监控学生群体中的危机隐患,大学生群体性特征易激化网络舆情,非理性思考及行为易产生不受把控的恶劣后果,在此现实情境下,建立一个贯彻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层次的信息网络,健全高校动态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显得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网络舆情技术面的扩大、学生群体“意见领袖”的培养等对提升高校危机事件处理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高校輔导员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危机事件发生前高校辅导员应对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爆发出的危机事件不少,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高校实战演练,辅导员在危机处置过程中的应对及事后补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危机发生前的预警判断至今仍是摆在眼前的困境与挑战。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如何利用传播技巧及多样化方式提高辅导员在这一领域的能力,对于改善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校危机事件发生虽说具有突发性,但终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很多因素积攒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很多可观察现象。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这些潜在存在的现象,配以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力争降低高校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首先,建立完善的学生动态信息库,何为动态?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情绪变化等进行个性化数据调整,充分调动班级信息监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完善班级信息员选拔流程,培养学生群体“意见领袖”,定期对学生信息员展开培训,引导学生主动探寻事件的全过程,在全面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理性引导学生群体,并通过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传达正确客观言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谣言传播带来的恶行影响;最后,辅导员要注意对潜在风险学生群体的排查工作,一旦发现危机源,就及时与学生家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形成宿舍—班级—学院—家庭—学校五位一体的联动应对机制。

(二)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对能力。

当危机发生后,高校辅导员应立即对危机事件展开判断与辨别,这需要辅导员前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与应对能力,应简要熟悉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其次,辅导员应遵循杰斯特提出的危机处理3T原则,Tell it fast,要求 第一时间赶赴危机事件现场,尽快提供现场情况、Tell it all,要求辅导员理性整合事件原委,提供事件发生前后的全部情况、Tell your own tale,讲出你的故事,即要求高校辅导员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向受众公开事实真相,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及感情情绪。

除此之外,随着网络舆情的高速发酵与演变,还要求高校辅导员注重与受众、媒体、家长、政府等多层次涉及方的沟通反馈,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议题设置,引导公众关注事件发生全过程,做到理性表达自我观点,净化网络环境。

(三)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辅导员应对能力。

高校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处置后,仍需强化对事件的评估和总结反思能力。注重对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安抚、疏导,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事件阴影,回归正常生活,采用心理访谈、情景再现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慌,加深对整个危机事件的理解,并针对危机事件爆发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为下次同类型问题的出现提供解决经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引入第三方机构组织,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群体教育引导,反思失误之处,以期获得各方的正面评价。

参考文献:

[1]李莹.高校辅导员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1015.

[2]于玮.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社会性危机事件的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3]加婷婷.辅导员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