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8-08-15吴涛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策略研究生活化教学

吴涛

[摘 要]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体验和感受,即通过创设出与生活环境相近的或者模拟生活情景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的教学形式。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策略研究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场所。“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当下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沖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才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因此,品德和社会生活化课堂要将学生从单纯的教与学当中解脱出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不再是外在的分数与抽象的问题解释,而是实实在在的观察、体验、感悟,给学生感受社会、实践、人物、过程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与外在生活世界相沟通和理解,做到由内而外的点拨与启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或多或少还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流于表象,致使教学“两张皮”,学一套,做一套,这就使开展和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成了必然。

一、统一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

完整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学科和生活,两个世界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坚持学科和生活的统一,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既学得课文知识,又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明白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让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还要做到情景和情境的统一,情景体现的是教材的再现或者还原,而情境才是整堂课的点睛之处,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景里面的情境,促使学科世界和生活的交融。最后要做到趣味性和教育学的统一,品德和社会课程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条直线毫无波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积极主动的调动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打开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枷锁。

二、置身生活,内化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就不能只关注外在表象,停留在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上,更不能创造了体验的机会而半途而废或是不伦不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要将小学生置身于生活,更要让其置心于生活,做到完全的内化升华。在实际教学教学中,还原生活或者再现生活只是一种唤醒学生道德内省的手段,而远非目的,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切入生活实际,具体的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所学内容做到真正的内化。尤其是在讨论、交流、探究、体验等环节时。教师要善于将小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当中,不急于推断出结论结果,而是让其自己得出结论和感悟,当学生以此获得自身的感悟,且感到有意识地想将这种感悟提升到自我心灵的顿悟时,这样的内化体验就完成了。在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就会生出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做出合理而恰当的反应。这样的收获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感悟、体验中再认识、再发现与创造,通过这样一個过程,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建构和个性形成。

四、反思生活,知行合一

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很多生活经验和知识的获取还处于感性层面,并没有深化为个人的理性认知,尤其是在讲到相对抽象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内容时,学生还无法完全实现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实践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价值,促进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以自己或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曾经的失信行为为案例,讲述诚实、信任的重要性,或者对失信行为等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和总结等,从而让学生在反思与体验中明白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我的责任》这一节课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到学校内、学校外都有许许多多不同身份的人都在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在做好自己的那一份本职工作,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辛勤工作、不辞辛苦;其次,再让学生模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并为学生讲述这些工作岗位的职责,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每一份工作的责任,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坚持好好学习,努力为班级做贡献,尽好自己的那份职责。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而小学品德课程与社会学科更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上,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寻求学生与生活的契合点,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透过生活中的小事学习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做好榜样,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激活小学品德课程,赋予教学更多活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秀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78.

[2]孙晓静.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抓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学周刊,2016(21):127-128.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策略研究生活化教学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