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传播的情感动因及伦理问题探究

2018-08-13俞心一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媒体

俞心一

摘要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环境,呈现出不一样的传播特征。新闻评论在这种环境下也成为关注的重点,其在网络媒介上的传播背后也往往伴随着情感驱动。基于情感传播的新闻评论对舆论效果的影响力超群,其传播伦理问题的探究也对引导舆情发挥积极作用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评论;情感动因;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1-0086-02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传播环境:层级泛化、互动性增强、传播渠道多样化、多元个性化、工具移动化等。新闻评论也成为现在各大新兴媒介的焦点,也成为各媒体争夺的对象。此篇中的新闻评论主要指的是针对社会焦点事件的新闻评论,其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尤为繁荣,内容、数量、形式等各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这推动了民众与整个社会的直接对话,也提高了民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新闻评论在新兴媒介上廣泛传播,此篇对此现象的情感动因进行一个初步的讨论,此后,为了发挥新闻评论所导致的舆情对个人和社会起积极作用,所以再对传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此次对于新闻评论传播情感动因及伦理问题的研究,对改善涉及舆情的传播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1新闻评论传播的情感动因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焦点事件的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更为广泛,其背后隐藏的情感动因能够让我们快速解读该现象。

1.1基于互动的“情感能量”

“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这里的情感并非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感情或者情绪,而是长期稳定的社会情感,是成员在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直接关注的互动中产生“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及“节奏连带的互动”,然后通过“共享情感”和“集体兴奋”之后持续强化形成的。在新媒体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基于新兴媒介的强互动性,无论是针对焦点事件本身希望得到大众关注,还是希望所认可的观点评论能够分享,社会成员常常会出现共享的情绪。共享情绪在频繁的互动体验中累积,继而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情感能量”,反作用于社会群体。这增强了社会成员在焦点事件扩散中的影响力,推动了社会成员与整个社会的直接对话。新闻评论的网络传播是典型的“共享情感”作用的结果,社会成员针对社会焦点事件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不同观点的新闻评论也有不同的态度。新媒体的强互动性和匿名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限制,关于新闻评论的传播更加感性,正是因为这点,新闻评论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

1.2受众强烈的自主性

受众心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限,从传统媒体那里依赖性地获取信息是受众接受心理的最基本特征,手中只能通过媒体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以便规划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具有更强烈的主体意识,对于信息的接受也从被动变为主动,意味着受众在传播中更有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在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动性很强,往往有明确的立场判断,更多的是“我是这样想的”。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强互动性让受众有更多的参与感,这一特征拉近了社会群众和社会事件的距离,让受众更多地觉得“与我有关”,自然而然就关心事件的后续发展,也延长了有关评论传播的时间线。

此外,受众对于事件有着强烈的自主性,不像传统媒体时代对于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受众有多渠道可以自主发掘真相,所以受众对官方媒体发出的通知都表达不信任,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对于事件真相有着自主的判断。无论是“红黄蓝事件”还是“考研泄题事件”,教育部的官方通知下面的评论都是一片群嘲,显然,现在的官方媒体和政府大部分似乎已经陷入“塔西佗陷阱”,公信力极速下降,当然不可否认,这与社会共识和媒体引导都有很大的关系。

1.3网络媒介的同情心理

无论是榆林产妇案,还是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或是备受瞩目的江歌案,都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同情,留言中不乏“太可怜了”“感到心痛”等语句,可以明显看出同情的情感机制在起作用。在有关新闻评论中,主流观点仍是表达痛心和同情,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直观感受,江歌案的死刑请愿书签名就是典型例子,受众都自愿选择传播请愿书和有关新闻评论。此类事件都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个体的部分权利被剥夺,例如生命权、劳动权、话语权等。此外事件给当事人或者周围人带来严重的困扰,例如为了维权几乎将家里的钱全部花光。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是重人情的社会,人际之间的交往感性往往多于理性,社会自带的道德法则无形中要求我们同情弱者。在这种强烈的同情情感驱动后,人们自发地传播符合自己观点的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方式也变得很便捷,在多重作用下,此类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度进一步扩大。

2新闻评论传播的伦理问题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下更感性,内容也更丰富。但是依照上述赵振宇教授所说,显然新闻评论应该是理性的产物,特别是在这个平台开放、发言自由的时代背景下,理性显得更为珍贵。为了改善新闻评论的非理性现象,加强舆论的积极作用,正确行使“第四种权力”,新闻评论传播的伦理问题也显得格外重要。

2.1尊重事实,不断章取义,不以偏概全

新闻评论是一种主观的信息,掺杂着撰写者的观点,很容易对阅读者产生一种观念上的引导作用。所以新闻评论所基于的“真相”必须真实可靠,保证可信性和专业性,不被大量谣言所误导,这是对于一篇新闻评论最基础的要求。现在传播平台开放,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发布者,而且通过网络媒介极易快速传播。不传谣不信谣,不断章取义,只截取真相的一部分进行报道点评,只有真相的一面就不是真相。立场要尽量客观中立,不以偏概全,只针对一方进行评论,往往只站在一方的新闻评论特别容易引导民众变成“一边倒”,网络暴力也随之产生。

2.2保持自我观点,避免同质化,不剽窃

这是一个“观点至上”的时代,独特的观点是新闻评论出彩的主要条件,新媒体时代追求个性化交互新闻,受众思维更独立,同时新闻评论也更需要追求观点独到,拥有深度和力度。这也是自媒体泛滥的时代,新闻评论在各个平台之间肆意转载,导致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论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更甚者转载也不标注出处,恶意误导阅读者,假装自己是原创者,对于此类剽窃行为是必须杜绝的。

2.3将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融合

追求新闻评论的理性并不是抛弃感性,评论是主观的,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冰冰的。就像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将评论的关注点放在“人”上。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媒体的态度对社会成员的态度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媒体的主流态度就是社会群体对于事件的主流看法。为此,我们要承担起引导受众价值观的责任,通过对受众的人文关怀来引导他们理性辩证看待社会焦点事件,积极发扬正面能量,改善不良舆论,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4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虽然有很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出发点很好,立足新闻真相本身,尊重事实,而且有思想有见解,但是本身专业素养不够,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而且对新闻材料本身理解力不够,不能抓到核心观点,甚至会出现错别字这种基础性错误,在后来的二次传播中常常会出现误解。二次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与原创者的意思出现背离,这说明原创者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