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运动参与制约因素模型的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

2018-08-13谢军张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青少年

谢军 张磊

摘 要:运动参与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三因素结构模型,编制青少年运动参与制约因素量表。方法:选取北京市1 48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讨运动参与阻碍因素问卷的结构;重新选取北京市1 507名中小学生,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探索得到的问卷结构。结果:1)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前3个因素的累计贡献率为58.90%,各个因子负荷均大于0.4,3个因素依次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2)重新选取被试,对探索的运动参与阻碍因素三因素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最终修正的模型RMSEA为0.071、CFI为0.98、χ2/df为8.55,三因素分别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结论: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三因素结构指标拟合情况理想,模型较稳定,形成的“青少年运动参与制约因素调查问卷”可以作为评价和了解青少年运动参与制约因素情况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参与;制约因素;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中圖分类号:G 804.8 学科代码:04030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ports particip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society,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social members to realize soci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the three factors model of restricting youth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o develop youth sport particip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scale. Methods: firstly, this paper selected 1480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test the structure of the scale o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youth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hen selected other 1507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city,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re-test the structure of scale again. Results: 1)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first 3 factors was 58.90%, and each factor load was more than 0.4. The three factors include schoo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2)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finds RMSEA finally modified was 0.071, CFI was 0.98, χ2/df is 8.55, the fitting values were ideal, three factors include schoo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Conclusion: This three-factor-structure which restricts the youth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ideal, and the model is more stable. The scale“Youth Sport Particip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can be used as a measuring tool to evaluate and understand the constraints of youth sports participation.

Keywords:teenagers;sports participation;restricting factors;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提出“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1]。运动参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经常有规律地参与体育运动,对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运动参与持续时间越长的个体其特质焦虑水平相对较低,运动参与强度越大的个体其特质焦虑水平相对较低[2]。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从法律到政策措施,为青少年参与运动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运动参与(sport involvement)是美国学者凯尼恩在论证体育角色时所使用的概念。他认为“运动参与”涵盖体育认知层次、情感倾向层次、直接参与层次、间接参与层次,整合了参与者的社会阶层特征[3]。运动参与和运动参加是2个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概念。“参与”比“参加”在行动上有着更加广泛的意义,它在“参加”行动的层次以外,还存在认知层次和情感倾向层次上,即它不仅包括着直接参加体育运动,还包括与体育运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物[4]。体育社会学倾向于将“运动参与”视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并且将其看做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之一[5]。本研究对运动参与的界定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关于运动参与的研究多是对不同群体的运动参与情况的调查研究,指出不同群体运动参与的现状。黄志飞也通过对近10年关于“运动参与”的文献进行综述,指出我国的运动参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阶层人群、对不同地区、对女性、对特殊人群的研究[6]。另有一些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影响运动参与的因素。还有个别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出运动参与的阻碍原因,但没有重新选取样本对探索的模型进行验证。因此,本研究首先对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出阻碍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模型,进一步重新选取样本,对探索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为针对性地消除阻碍学生运动参与的因素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进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 研究设计

1.1 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因素调查问卷的编制

1.1.1 关于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因素的研究综述

近30年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制约着青少年的发展。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应当明确的是,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从来不是,也不可能仅仅是,学校体育或某一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多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7]。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1986年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8]。该系统一共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9]。对于青少年来说,其所处的家庭环境、社区、朋友及学校等都会对其直接作用并产生影响。

1.1.1.1 家庭方面

首先,从家庭方面来看,陈宝玲等[10]指出,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运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越高,运动参与程度越高。更准确的研究表明,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参与付费型体育活动。李建英等[11]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收入偏高或偏低的家长对子女参加田径训练的反对率较低,收入持中的家庭反对率高。李树旺[12]指出:家庭体育消费和学校环境对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最为显著。Kenyon等[13]曾报道:社会家庭状况优越的家庭运动参与程度也趋向于高水平。Yang等[14]指出:社会家庭地位与年轻女孩的运动参与模式有关。Kimiecik等[15]也发现:运动参与程度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是孩子们的能力感和目标定向,但它们直接受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信念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觉察到父母认为自己体育能力较强,孩子们便会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李彬彬等[16]的研究指出:家庭直接影響体育投入及体育消费观,因而会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或层次。

1.1.1.2 个人因素

除家庭因素外,个人因素也会对运动参与产生影响。张涛等[17]指出:并不是每一个高收入水平的家庭都能进行较多的体育消费,这与个人的喜好有关系,喜欢体育活动的人会多参与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的人可能少参加体育活动或者不参加体育活动。刘洋等通过调查发现:“学习负担重,精力不足”“锻炼太辛苦”是影响中学生运动参与最重要的2个原因。另外,中学生运动参与的动机与其个人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教学环境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有关[18]。Hein等[19]的研究指出,影响参与者最主要的参与体育活动的预测因素是个体的内部动机。Ntoumanis[20]的研究表明,通过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一些强制性的课程,例如体育课中动机和行为的重要性。

1.1.1.3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对人后天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育认知、体育态度、运动参与及其观念和习惯的保持。学校体育规范环境则更多是通过行为规范、活动准则等制度性的设置和要求来保证学校体育相关活动的开展,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得应有的体育知识,接受科学的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同伴群体、师生关系、校风、班风、教学气氛等方面。其次,由于同伴群体成员的趋同性、群体的认同感,以及体育活动的群体性特征,若同伴群体中只要有人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群体中大多数人有这一共同的兴趣时,其他成员将会极大地受到影响,有望在群体的带动下逐渐参与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中来。另外,体育政策法规、家庭经济状况、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现代社会的变迁文化、生活方式、健康观念等因素也都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运动参与。 Macfadyen等[21]的研究发现,学校会影响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对运动的态度。与此同时,Williams [22]的研究也表明,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器材、创建更多的运动组织可以相应地在整体上增加学生的运动参与。

1.1.1.4 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学生的运动参与产生影响。孟文娣等[23]的研究指出:打算参加体育活动的女性,目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时间、场地、家庭条件。她们还指出了女性参与体育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增强体力和健康、散心解闷消遣娱乐、提高运动能力等,外在因素包括在校期间爱好、受家人、朋友、体育明星影响等。体育场地和设施是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也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Johnson等[24]发现,体育活动与距离体育设施的远近显著相关,个体距离常用设施的远近能显著预测身体活动。家庭所处地域的体育设施状况显然会影响家庭成员的运动参与行为。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氛围也会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运动参与的社区氛围,会习惯性地抑制社区成员包括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行为。

前人也曾建立一些模型对运动阻碍进行研究,孙晓强[25]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了运动参与的7个阻碍因素,分别是设施服务、可获得性、技能知识、个人心理、缺乏兴趣、缺乏时间、缺乏伙伴;王文成等[26]从14个方面对大学生健身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田海燕等[27]探索出了个人良好体验、受他人影响、氛围影响、环境便利、余暇时间5个影响城市青年业余运动参与的因素。体育运动是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对体育的好恶态度乃至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是在特定的场合(社会化机构)受他人(社会化执行者)影响的结果[28]。

我们可以发现:前人的运动阻碍模型大多集中在对家庭和学校的关注上,较少有研究关注青少年个体的运动态度和习惯等自身因素;但也有研究发现个体的态度观念会对运动参与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假设,个体、家庭和学校因素同时都会对青少年运动参与起到阻碍作用,从而提出三因素的阻碍因素模型。

1.1.2 关于阻碍青少年运动参与原因的开放式调查和访谈

本研究首先以100名中小学生作为行为样本,通过开放式调查收集阻碍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原因,并对30名北京市中小学生进行关于阻碍青少年运动参与原因的访谈,对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访谈,对阻碍青少年运动参与原因进行补充。将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归类,收集维度和情境。

1.1.3 初步编制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因素调查问卷

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把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调查数据、访谈资料等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初步形成“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因素调查问卷”。对30名中小学生进行预测验,根据作答情况,对问卷的可读性、题项意义的明确性、题项的格式与排序等进行修改。最后,请专家对调查问卷提出修改意见,形成“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调查问卷”。问卷包含21题,回答方式为5点计分(非常符合—很不符合)。

1.2 研究对象

首先选取北京市中小学生1 480人,来自北京市2个城区和2个县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完成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因素调查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讨运动参与阻碍因素问卷的结构;之后又重新选取北京市中小学生,来自北京市2个城区和2个县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完成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因素调查问卷,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探索问卷结构。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2.0和Lisrel 8.53统计分析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对北京市1 480名中小学生进行“运动参与阻碍原因调查问卷”的21个题目数据进行一阶因素分析,EFA中取样适当性KMO指标为0.959,属于很好的情况,巴特莱特(Bartleets)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该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斜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0.9的因素有3个,可解释总变异的58.90%,根据主成分特征碎石图情况,其曲线在第3个因素之后明显开始趋于平缓,从第3个因素以后,每个因素对累计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也很少,所以提取前3个因素。前3个因素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58.90%。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各个因子负荷均在0.4以上。因素1包含9个变量,负荷在0.477~0.813;因素2包含4个变量,负荷在0.730~0.820;因素3包含8个变量,负荷在0.439~0.737。对3个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维度结构比较清晰,理论构想的3个维度的题项大部分归到了一起。

在抽取的3个因素中:第1个因素所包含的9个题目主要是和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有关的原因,命名为“个人因素”;第2个因素包括4个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跟家庭和经济有关的原因,命名为“家庭因素”;第3个因素包括8个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跟学校有关的原因,故命名为“学校因素”。

2.2 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2.1 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

重新选取北京市1 507名中小学生的样本,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的三因素结构拟合情況。结果发现:RMSEA为0.078,CFI为0.98,χ2/df为10.28。各项拟合数值情况均比较理想(见表3),并且各题项的载荷都大于0.4。但第16题“因为我不喜欢体育活动”和第12题“我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误差之间相关系数的修正指数比较大。根据专家的建议,两道题目在表述上意义相近,决定删除第12题。

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是近似误差均方根,Stiger[29]认为RMSEA低于0.1表示好的拟合,RMSEA小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一般认为,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CFI(comparative fit index)为比较拟合优度指数,指在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该理论模型的拟合度改进情况,一般大于0.9以上,说明研究者建立的理论模型拟合得较好。一般认为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表明所拟合的模型好。χ2/df在2~5是可以接受的,但因为χ2/df易受样本容量的影响,对于评价单个模型的意义不大[30]。

2.2.2 进一步修正的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三因素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调整后,RMSEA为0.071,CFI为0.98,χ2/df为8.66,各项拟合数值情况均比较理想(见表4),并且各题项的载荷都大于0.4,但发现第8题“因为我的运动能力差”和第16题“因为我不喜欢体育活动”测量误差之间相关的修正指数较大,根据2个题目表述的意义和专家建议,删除第16题。

第2次修正后,RMSEA为0.071,CFI为0.98,χ2/df为8.55,各项拟合数值情况均比较理想(见表5),并且各题项的载荷都大于0.4,说明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的3因素结构拟合情况较理想。说明通过修正的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3因素结构模型拟合情况比较理想,结构比较稳定。另外,根据理论基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向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了19个题项的“青少年运动参与阻碍原因调查问卷”。

3 讨论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个人、家庭和学校均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前人研究表明,个人、家庭和学校3个因素均与青少年的运动参与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中小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构建相关模型,本研究编制了运动参与阻碍原因调查问卷,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信效度较好的量表,从而得到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三因素结构模型。

本研究在整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由于前人对运动阻碍因素的研究中,大多数没有关注个人因素,本研究则加入了对该因素的探讨。在社会中,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外在因素影响外,个人的内在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学习和练习;在有限的资源里充分挖掘,为己所用;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和学校、家庭的影响有关,最关键的还在于自身的努力。

个人因素多指自身的习惯、个人的学习态度、个人的积极性等。更好的个人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更强的运动动机都会促进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我们应该增强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体育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至关重要,决定着其有无体育行为及有何种体育行为。只有加强对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运动动机,培养好的个人习惯和学习态度,才能促进青少年的运动参与[31]。

除个人因素外,本研究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除了个人自身的影响外,外界社会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运动参与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学校和家庭中,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支持会对青少年运动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多是对国家政府文件的执行情况。除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体育课内容、转换教学方式外,更应加强对体育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养成运动习惯是参与运动的基础,可以将体育课纳入升学考试中,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而对参与体育训练的运动员来说,更要增强其文化课知识的教育,将“体教结合”,从而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的因素多指父母行为、态度、家庭运动参与氛围的营造等。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亲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积极的体育态度能营造较好的运动参与氛围,会让青少年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即便在进入学校之后,家庭的支持及父母的运动观念仍会对青少年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支持,青少年才能更好地参与运动,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结论

本文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因素有个人、家庭、学校3大主要因素,通过访谈和调查编制量表,并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中小学生运动参与阻碍因素的结构模型。

对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原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前3个因素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58.90%,旋转后的各个因子负荷均在0.40以上。将问卷归为3个因素,依次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原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修正后RMSEA为0.071,CFI为0.98,各项拟合数值情况均比较理想,并且各题项的载荷都大于0.4,说明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原因的三因素结构拟合情况较理想。

最终形成了19个题项的“青少年运动参与制约因素调查问卷”,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小学生运动参与阻碍因素结构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寻找阻碍青少年运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2018-01-02].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19/312031.html.

[2] 房蕊. 业余体育参与因子对大学生特质焦虑的影响[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27.

[3] KENYON G S. Sport involvement: A conceptual go and some consequences thereof, in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port sociology[M].Chicago: The Athletic Institute, 1969:39.

[4] 盧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70.

[5] 徐茜. 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 体育学刊, 2008(9):31.

[6] 黄志飞. 对我国“体育参与”研究现状述评[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9(7): 213.

[7] 韩会君,陈建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30(6):16.

[8] BRONFENBRENNER U.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6, 22(6):723.

[9] BERK M S, ANDERSEN S M. The impact of past relationships on interpersonal behavior: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in the social-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fere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4):546.

[10] 陈宝玲,卢元镇. 家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1):100.

[11] 李建英,李金龙,金凯.学生家长反对子女参加校队训练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 22(2):18.

[12] 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社会化:一个体育社会学视角[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9: 113.

[13] KENYON G S, MCPHERSON B D. CHAPTER 12-Becoming Involved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 A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J].Physical Activity, 1973:303.

[14] YANG X, TELAMA R, LAAKSO L. Parents' physical activit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education as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s - a 12-year follow-up study[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96, 31(3):267.

[15] KIMIEDIK J C, HORN T S, SHURIN C S. Relationships among children's belief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beliefs, and their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J]. Res Q Exerc Sport, 1996, 67(3):324.

[16] 李彬彬,符明秋.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进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 30(1):12.

[17] 张涛,吴香芝. 经济学视角的体育参与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1(5):64.

[18] 刘洋,郭玉江.河南省中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研[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122.

[19] HEIN V, KOKA A. Intention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after school gradu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ree type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04,10(1):5.

[20] NTOUMANIS N. Motivational clusters in a sample of British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J].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2002, 3(3):177.

[21] MACFADYEN T, Bailey R.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11-18[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3,51(2):192.

[22] FFION W. What factors influence high school students(aged 13-15) decisions on joining school sport team (s)[D]. WALES: UNIVERSITY OF WALES INSTITUTE CARDIFF, 2011.

[23] 孟文娣,郭永波,鄒新娴,等.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295.

[24] JOHNSON M E, ESTABROOKS P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distance to faciliti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01, 23(2):S23.

[25] 孙晓强.体育参与的约束因素、参与动机与参与行为之关系研究:中国青年一代的实证分析[J]. 体育科学,2006,26(7):57.

[26] 王文成,刘大伟.辽宁省大学生健身运动的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 26(2):50.

[27] 田海燕,钱建平. 影响城市青年业余运动参与的主因子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5):20.

[28] 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2.

[29] STEIGER J H. Structural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J]. Multivariate Behav Res, 1990, 25(2):173.

[30]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68.

[31]任海.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 体育与科学, 2011(4):1.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