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资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10胡贵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

胡贵娟

【摘要】语文和数学是综合性学科,涉及知识面广,由于学科的特点,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字学习的学科,比较感性;数学是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很难让人将语文和数学联系在一起。但是数学并不是全都是符号和公式,并且讲解数学知识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学生要学习数学同样要依靠阅读能力。如果能巧妙地将语文的资源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资源 高中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73-02

语文是具有文科特色的学科,数学是典型的理科,一文一理的教学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翻开数学课本,大部分的课题引入都是用的生活中的例子,而且大段文字居多,例如:人教版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开篇是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明月高悬,我们仰望星空,会有无限遐想,不禁会问,遥不可及的月亮离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引入。第二章数列,开篇用的生活中银行存款利息、住房贷款计算问题引入,这些问题的理解需要用到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章不等式开篇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引入不等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数学中随处可见语文的身影。

下面将以数列的知识为例,具体说明语文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语文资源进行课题引入

等比数列的引入:可以用《庄子》一文中“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第一步:教师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描述这句话的意思。

第二步:教师用现代语言规范表述:一尺长的木棒,每日取其中的一半,永远也取不完。

第三步:教师提问为何会万世不竭?(用提问的方式勾起学生的兴趣)

第四步:让学生讨论,探究答案。

第五步:提示学生寻找规律,去探究n天之后木棒剩余量与n的关系。

第六步:学生分享得到的结论,教师总结规律,引入等比数列的定义。

此处,用古文作为引入,会使得引入简洁,但内容很丰富,如果用一大段话去叙述这个古文的意思,会让学生有一种视觉压力,认为很复杂,从而造成思维疲劳。

二、利用语文资源进行概念理解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比较长,或一段话。

例1: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下面进行概念分析:

第一步:利用语文的句子语法,找到这句话的主体结構主语+谓语+宾语“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第二步:找到数列(主语)的定语和状语(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学生就比较清楚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第三步:状语中有一个比较,学生容易弄混,哪一项减去哪一项。a与b的差是a-b。

例2:数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在做题中遇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不知道最终要求出什么,主要是对于通项公式的定义不熟,不知道通项公式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将通项的定义拆开分析,容易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印象。

第一步:通项公式是式子;

第二步:这个式子表示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这个式子是关于n的式子。

三、利用语文资源帮助理解题意

学生做应用题,或题目稍微复杂的题感到比较困难,不仅仅有一大段文字或一长句话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压力,还有审题带来的困难。

例1:将一个项数为n的等差数列插入到4和67之间仍构成一个等差数列,且新的等差数列的所有项之和等于781,则n等于多少?

题目有一些绕,容易读完不清楚怎么回事,如果将题目拆开,则就比较清晰了。

第一步:句子的主体部分是将等差数列插入到4和67之间构成等差数列;

第二步:插入的等差数列有n项;

第三步:插入之后的等差数列所有项和等于781。

例2:为了参加冬季运动会的5000m长跑比赛,某同学给自己制定了7天的训练计划:第1天跑5000m,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跑500m。这个同学7天一共将跑多长的距离?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的生活问题,只要将等差数列的模型提炼出来,就会觉得很简单,这个提炼的过程少不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其中“第1天”具有瞬时性,只是1天内跑步的距离,“每天比前一天多”这一句是一个比较结构,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增加了距离,这是等差数列典型的特征,每一项比前一项多,这是一个突破点。“7天一共”,这里具有累加性,不单单是1天的距离,“一共”就有“和”的意思。本题可以转化成等差数列问题: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a1=5000,d=500,求前7项和Sn

例3:一辆车队有15辆车,某天依次出发执行运输任务。第1辆于下午2时出发,第2辆车于下午2时10分出发,第三辆车于下午2时20分出发,以此类推,假设所有的司机都连续开车,并都在下午6点时停下来休息。

(1)到下午6时,最后一辆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2)如果每辆车的行驶速度都是60km/h,这个车队当天一共行驶了多少km?

这道题的情景稍微复杂一些,信息量较大,怎样从中挑出想要的信息,这就依靠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了。1)从问题入手,对象是最后一辆车,研究内容是到下午6时,行驶的时间。知道停止时间,需要找到开始行驶的时间。根据题意,找到最后一趟车出发的时间。每一辆车的发车时间都比前一辆晚10分钟,这个符合我们等差数列的定义,故可以设第1辆车出发时间为等差数列的首项,10分钟为公差,单位的不同要进行换算,所以a1=2,d=1/6,所求的最后一辆车的发车时间是a15;此处要注意体会行驶时间(时间段)和发车时间(时刻)、停止时间(时刻)。还有另一个思路,根据第1辆车、第2辆车、第3辆车行驶的时间规律来看,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首项b1=4,公差d=-1/6,可以直接求出第15辆车(最后一辆)的行驶时间。

2)问题所求对象是车队当天行驶距离,这里隐含了“求和”,车队共有15辆车,这里有两个思路,可以先求出每辆车的行驶距离,再求和;也可以求出总的车辆行驶时间,再求距离。第二个思路相对来说简化计算,根据第1)第二个思路,我们已经找到了每辆车的行驶时间的规律,再求和,相当于等差数列的前15项的和。

将每一道数学应用题都当做语文阅读理解题来分析,也没有那么难了。

另外,语文的诗歌朗诵方式可以应用到数学课堂中,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函数的定义,将自己觉得关键的字重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努力寻找关键字,然后重读,比教师反复强调概念的那些词关键要有趣,数学概念学习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语文和数学两门重要科目不应该完全独立来看,要善于从语文学科等其他学科发现能为数学所用的资源,包括知识、学习方法、表达方式等。

参考文献:

[1]曾静.(2017)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讨.教研引领.

[2]付洪春.(2017).语文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课堂连接.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