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称谓中有真意

2018-08-07邓国胜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经内涵

邓国胜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称谓;内涵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称谓,是有讲究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经·卫风·氓》中女子对同一男子有时称“氓”,有时称“子”,有时称“尔”,有时称“士”,有时还称“复关”。这些不同的称谓,在表明关系、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主题、显示文章结构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但因细微而往往被教师忽略。

一、不同称谓,显示不同关系

清代学者马瑞臣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认为,古代女子对初次见面的男子称“氓”;约为婚姻称“子”;婚嫁后称“士”。据此,我们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诗经·卫风·氓》中女子通过对男子的不同称谓交代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诗歌一开始是“氓之蚩蚩”,用“氓”来称谓男子,表明男子和女主人公是初次见面,而不是有的资料依据“总角之宴”而认为的二人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伙伴。因为识人上的轻率,才导致其婚后的不幸。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相处很短时间,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谓就由“氓”变为“子”, 表明女主人公对男子是一见钟情,在心里已经确定了与男子的婚约,显示出女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性格特点。这一点不仅在称谓上能体现出来,而且在行动上也体现了出来,“涉淇,至于顿丘”,对男子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尽显似水柔情和痴痴迷恋。如果说行动是情感的隐性表达,那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则是放下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用“子”直呼,当面表白,私定终身。这不仅显示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率真与炽烈,而且为下文婚变埋下了伏笔。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里不用“子”而用“复关”来代指男子,既交代了男子的住地,又表明二人身处两地时,女主人公的心已经飞到男子居住的“复关”,将“复关”当做自己的家来看待了。这一“复关”的称谓,就将女子因距离遥远不得相见而日思夜想的痴迷之情刻画了出来。

随着二人交往时间的推移,女子对男子的情感越来越炽烈,才出现了由“氓”到“子”到“复关”的外在的称谓变化。

二、同一称谓,表达不同情感

同一个称谓,在不同章节所蕴含的情感也不一样。“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里又用“尔”来称谓男子,“尔”就是“你”的意思,是拉近距离面对面的称谓,在连用“尔”的欢快语调中充分表露出女子的迫切之情和她对男子的放心与信任:预测婚配吉凶,不用麻烦别人,就由你来卜筮,你说吉祥就吉祥,你只要派一辆车来接我,我就会带着嫁妆嫁过来,此时的女人公完全是一副不管不顾、小鸟依人、百依百顺的状态。

在诉说婚后感情发生变化时,女主人公又用了“尔”。“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里的“尔”是“你家”,虽用了“你”,但与以前的“尔卜尔筮”“以尔车来”的“尔”,已有不同,此处的“尔”蕴含着距离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将女子当时无以言表的内心通过景物描写刻画了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唏嘘。

后两章,在诉说婚后遭遇时,“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再次用了“尔” 的称呼,是心中假想的当面说不的拒绝,表明了女主人公决绝的情感态度,显示出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容背叛的坚决。

三、同一称谓,指代不同对象

“氓”“子”“复关”“尔”虽然称呼不同,但指的是同一个人,都指女主人公由爱到恨的丈夫。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中的“士” 是对已婚男子的称谓,不仅特指丈夫,还泛指所有已婚的男子。既表明了女主人公和男子的夫妻关系,又具有概括性,以自己婚后的经验教训告诫所有已婚女子,婚后男人对女人的感情普遍地会发生变化。这一称谓在主题上具有深化作用,使女主人公的遭遇有了社会背景和意义;在结构上,为下文诉说女主人公惨痛的经历做了铺垫。

四、称谓次数的变化,显示了情感渐变轨迹

全诗称呼男子的词,在回忆恋爱到出嫁经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各出现了四次,在诉说婚变原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出现了两次和三次,在回顾婚后遭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只出现了一次,从中可以看出称呼出现的次数逐渐递减,这就显示出了女子对男子由昔日的陌生到念念不忘再到不愿提及的情感渐变轨迹。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女主人公对忠贞爱情不容亵渎的坚守。

“氓”“子”“復关”“尔”“士”,这些变化的称谓,既是行文线索,又是情感线索。一个不起眼的称谓变化,就是二人关系和情感的变化,在变化中,流露出了女子的态度和情感,显示出了其丰富而曲折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了一个在男权社会由痴迷到觉醒的自我遣归的女子形象。

解读《诗经·卫风·氓》时,若能抓住这些称谓进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突破难点,让学生了解称谓的文化内涵,达到深度解读文本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诗经内涵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巧用《诗经》解难题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