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视角的非遗传承研究

2018-07-29郑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郑英

摘要:当前,苏州评弹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艺双馨的现代艺徒。现代艺徒制是古代艺徒制的内生产物,也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产物,它是艺术表演行业的现代学徒制。本文从苏州评弹的人才培养视角提出现代艺徒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内容,以期能够解决非遗传承过程中的相似困境,丰富当前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关键词: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苏州评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C-0003-07

苏州评弹是一种说唱艺术,起源于宋元小说和元明词话、陶真,明末清初正式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形式。元代至明代后期,在江南地区广泛流行,并逐渐发展为江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苏州评弹赢得了“江南奇葩”的赞誉,与昆曲、苏剧并称苏州文艺三朵花。胡乔木先生曾亲笔题词“苏州评弹,中国一绝”;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也称赞苏州评弹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天籁之音”。[1]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国家积极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扶持,但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

导语:苏州评弹的时代困境

苏州评弹历史悠久,产生过数百部传统长篇书目,其中大部分是经历了几代、甚至十几代艺人的毕生打磨才得以成就的艺术精品,少则几十回,多则百余回。长篇的传承需要各唱腔流派的支撑。然而,随着流派创始人的去世、后继弟子的流失,不少经典长篇濒临失传,流传至今的也只有二三十部,这二三十部长篇大部分不够完整,要么没有演出脚本,要么有演出脚本却没人能说。仅存的、有脚本的、有人能说的长篇也正在被“压缩”。现代大众的消费心理越来越趋向“短平快”,为迎合市场,书场不得不将长篇的演出时间限定为半个月。而过去一部优秀的长篇书目完整地表演完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现在给演员的时间只能用来讲讲“关子书”,即长篇书目中一系列悬念、期待发展的关节点。对“弄堂书”,即与主题无关却最见滋味的“闲书”能免则免,无暇顾及。如此,仅存的传统长篇书目在演出中被腰斩,甚至成为“短长篇”,更加速了长篇流失的进程。

长篇书目中除了历代老艺术家流传下来的传统书目,又称“一类书”外,还有“二类书”即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历史题材书目和“三类书”即现代题材书目。但是,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创作改编的“二类书”和“三类书”总体水平不高,吸引力大大下降,不足以作为经典流传。现代题材的书目更因未能经受市场与时间的考验而与经典相差甚远。真正符合观众需求、体现时代发展的创新书目异常紧缺。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人们的消费方式日趋多元化,大大冲击了以戏曲曲艺为主要消费内容的传统精神消费方式。与各种西式文化、洋文化、快餐文化的汹涌蔓延相比,传统文化显得缺乏创造力、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不少青年评弹演员经不住商业化浪潮的冲击而纷纷改行,以致于老艺人找不到满意的弟子、沿袭下来的师徒关系也因受到现代价值观的冲突而伤痕累累。不仅苏州评弹艺术的传承者稀缺,评弹的受众——听客群体也流失断层。19世纪20至40年代,书场的年轻听众占一半以上,而现在听众多为退休老人和失地老农的“银发族”。[2]在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苏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1.3万人次听众里青少年比例不超过20%,其中多数年轻人还是苏州评弹学校的学生。书场听众老龄化严重,偶尔出现的年轻人不过是外地游客图新鲜的“到此一游”。无论是艺术传承还是观众发展,都显出后继乏人的倾向。

评弹界有句话:“书场的生命线在于长篇。”由于经典长篇的流失和新创书目的匮乏,评弹表演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年轻人缺乏听长篇的耐心,老听众的耐心也被书目的单调与重复所耗损,听众数量不可遏制地减少。加上城镇化的推进对乡镇书场生存空间的挤压、城市化进程对老城区书场的生存空间挤压,导致城乡评弹书场数量的急剧下降。据苏州评弹博物馆记载,20世纪60年代,江浙沪共有近千家书场,其中苏州市有250多家,座位5万余个,上海市有262家,座位近6万个,浙江省有近百家,2万多个座位。而现在,除了国家大力扶持新造的社区书场,苏州、上海的传统书场都仅剩下十余家。

对苏州评弹的有效保护,需要从生态环境修复,人才、书目、听客的培育,书场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及传媒的推动等方面共同努力。鉴于苏州评弹素有“人连书、书连人”的特点,“出人出书”便成为保护和传承苏州评弹的核心。而这二者中能否“出人”决定了可否“出书”,因为优秀的书目通常是由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通过与听众“人面对肉面”的直接交流而共同进行创造和发展的。不懂评弹、不了解评弹艺术表演规律的人几乎无法创作出评弹作品。为此,“出人”成為解决苏州评弹传承四大困境的根本。只有培养出专业的评弹艺术人才,并发挥这些人才的专业及辐射作用,才能实现传承长篇、创新书目、培养艺徒、影响市场的目的。故而苏州评弹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不可回避的研究重心。

当前,近99%的评弹演员和大批行业创演人才、行业管理人才都由苏州评弹学校培养。苏州评弹学校于1962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同志的提议下由苏州市戏曲学校改建而成(1959年成立苏州市戏曲学校,1961年苏州市戏曲学校设立评弹部,1962年苏州市戏曲学校撤销,成立苏州市评弹学校),由苏州市文化局主管,专业设置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中断办学,1980年在陈云同志的关心下以“苏州评弹学校”的名义重新复校,陈云同志亲自担任名誉校长,亲笔题写校名。当时学制3年,设有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专业,属省级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苏州评弹学校升格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点,专业名称改为戏曲表演(评弹表演方向)。

苏州评弹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比较正规和稳定的、单一专业办学的、专业的苏州评弹人才培养单位,被金庸先生称为“苏州评弹的摇篮”。其他时期虽然也出现过文艺团体开办曲艺班的“团办班”现象,但都维持时间不长。如上海市评弹团曾委托上海戏剧学院下设的上海戏曲学院(原上海市戏曲学校) 的“上海戏剧学院曲艺专业评弹班”培养过2008届、2009届、2012届三届中专班,总计人数不到30人,基本不能算作稳定的人才培养单位。因此,苏州评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唯一和典型代表。

苏州评弹长期以来以艺徒制为主要传承方式。苏州评弹学校建校以来沿袭并改革了传统艺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发展为现代艺徒制。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实践内容

苏州评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五年学制,前三年为基础教育,第四年以双向选择(学生报名、学校考核)的形式选拔学生进入“苏州评弹传承预备班”,第五年经过学校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苏州评弹传承班”。在“传承预备班”和“传承班”中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将被淘汰。通过这样的选拔与甄别机制,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内容见下表。

二、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理论内涵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理论内涵是以培养德艺双馨的苏州评弹演员为主要目标,以苏州评弹艺术表演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校教学和书场教学为主要教学情境,以现场教学、实践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名师团队为主要师资团队,以“教学演练合一”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 是传统艺徒制与现代职业学校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艺徒制的典型代表和文化艺术行业的现代学徒制。

(一)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现代性”

“现代艺徒制”是由“现代”和“艺徒制”两个词组成的偏正型复合名词。其“现代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分野,笼统地说是从近现代学校介入艺徒培养开始算起,在教育意义上代表一种特殊的种类或性质,代表着与过往艺徒制之间的特殊差异,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在质态和形态变化上呈现出的基本特征。[3]与传统艺徒制相比,现代艺徒制更系统、更规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现代艺徒制主要是指现代职业学校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学校有着规范的招生就业计划及流程、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和完整严格的考核机制。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招生在省文化厅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重指导组织下进行,有较为完善的《戏曲表演(评弹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含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相对于传统艺徒制就业目标的单一性,现代艺徒制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就业,更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了解评弹表演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评弹表演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毕业后能在评弹专业表演团体等单位从事评弹表演及相关工作的艺术技能人才。在能力内容上,现代艺徒制保留了传统艺徒制的专业技能中心的同时,还将现代艺徒的能力扩展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综合能力。苏州评弹艺徒制除了培养学生的说、噱、弹、唱、演等核心专业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自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在传授知识的类型上,现代艺徒制不仅包含了传统艺徒制的默会知识,也包含了学校教育中的显性知识,增加了系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传授的知识有舞台表演实践中的默会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学校教育中的艺术理论知识、人文历史知识、政治经济哲学知识、数学逻辑知识、语言信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知识等。对知识要求的标准大幅度提高,所传授的知识向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方向发展。[4]因此,现代艺徒制是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道德教育的系统性。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职业道德教育以生活德育为理念,以行业伦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等为内容,通过德育课程、特色德育活动(如寻师问道道德讲坛)、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艺术实践(观摩、演出及校外实习)等校内生活、校外生活、日常生活、學习生活等多种生活途径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既包括职前学校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也包括学校与业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的道德教育,还包括职后业师对艺徒的道德影响和终身指导。在内容上涵盖了对现代艺徒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的培养。目的是指向“美而善的生活”,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相较于传统艺徒制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散乱性、滞后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现代艺徒制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更完善、途径更科学,目的更明确,更具有系统性。

3.理性的师徒关系。古代艺徒制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基础上的,徒弟对师父的人身依附关系从学艺期间延伸到出师之后。学艺期间艺徒还充当着买菜、扫地、洗衣服、做家务、帮师母带孩子、照顾师父等打杂小厮的角色,师父具有绝对的权威,师徒关系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终身固定的伦理关系,徒弟必须无条件维护师父的权威、服从师父的指令。因此,一旦艺徒拜师之后,就不允许再拜他人为师或学习其他流派的技能,否则就被视为“不忠”,在评弹界称此行为为“偷书”。现代艺徒制的师徒关系更为理性。首先,二者是基于契约的合同关系。在拜师时需签订校、团、师、徒四方协议,协议明确特定时期的师徒关系,对师徒之间传授的内容、时间、费用以及权利义务做了详细的约定。其次,师徒之间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再次,现代艺徒制的门派壁垒得以削减。现代艺徒制下的“师父”可能是一个人(业师),也可能是一个教师团队(学校教师+流派名师+业师)。一个艺徒可以有多个师父,从而可以学到不同门派的技艺精华,这也是现代职业学校与古代师徒制相比的优势所在。通常成名成家的现代评弹艺术家除了在学校受到诸多教学名师的指导之外,都会拜几位业师,如著名弹词艺术家盛小云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后就先后师承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和蒋云仙。这比起传统宗法制“一生一师”的师徒关系更为理性,避免了不同门派之间的壁垒冲突以及艺徒学习其他门派技艺所要背负的伦理谴责,扩大了现代艺徒的学习范围和学习内容,有利于艺徒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也更有利于其得到来自社会和不同团体的支持。

(二)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是文化艺术行业的现代学徒制

1. 现代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二者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服务于不同的行业部门,培养不同的行业人才。现代艺徒制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肩负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任,服务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的是现代化高素质的艺术表演人才。而现代学徒制是在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肩负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任,服务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 现代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异曲同工。它们都是以校企(团)合作为基础, 以学徒(艺徒)的培养为核心, 以现代职业课程为纽带, 以工(演)学结合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教师/师父的联合传授为支撑,都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正是在校团融合的基础上,以德艺双馨的现代评弹演员培养为核心,以艺术表演的知识与技能及其形成的课程体系为纽带,以现场教学、实践体验、学演交替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名师团队(教师+演员+业师)为主要师资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现代艺徒制是现代学徒制在文化艺术行业的一种体现形态。

三、“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理论逻辑

现代艺徒制作为一种新时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有着以下四大理论的支撑。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政府介入、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5]学生、职业院校、企业、政府都要有所“投入”(学生支出部分学费、花费2—3年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职业院校提供必需的学习条件,按岗位生产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企业承担学生实习的成本;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企业、职业院校、学生以适当补贴或资助),并会获得收益(学生实现满意的就业;职业院校从办学中获取合理的利润;企业获得政策上或经济上的支持,无需投入培训费用就能招收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政府减轻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达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共赢,学生受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学生为目标,通过学生把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联系起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6]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出发,但超越了校企合作所面临的貌合神离的弊端,走向了校团的真正融合,这为苏州评弹演员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搭建了直通的桥梁,也为评弹团体培养人才、招收人才提供了直接的纽带,实现了从招生到就业的一贯性,保证了文化艺术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政府、评弹团体及学校的合作共赢。

(二)默会知识理论

默会知识理论是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波兰尼认为“一种无法详细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技能作为知识的一种,有一定的不可言传性,单靠规则或理论讲述、技术条规是无法掌握的,靠的就是师父带徒弟的方法来传授。[7]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中的个性化、程式化表演技巧及舞台表演过程中根据情境产生或改变的临时性、应激性的技能技巧[8]必须以师父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的方式才能传授,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临场应变技巧,师徒之间常常因此产生“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的默会知识流通,这种默会知识的传递表现为艺徒开始演出时对师父的“依葫芦画瓢”“依样学样”的克隆式表演。现代艺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其本质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是学生可以直接获取亲身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是默会知识理论在苏州评弹教学实践中的最佳应用。

(三)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以美国的让·莱夫和爱丁娜·温格为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者处于实地情境中时,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一种默会的知识;知识具有工具性,只有当知识在一定的情境、机会或任务中得到运用才能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使学习者的经验得以增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参与实践共同体过程,是基于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到充分参与实践共同体进而习得共同体的文化、获得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的过程。[9]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情境是通过签署校、团、生三方协议、举行行业拜师仪式,为学生创建实践共同体提供条件和保障,提供真实的社会实践文化情境——评弹表演书场(行业内称“码头”)。学生通过在书场中对业师舞台表演的观察、参与台前台后的演出过程,在边缘性实践中耳濡目染地获得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接受行风行规的熏陶,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行业需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并在自己的演出中进行实践,从而实现从艺徒到演员的转变,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获得行业的文化认同,成长为一名专业的评弹演员。

(四)个别化学习理论

个别化学习又称个体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针对班级授课制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个性差异、培养教育工具人的弊端而提出的,有着主体教育论、学习风格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理論基础。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个别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选择流派的个别化。现有的非遗艺术一般都有许多流派。如京剧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田派”等;越剧的 “袁派”“范派”“尹派”“傅派”“徐派”“戚派”等;苏州弹词更是有多达25种流派唱腔,如“陈调”“俞调”“马调”“魏调”“蒋调”等等,每种曲调都具有该流派创始人独特的个人风格、立场、见解与倾向。不同艺徒的学习方法、理解能力、嗓音条件、兴趣特长都各不相同,他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流派,进而选择该流派的业师,才能传承与艺徒个性特点相符合的流派长篇。(2)实践情境的个别化。艺徒是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每档艺徒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各类书场)都不相同,具有独立性和个别性。客观环境上,虽然城乡书场在建筑结构、内部风格、舞台道具上大同小异,但书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听众却各不相同。如城市书场的听客类似古代听客中的“长衫帮”,喜欢听开篇、听细腻的说表,偏向“雅”。他们能根据书情思考推理,针对不合理的书情、不合韵的唱词、用得不妥的唱词,给演员提出改进建议,行话称“扳错头”,不少听众还参与评弹艺术的创作,如经典弹词《杜十娘》《宝玉夜探》及近代的《四大美人》剧本,都是由老听客初创,再经专业人士修改而成。而乡镇书场的听客类似古代听客中的“短打帮”,对开篇兴趣不大,喜欢热闹,对演员演出前的即兴热场漫谈、放的噱头更感兴趣,偏向“俗”,因而乡镇书场的演出中“落雨”(指听客为表达对艺人的满意,大声叫好、多次鼓掌,像下雨一样热烈持久)现象特别多。主观情境上,不同艺人在演出时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现场表现的需要、听书人群的反应和场合演说的效果,临时调整内容,增加噱头或插科打诨(行话称“外插花”)以调节书场氛围。因此,不同艺人建构的书场情境具有典型的个别化和即时性特征。这种个性化的书场意境是艺徒学习不可或缺的场域,是任何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所无法代替的。评弹书场是一个互动亲密、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场域,不同书场的听众及其自身的审美习惯、生活习惯构建了不同的书场文化,从而使书场呈现个性化特征,构成了艺徒实践的个别化情境。(3)实践共同体的个别化。现代艺徒制中的实践共同体由一档艺徒(单档1人或双档2人)和业师及其同门弟子共同组成。这个实践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目标(传承一部或几部书目)和身份再生产(从新手到专家)的能力。在这个实践共同体中,艺徒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逐步到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从新手逐步到专家。该实践共同体由业师充当专家,以业师擅长的长篇为传承内容,以业师的流派风格为学习对象,因此具有典型的流派个性。不同的业师的嗓音特质、艺术特点、演艺风格、教学风格都不相同,教学的对象也不同,这些构成了实践共同体的个别化。

综上所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是一种合乎曲艺行业发展规律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文化艺术行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蘇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实效成果

探索推行现代艺徒制以来,苏州评弹学校切实履行了“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职责: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评弹表演专业人才,如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王勤,还有施斌、吴静、张建珍等,几乎斩获行业所有奖项。学校优秀毕业生成为江浙沪评弹界的领军人才,他们在各评弹团切实担负起了长篇传承与创作的重任,他们及其艺徒们不仅把《珍珠塔》《描金凤》《玉蜻蜓》《双珠凤》《西厢记》《杨乃武》等经典长篇传承了下去,还不断创新和发展着苏州评弹艺术。如新编短篇《约会》中英语的大量运用,开篇《人面桃花》中日语、韩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灵活运用,在长篇表演中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角到底)、布莱希特体系的运用(跳进跳出)、梅兰芳京剧艺术体系(起角色、手面、动作)的借鉴与灵活运用,在唱腔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等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苏州评弹学校在艺术表演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大大拓宽了评弹表演的市场,从央视春晚、秋晚的综合舞台表演到亚信峰会、世博会等国际性会议的开幕式,一批又一批的评弹艺术家带着苏州评弹从质朴的乡间书场走进了华丽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从水墨江南走进了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等地区,把苏州评弹的受众拓展向国际社会,把苏州评弹的市场拓展到了大半个地球。

实践证明,“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一专多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德艺双馨的艺徒及艺徒们的开拓创新传承了长篇、创新了书目、培育了后人、拓展了市场,较好地缓解了苏州评弹面临的四大困境,推动了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实践经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为面临着相似传承与发展困境的昆曲、苏剧、越剧、京剧、相声等戏曲曲艺提供了破解的思路。

但是,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说的“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对照比较完善的英国现代学徒制体系,“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仍有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如苏州评弹表演行业的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认定、职业技能水平鉴定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上都还未明确建立;在学制方面还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而0.5年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艺术表演人才的舞台锻炼需要,这个时间至少应延长至1年。

现代艺徒制作为现代学徒制在文化艺术行业的一种发展被提出,是文化艺术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新阶段的成果,是中国古代艺徒制在当代的新发展,理应受到文化艺术行业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肯定和推广。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可以作为一个范本加以深入研究,其实践及其成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当然,这一成果还需要学校、行业、团体乃至政府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梦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李明.“非遗”语境下苏州评弹生存现状和有效保护之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4).

[3]关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比较与借鉴[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陈海峰.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

[5][7]徐金林,龙凤秀.“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模式及其现实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3(9).

[6]张秀丽. 中国古代艺徒制对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3).

[8]宗传玉.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默会知识”理论[J]. 教育教学论坛,2015.

[9] 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许洁

Modern Apprenticeship: The Non-legacy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Cultivation——A Case Study

ZHENG Ying

(Suzhou Pingtan School, Suzhou 215123,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At present, Suzhou Pingtan is facing the following dilemma: the lost of long pieces, the short of bibliography, the lack of successors and the shrinking market. To break this dilemma, we must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ltivate modern and artistic apprentices.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n endogenous product of the ancient apprenticeship system. It is also the product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current era, and it is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the art performing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cont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in Suzhou, with a view to solving the similar dilemma in the process of non-legacy inheritance and enriching the current types of talent training in art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Suzhou Pingtan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