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讨论课的实施与体会

2018-07-25陆彩玲李习艺肖德强曾高峰刘超群

科教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陆彩玲 李习艺 肖德强 曾高峰 刘超群

摘 要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在长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实践及社会调研中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知识面广、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为进一步探索和推广人才培养方式,我院在高年资预防医学本科生中进行了包括开设讨论课在内的多方位的预防医学主干课程改革,本文拟就课程改革背景并以参与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例,阐述了讨论课的组织实施及些许心得。

关键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讨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53

Abstract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biomedical models to physical, social and mental medical models,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Our school redefines the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after long term preventive med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e and social surveying. That is to develop applied preventive medicine talents with broa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To explore and extend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 reform preventive medical basic course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discussion course in senior preventive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he article will expatiate the background of course reform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experiences basing on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discussing course .

Keywords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Discussion class ;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in course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疾病谱的改变扭转了传统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在关注人的生物性的同时,也关注人的社会性,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个体疾病与健康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同时,疾病也是可预防、可控制的。古今中外医学家都重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中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意即医生要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是对预防医学最朴素的表述和对医者严格的要求。历经SARS、禽流感、小儿手足口病等之后,人类再次意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网络。预防医学人才与公共卫生工作者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 “健康守护神”地位大大得到凸显。此外,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而不是专科医生,“全科”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观念;“全科”不是内外妇儿都懂,而是预防与治疗融为一体。

基于当前的形势,我院经广泛的社会调研,总结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经验,形成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独到认识,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即专业知识面要广、实用性要强的预防医学人才。专业知识应该涉及到预防医学各学科及卫生经济、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科学、大众传媒、社会学、法学等。综合素质要求更强, 如组织协调、创新意识、自学、写作、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人际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根本区别的地方。只有具备以上综合能力, 才能很好地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这项集社会性、群体性及公益性于一体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探索并推广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方式,我院对高年资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2005级)进行了预防医学主干课程(包括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教学改革,包括减少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开设讨论课、开设现场实践教学科、举办针对性的讲座、改革考试制度等改革,旨在培养应知识、能力和素质型人才。笔者拟就参加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改革谈谈讨论课的组织实施及个人的些许心得。

2 讨论课的组织与实施

讨论课采用了小班教学的讨论课形式。人数控制在10 人以内,每次2个学时。讨论方式可以采用疑难问题讨论法、热点问题讨论、典型事例讨论法、命题引导讨论法、论文讨论法等几种方法。教材按知识体系板块予以分割成相对独立的4个单元,内容分别涉及营养学基础及食品营养学、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食品卫生总论、食源性疾病等4个单元,在开设讨论课之前,先将本单元的大纲分发给学生,进行一次集体导读(2学时),两次集体文献检索(4学时,分别安排在两次讨论课之前),每单元安排2次2学时的讨论讨论(2学时),最后有一次答疑与总结(2學时)。讨论课的议题大多由教师围绕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确定,也有部分是学生在文献检索或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不解的。讨论课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就自己所查阅到的资料或疑难进行发言, 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随后教师和学生提问, 发言者回答, 形成互动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讨论小结。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在发现问题、知识的灵活运用、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口头表达及临场反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3 心得体会

讨论才会有思想碰撞,思想碰撞才会产生火化。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才能和特长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容易步入一些误区,如下是我们在开设讨论课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感悟。

3.1 选择一个好的主题

讨论的话题是大家所感兴趣的,未知的,有争议的,否则就没有探究的必要了。再者,还要注意讨论议题的难易程度。太难,学生有可能只是望洋兴叹,面面相觑,教师也就容易“曲高和寡”。太简单了,也让大家一下达成共识,觉得索然无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此外,一个“topic”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已经足以理解或提供解决方法。譬如,在“营养与疾病”单元的讨论中,我们设置了“肥胖与饮食”的一个“topic”,在“以瘦为美”的当今,可是人人都关注自己的体重啊。如是,我诱导学生自报体重,又是如何对自我体重进行评价的,为何出现超重(引导他们在饮食方面开展比较深入的阐述),超重以后如何进行控制(饮食与运动);肥胖的病人群易罹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又一步步地将话题过渡到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病人的饮食上来,整个课堂上学生的气氛非常活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冗长的文字篇幅变得言简意赅,易学易记。

3.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采用讨论法,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思想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切磋以求辨明是非,达到认知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讨论课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讨论课的主角,只有营造民主平等、自由争鸣的讨论氛围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此,教师可通过环境设置、语言鼓励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将讨论课安排在小教室里,教师与学生团坐一桌,从空间上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觉得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其次,教师也可从语言、教态上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上,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尤其是那些比较内向,羞于表达自己的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发言。对学生的某些观点不能武断地否定、压制,应予以引导或用商量的口吻建议再议,让学生感到受到重视,付出的劳动有价值。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3.3 教师要有驾馭课堂的能力

一堂讨论课组织的成功与否,还与“导演”—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休戚相关。讨论课容易出现的场面有可能是“冰火两重天”:一是讨论场面热烈,百家争鸣,牵涉面广,讨论陷入了“野马无疆”的状况;再则,也有可能会因学生参与不够积极而出现“冷场”,教师无奈唱“独角戏”,讨论课就成了小班制的教师个人“一言堂”。无论何种情形,都使得讨论课失去了本色。为此,对组织者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扬声器”,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随机应变、捕捉和创设讨论契机的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动态讨论课,势必出现许多在大班授课未曾碰到的新状况,既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学生以培养“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 只唯理”的求学精神,亦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观点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教师确是极大的挑战。以笔者拙见,在努力增加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教师亦应树立正确的观点,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毕竟,文化反哺以及教育反哺成为常态的时候,教育不再仅限于“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单一传播方向,而应是交互动作用与影响的双向关系。因此,从该意义上说,讨论课实际上也是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互惠互利的双赢过程。

3.4 学生提前准备

导读课之后,我们都给学生分发了该单元的大纲材料,包括讨论课上需要进行的部分议题及思考题及建议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讨论课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学术观点交锋的动态过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必须要求辅以充实的佐证材料。教材所能提供的材料相对有限,所以主要还应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中获取。学生在收集完材料之后,应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最后,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此观点拟定一份发言提纲,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事先设计。

3.5 教师要予以总结

讨论是参与同学发散思维的过程 ,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因此在每次讨论结束前,我都给他们一个简单的总结,一来可以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理顺学生的知识体系;二来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 感谢他们与我一起分享他们的思想与观点,让我也从中受益。这样,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4 结束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中,而课堂讨论也必然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特点,我们精心撰写大纲,举例贴近实际生活,对学生循循善诱,师生活跃互动,讨论课的教学质量渐次提高。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