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方法

2018-07-24张学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教学

张学燕

摘 要:文本细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尤其用于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深刻理解文本阅读方法对于很好完成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在文中浅析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的方法最早来自于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它指的是用语义学分析的方法对文章进行结构和描写全面细致的理解。文本细读最初是一种文学上的批评发方法,后来被慢慢应用与语文教学中。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要的原则是细致。

随着教育学的发展,文本细读被更多的运用于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针对的是目前语文教学里老师的讲授往往脱离文本,用干巴巴的语言重复一些套路性的东西。[1]

语文文本细读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文学知识的方法,还是一套“真善美”综合的方法。具体体现在学生用文本细读法能获取一个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本细读法的出现,使老师不能采用死板的方式处理课文。以往老师可能会偷懒只从一个特定角度出发解读课文。但是将文本仔细分析之后,老师不能只粗浅的从表面锦进行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挖掘背后的东西,从更加有高度的层次对文章进行审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背后的世界。[2]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策略是从整体到局部,有整体把握有细节分析,有层次有步骤的:

一、从整体开始

1.整体感知--认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小老师就要求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很有道理的。朗读课文有助于我们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是进行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朗读课文不能草草了事要通过朗读品味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候的语调、语速、感情色彩老师都要格外注意。这样可以增加学习时候的角色代入感,使学生的生命自觉与文章的气韵和情感产生共鸣。不能使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可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比如在《囚绿记》这篇文章,作者对绿色植物的感情是从喜爱一步步到依赖,最后到了占有。朗读的感情程度也要依次加深。朗读不同于默读,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朗读的节奏感把握课文。比如《安塞腰鼓》这篇文章,里面充满了具有音乐感的词语,非常适合朗读。老师可以采用单独朗诵、集体朗诵和分组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大声朗诵中体会西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奔放的生命激情。

注意课文的朗读要与默读相结合。默读一般在朗读之后。老师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默读时,就要开始把握上下文的联系,找出互相照应、互相联系的句子。如上段中的《囚绿记》,老师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作者这么喜欢这个植物,为什么最后又把植物释放了?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变化就会知道,作者是在歌颂绿色不屈不挠向上的生命力。

2.了解课文的背景

了解课文背景是文本细读的另外一个重要整体性策略。文本本身是细读的重要依托。但老师教学时要避免把文本独立看待。我们既要肯定本文本身的文学价值,还要关注文本的历史语境。在上一标题,我们知道有的问题借助文本内环境就可以解决。有时候还需要内外结合。从内环境扩大到外语境-----文化历史语境。历史语境具有客观性。对文本历史语境的了解也是文本的还原过程。老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外环境的比较。

在研究文学的时候,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生活背景,以及文本的创作背景。如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情况。理清楚作者对当时时代的看法,理解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有很多歌颂母亲的文章,但教科书里很少出现歌颂父亲的文章。这篇文章算是独特。如果单纯从父亲买橘子的情节,学生对这种父爱的感受还不是很深。但加上这篇文章创作背后的背景和故事,让很多学生感动到哭泣。老师再加以引导,同学们纷纷回忆起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的点点滴滴,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二、化整为零--从整体到局部

1.反复研习,具体分析文本

局部分析文本是从整体的基础上开始的。分析文本是将文本肢解,但绝对不是胡乱打碎。肢解文本像庖丁解牛,要找到合理的文章切入口。

文本细读是生命感的碰撞交织过程。精准的文章切入口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和关键字。切入口的寻找注意把握工具性和人性关怀的统一。如在《散步》这篇课文中,全文提取出的一个“熬”字写出了母亲在去年冬天的煎熬,进而上升到母亲过去对家里的操劳。母亲也“熬”了儿子对母亲的爱。行文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爱和关心。

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已经慢慢变得细腻又不失理智,由整体到局部也是培养美感的过程。虽然学习语文确实要透过文字入手。但一字一句的分析文本不仅对初中生有难度,而且容易掉进形式主义的桎梏。只要能从文字模糊把握文字之美和作者的情怀就足够。比如《紫藤萝瀑布》中用淡紫色形容香气。其实这是用通感来比喻香气的美好。

三、从整体到局部,由整体到细节

由整体到细节是注意课文中细节的表达作用。教师不讲解往往不是最有魅力的,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客观文字把握内在,体味其中价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超越。作者往往把主旨藏在文本细节中。细节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表现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情节推动的线索和文本最动人之处。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寻找关键字。关键字恰如画中的留白,它周围的一切都会激活学生的想象。《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说明了父亲身体的不方便,但父亲还是坚持给“我”买橘子,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总之,在整体和局部还有细节结合的文本细读中,教师引领学习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的讓学生自己构建文章的意义,结合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发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但还要记住,毕竟初中生的阅历和知识还不足,尤其在补充外环境时,不可拔苗助长。例如在讲《再别康桥》时,老师竟然花费很多篇幅讲新旧体诗歌的区别。难免让学生坠入云里雾里了。

结语

只有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才能打通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朱红.浅谈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以《背影》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2(10).

[2]钱炳巧.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文学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2(34).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初中语文教学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