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 让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齐飞扬

2018-07-24谢桂珍

读天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性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摘 要:文以载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由于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或过于突出基本功(工具性)的锻炼,无视人文性,抑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呈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僵硬和僵化,短少语文课应有的神韵。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人文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曾说:“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同来,这确实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均衡。”在特级教师眼中,要在语文课堂上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都很难,作为一线的基层教师,教学水平不能与特级教师相提并论,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更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不断靠近这个目标,如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什么是思维导图呢?简单地说,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高效率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从本质上讲,思维导图和常规的文字、图形、歌曲、电影一样,都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和方法,但是却具备了其他表达方式不具备的特点,如极高的压缩率、兼备文字与图形的优点、对颜色的高效利用、把所有能够调动大脑潜能的要素统统放在一张图里……在语文课堂当中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不但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人文性”与“工具性”齐飞扬!

一、 巧用思维导图,指导读背以达感悟

课堂上指导学生读背优美句段的方式不外乎填空式、引读式等等,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是效率并不高。如果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以及背诵,学生不仅能读出味道、背得流畅,感悟也特别深刻,尤其是古诗文。

杨老师在教学《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读背感悟,效果明显。在学生熟读这首词之后,杨老师首先让他们画出词中表示景物的词语并写在思维导图上,于是,学生的思维导图的分支中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学生汇报以及板书的同时,杨老师也在黑板相应的词语旁配上简笔画。当学生汇报完,思维导图上不仅有重点词,还有完整的情景图。杨老师指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以及相应的画面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词,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杨老师将势利导,让学生边看着思维导图边吟诵,不到两分钟,已经能背诵整首词了。杨老师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出要求: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想像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院子里眺望远方的情景,再去用自己的方式吟诵。思维导图已经深入学生心中,此时此刻情感已达,感悟已深,再去吟诵,忧伤哀愁丝丝缕缕,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词语慢慢地渗透出来,实在妙极!

背诵古文是一种能力的训练,体会古人的情感是一种感悟,把古文当作体会情感的工具,由读而背,由诵而悟,有文有图,有实有虚,掌握古文,水到渠成。

二、 巧用思维导图,指导提炼以致深化

一颗珍珠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把许多相近的珍珠串在一起,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也可以像制作珍珠项链一样,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去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提炼关键词进行总结时深化主题,在情感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余老师讲授人教版第七册《搭石》一课,就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堂开始,余老师就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到文章中找出“美的风景”,学生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感受到家乡人走搭石、摆搭石时的协调美、行为美,同时提炼关键词,与老师共同完成了思维导图的板书。此时学生的感情较为充沛,余老师指着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总结,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家乡人早早地摆搭石以及走搭石协调的画面、互相帮助礼让体会家乡人的心灵美。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余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出文章最后一段,并小结文章的写法:借物喻人,通过赞美搭石,赞美家乡人的为他人着想、默默奉献、文明谦让的精神。

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紧紧抓住几个课文中的关键词,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又深化主题,加深学生的感悟,熏陶的情感,实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諧统一。

三、 巧用思维导图,指导拓展以促迁移

与传统的封闭式笔记形式不同,思维导图在设计上就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分支的前面、后面和平行级别都可以延伸出新的分支,这意味着只要我们愿意,我们的思维导图可以无限拓展延伸,思维没有终结。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拓展课文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字面深入到字里,从现实想像到虚幻,从已知推理出未知,情感得到舒展,方法得到迁移。

人教版第七册20课《古诗两首》当中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在教学完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让学生回顾了学习这首诗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结合思维导图学习另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由浅入深,对诗题、作者、写作背景、诗意等内容有所掌握后,通过各有韵味的诵读表达出对诗情的感悟,学生情感的逐渐充沛,课堂气氛渐浓,学生还补充其他的送别诗,于是离别愁别绪在课堂上漫延。眼看学生的情感得到迁移,我话锋一转,让学生到离别诗当中去找相同的景物。学生细细寻找之下,发现离别诗当中出现得最多的是“柳”“酒”“亭”等等。为什么与朋友送别时总是提到柳树?为什么与朋友告辞时总要喝酒?为什么送别时总是长亭又短亭?于是,思维导图中又出现了新的内容:关于离别的景的故事。

课堂即将结束,回顾整张思维导图,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内的这首诗,还把学习这首诗的方法进行了巩固和迁移,同时还复习、认识了其他的送别诗,阅读了许多关于离别时出现的景物的典故。短短的一首诗,却拓展延伸出许多课外的内容来,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情感也更加丰富。这样长期的训练和培养,无论学生阅读哪篇文章,脑海当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张思维导图,当中会有许许多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内容……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让师生有自由飞翔的愉快,那么“人文性”与“工具性”就是那双翅膀。巧用思维导图,可以“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融合,自由飞扬。

作者简介:

谢桂珍,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人文性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