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视角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征
——以全国卷高考试题为导向指导高考复习的探索

2018-07-23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科举制宗族

山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高三复习的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组织开展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有效复习,许多教师都做过有意义的探索。无论哪种形式的复习,最后都需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出单元线索、重难点以及阶段特征。笔者通过梳理近几年全国卷高考题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考点分布,尝试分析涉及单元内容的全国卷高考试题,归纳本阶段历史知识的特征。

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贯穿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方面,中央政府采取分化事权、分权制衡、加强监察等措施分割和削弱地方的权力,最终使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失去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另一方面,君主不断分割和削弱丞相权力,最终由君主独揽大权,决策权完全由君主掌握,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高考题中考查这两个基本特征的试题最多,尤其是对中央集权的考查,也是典型的高考长效热点与高考复习的重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两个特征,笔者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表1

通过分析以上表格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央政府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同时通过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等措施削弱地方政府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监察区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区。从汉景帝“削藩”开始到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一直尝试以各种方式有效管理地方。在中央政府机构内部,皇帝不断地通过转移、分化、分割等形式削弱丞相权力,最终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军政、财政等大权,都由君主掌握,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7·全国卷Ⅰ·25)表2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表2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通过汉初的王国问题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A、D项错误。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B项错误。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C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本题通过古代史书修撰者身份的变化,考查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根据古代史书的官修性质,可知史书修撰主要为皇帝的统治服务,必然有掩盖历史真相或故意美化等问题,A项错误;官修史书必然带有官方立场,因而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一定是从统治阶级的需要出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史书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B、D项错误;朝廷重视修撰史书,主要目的是为其统治服务,C项正确。

通过分析上述两道高考题,使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考查的重点,在政治制度各考点中,中央集权是典型的高考长效考点。汉朝是高考命题考查较多的一个历史时期,既可以考查皇帝通过转移与分化相权以加强皇权,也可以考查中央政府通过对王国的削弱与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2017年全国卷Ⅰ第25题就是从此角度进行命题。此外还可以从调整经济政策(如实行盐铁官营)和文化政策(如尊崇儒家思想)角度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年全国卷Ⅱ第25题从古代史书修撰者身份的变化角度考查加强中央集权。

二、儒家思想和宗族制与古代政治制度相互影响

儒家思想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从西汉起被确立为国家意志形态,在后世不断得到强化。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神化皇权、伦理纲常、尊卑等级等主张起到了维护君主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为统治者所接受和宣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着官方哲学的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渗透在执政理念、制度构建、司法等多个政治领域。高考中针对儒家思想有时会单独命题,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隐性信息隐含在材料中。

(2016·全国卷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本题通过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这一现象考查宗族观念。族谱编修与移民现象无关,A项错误。内地宗族整体迁移台湾,并非始于乾隆时期,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仅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情境不符;自康熙帝收复台湾后,大量福建民众移民台湾寻求生计,这些移民已经在台湾定居,受传统的宗族观念影响,追求“叶落归根”,这便是大量已移居台湾的民众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原因,B项正确。

(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本题通过汉代外戚干政这一现象考查对政治制度和宗法观念的理解。外戚干政的方式往往是担任丞相等高级官僚,A项错误;“家天下”的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指皇帝将国家当做私产世代传承的观念,外戚干政没有体现“家天下”观念,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削减,D项错误;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C项正确。

通过分析上述两道高考题,使学生认识到与血缘有关的宗族制是高考高频考点,历史教材只介绍了西周的宗法制,并没有宗族制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祠祭背后的王朝礼仪与地方宗族》《宗族中权力对血缘和伦理的调整》等文章,使学生认识到,宗族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由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逐渐演变而成的,宗族制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以封建礼制、家法族规为规范,发挥着行政管理、教育教化、赈济救助等社会功能,宗族制的社会意义在于政权和族权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和稳定社会基层秩序的作用。

三、官僚制度与大一统观念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有力保障

古代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个庞大的行政系统,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财税到军事进行有效的管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后,在经历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后,最终定型于科举制,以公平公正的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随着监察体系的日益成熟,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与高效,成熟的官僚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大一统观念,随后为中央集权制度所继承,保证了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统一和稳定,并带来中华大一统的文化凝聚力,成为各族人民文化归属的向心力。

官僚制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常见的误区是把官僚制度等同于选官制度,官僚制度包括选官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笔者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分析以下两个表格:

世官制(夏商周)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产生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演变趋势

表3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经历了家世、品行、门第和才学等,越来越客观、公平,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国家一直重视对官员队伍的考核和监察,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完善的监察体系,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建立了成熟的官僚制度。

(2016·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本题通过选官制的变化考查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科目为明经、诗赋等,无法选拔最优秀的官吏和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A, B两项;科举考试采取自由投考的形式,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项错误;汉朝实行察举制度,由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魏晋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来选拔官员,隋唐实行科举制,采取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形式。科举制使普通大众有机会通过考试走入仕途,使更多人乐于读书、参与科举考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项正确。

这道高考题考查官僚制度中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是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高频考点,也是地方卷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科举制可以考查的角度较多:以才学为选拔标准,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以分科考试形式进行选拔,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使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16年全国卷Ⅱ第25题考查了科举制对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归纳出历代政治制度都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历朝历代都对前代制度加以继承和修改,使得制度日益完备,如中央和地方官制、选官制度等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科举制宗族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古代的考试
“科举”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