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明理学的逻辑演变
——基于反思性研究视角

2018-07-23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理学朱熹

陕西

宋明理学是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它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数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明理学广义上指宋至明清占主流的社会文化,狭义上与陆王心学相对应。宋明理学既是人民版第三册《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的难点所在,也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笔者试基于反思性研究视角寻找宋明理学的逻辑演变,试图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系统的儒学发展体系,从而真正理解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宋明理学在高考试题中的典型体现

在一轮复习中,研究高考试题有利于把握命题方向,明确核心要点,归纳方法规律。笔者收集近三年相关高考真题,分析涉及有关宋明理学的考点如下:

试题来源 命题呈现 考查重点 试题类型2016年上海卷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第8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 其核心思想 选择题影响?(宋明理学)2016年海南卷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 考查宋明理学与政治统第7题 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对 治的关系及价值 选择题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需求)2015年海南卷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 考查宋明理学产生的背第5题 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佛 景及其发展过程 选择题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2015年山东卷 根据开封平面图展示“城市与生活”和《宋会要辑稿》《梦梁录》展现“生 考查宋明理学与社会的 材料题活与观念” 关系及其产生背景2015年新课标 根据《韩愈评传》展示入学的发展过程 考查宋明理学对儒学的 材料题Ⅰ卷第40题 新发展2015年广东 根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中课程设置内容,展现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 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 材料题卷第38题 程设置经历的变化 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笔者得出三大考点规律。一是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背景及其逻辑轨迹;二是考查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及其价值功能;三是考查宋明理学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后世的贡献。这些知识点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不容易,下面笔者试对教学中的逻辑进行构建。

二、宋明理学的内涵解读及其逻辑框架

(一)从历史概念出发,构理论核心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内涵,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在讲解本知识点时,首先需要分析与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概念。笔者认为本课的历史概念即为宋明理学,其包括理学与儒学关系、理学治世的方法“格物致知”、理学影响“哲学化和普世化”三层含义。

关于宋明理学,侯外庐在《宋明理学》序中说:“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性与天道’是理学讨论的核心内容,这是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道德、教育、宗教等许多领域。”侯先生这句话内涵丰富,有三个词值得注意,即“封建社会后期”这一具体时间、“性与天道”、哲学乃至诸多领域。为了有效明确其含义,笔者简单概括为:宋明理学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以孔孟思想为正宗,在唐朝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从思辨性和哲理性的层次论证儒家纲常伦理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构造了“存在的基本样式”的逻辑结构。它是以性命义理为核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其内涵深层次影响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的生存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理学从学派上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前者完成了哲学化、伦理化过程,后者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更加普及化和通俗化。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在南宋末年被确定为官方哲学。

(二)从解决问题出发,寻背景依据

从概念中,教师看到理学要解决“存在的基本样式”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分解,即为“存在的基本样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寻找?是什么因素促成的呢?概括来说即为理学家们在寻找儒家思想存在的本原究竟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从先秦到宋明时期儒学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思想家探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发掘出人的道德伦理本质。到了汉代,董仲舒借助“天人感应”学说建立一个“神”本体的儒家思想。两汉时期,经学兴盛,经学家宣扬“天”“上帝”创造和主宰世界,并且和阴阳五行、星座术数相附会,从而使得儒学的本体变得更加虚妄荒诞,经不起逻辑的推论。

魏晋时期,以何宴、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改造汉代的“神”本体,并将其引入到宇宙的本体上来,宣扬以“无”为世界万物本源的本体论。东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国家政权更迭、人心混乱的社会情景,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备受冲击。“无”作为本体难以说明儒学的特殊性,以“无”为万物本源的本体论并不能为儒家独尊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隋朝社会统一,思想领域出现旧的儒学危机,出现天命论衰落,佛教思想等三教合流的现象。这种社会现实对唐代儒学的复兴有重要影响。韩愈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主张“治心”,又延续孟子思想主张“治世”,争取达到“修齐治平”的统一。李翱根据佛教相关教义,提出“性善情恶”的复性论,倡导苦行禁欲,这种将佛教、道家相互融合的观点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柳宗元坚持“元气一元论”,摒弃宗教世界观,提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认为“天、人各行不相予”,从而否定了超自然力量对人事的干预。刘禹锡更是提出天、人都是物质存在的,各有特点,作用不能混同,天人不是平行的,而是人可胜天。经历了唐代思想家们的努力,儒学的本体逐渐引入到主体本体论。

北宋时期,理学发展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用太极作为儒家伦理的本体,其并没有脱离道教的存在,邵雍的《周易》亦是如此,周敦颐和邵雍成为了理学的准备人物。张载从宇宙论出发,逐步从宇宙本体论向心性本体论出发,但始终没有完成如何从外在的宇宙本体论转化为人的内心本体这一理论。直至二程提出“理本论”的观点,才对儒家思想的本体有了比较客观的解释。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理”这个含义呢?程颐认为“理”是外化为客观的本体,存在于主体的心之外;程颢则认为“理”是内化为主观的本体,存在于主体心中,这就推动了理学派和心学派的建立。

综上所述:理学的发展受外在的冲击和内在革新两方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董仲舒以神为本体的“新儒家”后期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可,具有虚妄性;二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刺激佛、道两教兴起与发展,冲击了儒家传统的主导地位;三是“三教合一”,儒、道、佛思想相互融合借鉴,理学家的积极探索掀起了儒学复兴的先声。

(三)从价值功用出发,析思想核心

陈来教授归纳宋明理学具有四个特征:①以不同的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论证;②以儒家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③以儒家仁义道德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方法论证儒家道德原理具有的内在基础,以“存天理,灭人欲”为道德的基本原则;④为了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即早期道学的讨论,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根据陈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其存在以下逻辑:朱熹为儒家思想提供的本体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论证的?心学派解决了哪些问题?达到怎样的目的?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这句话实际呈现出社会等级秩序。为了论证这个问题,朱熹运用“理本气末”“理一分殊”来进行阐述。为了进一步理解“理”,朱熹用“体”和“用”的关系进行解释,他认为理是本体,不脱离具体事物,就在具体事物中;事物是“用”,“用”离不开体,用就在体中。笔者认为这种对理的解释赋予其理论化的意义,如上述所说的“道理”,道理不能离开具体事物本身而存在,也适用于具体事物本身,脱离事物去谈论道理是空谈,脱离道理去看事物又是盲目。同时,理是一个整体,并不是独立的个体,“理一分殊”的思想解决了“理”是否以万事万物的本源而存在。

如何把握“理”呢?朱熹承袭二程的观点,认为其方法是通过“格物致知”来求理。何为“知”呢?“知”即为通过人主体的认识活动唤醒被欲望蒙蔽的“天理”,这就不难理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这句话有何意呢?笔者认为这句话实际是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之上。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逐渐地影响了人最初的善,此为“本善习远”。因此,将“理”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知”的含义就更加明确,即知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要达到这些标准,就要克制自然欲望之外的欲望。如穿衣吃饭是最基本的理,但去选择穿豪华的衣服、美味的佳肴,超出自然欲望之外就不符合理之所在。这也能解释为何朱熹学说在南宋时被称为“伪学”,直到南宋末年才成为官方正统学说。要达到“知”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做呢?朱熹认为需要三个层次:①博学,博学之上才能掌握规律性的东西;②学问须严密理会,一点一点去探究真知;③推其类以通之,把握事物类的本质,从一般之中掌握个别事物的本质。而格物的载体就在于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这就不难理解,理学在该时期完成了哲学化和伦理化进程的原因。

当然朱熹的“理本体”也存在一定的不严密的地方,如格物之理很难转化为主体对象而存在。要使理真正成为主体自身的理,就需要人求理,这引起了陆九渊和朱熹的思辨,即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焦点在于争论理究竟是客观意义上的面目,还是主观意义上的面目。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这从理论上构建起“心本体”的观点,而最终将“心”本体进行完善的是王阳明。王阳明的哲学主旨在于体现“心本体”的实践性,他认为这种“体悟理”的方式并不是一种逻辑的论证,而是一种准审美而又超审美的伦理审美法,其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针对明朝后期出现的这种满嘴仁义道德却不加以具体实践的反思,也是将儒家思想具体化、细微化到人们行为生活中的重要举措。因此,王阳明心学的完成将儒家的伦理本体真真切切地融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完成了儒家思想理论通俗化和普世化的过程。这种对儒学本原的探究为儒家思想服务于社会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支持,适应了元朝及之后封建统治者的需求,更稳定了社会秩序,影响后世数百年之久。

(四)从现实社会出发,探时代意义

(1)理学强化的国家意识与南宋社会现实相矛盾。南宋朝廷实力弱小,屡被侵犯,议和较多,这与朱熹所强调的国家意识矛盾,1195年,南宋开始反理学。甚至有人“乞斩熹以绝伪学”,朱熹受到孤立,直到死后,理学一直处于被打击的地位。1227年,宋理宗“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提倡习读《四书章句集注》,程朱理学成为南宋的官方哲学。

(2)理学强化重男轻女、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和个体自由的观念,不利于创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也不利于传播平等自由的民主思想。

(3)理学在强化纲常伦理的同时又促进新思潮的萌芽。元朝时期,少数民族为了巩固政权,强化理学的统治地位,明朝更是将儒家的伦理内化到每个人心中。这种对人本性的压抑必然会引起士人的批判,以李贽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进一步从治学方法上丰富、发展儒家思想。

(4)理学传达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穷极物理的态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价值、塑造民族性格。朱熹注解的《四书章句集注》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修养水平。

三、基于反思性研究视域下的一轮教法指导

在对宋明理学的教学中,笔者重视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核心概念,讲解均采用故事的形式,试图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课堂。同时,一轮复习还必须具有针对性、精准性和趣味性。为了达成此目标,笔者认为类似难点知识可以依据以下五个步骤展开:

(1)考点研究。收集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命题特点,找到知识切口。

(2)概念生成。将试题研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明确核心概念,抓住主干脉络。

(3)逻辑推问。从概念入手,培养问题意识,抓住历史背景,分层次解读核心,不断设问,寻找“原点”。

(4)内涵解析。根据逻辑设问,一环一环地解决问题;正反论证,理解历史事件变动的原因。

(5)素养落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复习中贯穿核心素养。解析历史事件时使用时空观,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历史的演变系统性和原则性,在解决历史问题中培养出学生的迁移、论证能力,有利于让学生落实责任意识,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理学朱熹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朱子深衣”与朱熹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