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2018-07-18张锦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张锦文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引领之下,高校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建构完整、全面的高校教育体系和框架,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更好地培育与时代相契合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16-03

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高校教育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将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各行各类人才的专业教育相融合,分析其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原则,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概念及融合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开拓性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同时,还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决策与协调的能力,能够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更好地营造自由、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及情感。

专业教育是以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课程体系,它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催生出高新专业教育,并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通识教育理念,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的通专并行格局。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从产生背景来看,专业教育是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解决高失业率、求职困难等问题而产生的,两者都显现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并基于一定的社会变革基础前提。二是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是专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三是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教育旨在培育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是从教育功能来看,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较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上述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到各自的优势和短板,看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许多维度都具有相互耦合性,通过了解和厘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逻辑前提。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育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和支撑,与数学、物理、生物等传统学科的专业教育相整合,培育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是一种生成性的教育[1]。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培育发现和解决社会难点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也要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前提和基础,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学科都无法“独善其身”,缺乏专业学科知识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最终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促进专业教育的科学建设

高校教育历经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专业教育突出和强调每个专业人员依赖于经验和知识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也日益暴露出忽略人文、过于刻板的缺陷和不足,于是强调和倡导个性化、人性化、创新性的通识教育衍生而出,并随着新时期各种复杂问题的出现,创新创业教育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其与专业教育充分、深度融合的发展之下,必将激发专业教育的活力,摆脱“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或“岗位本位”的激进教育模式,扎根于“育人本位”的素质教育,为学生开拓理论知识的验证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全面促进专业教育的科学建设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超前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要求高校管理者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全局性的眼光,这就需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并对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理念、机制、条件、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加以完善和优化。

1.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

对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还大多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没有认识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和重要性,存在有失偏颇的现象。有的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有的则过于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价值,缺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没有意识到以专业教育涵养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2.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教育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其人才培養体系规划之中,而仅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归为临时性、服务性的活动和课程内容,缺乏与专业教育相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和方案,存在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程。

3.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师资建设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缺陷,一些高校仅在大三、大四阶段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些高校则将其作为选修课,这就使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持续深入地推进[2]。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缺乏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大多是由商业管理课程的专业课教师顶替,或者是由行政人员兼任,缺乏兼具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这就难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显现出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的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的硬件条件也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嵌入,可以借鉴和学习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探索如下几种融合运行模式:

1.专业嵌入模式

这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嵌合极其紧密的模式,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增设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特点。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程渗透。这是在专业课程内容之中渗透融入创新创业类的知识点,如:政治学或经济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渗透政府政策对创业的影响内容;文学或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渗透成功的创业案例或历史人物;心理学或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渗透创业成功必备的各种要素及创业的自我绩效评估等。(2)独立开课。可以在人才培养规划中纳入创新创业形式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教师、商学院教师、企业导师进行联合讲课,面向不同专业进行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3)特色模块。要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分类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形式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并且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将其作为专业方向进行引导。

2.跨专业联合模式

这是一种不再局限于专业边界、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技能、管理知识、企业、市场环境认知的横向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学科或者院校进行多级联动,更好地实现不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促进不同类教育资源的通畅流动和共享。这一模式可以分为校内联合培养和校际联合培养两种不同形式,极大地促进了院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学术互动、师生交流和项目合作,其中:校内联合培养可以将不同专业进行整合,创设多种联合学位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联合学位。校际联合培养形式则是指不同院校之间形成共建合作的关系,并将创新创业教育植入其中,进行项目的广泛而深入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研讨。

3.社会化合作模式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最高层次,由高校、企业、非赢利性机构、政府各方开展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以真实的市场为背景、以项目为驱动,整合政府基金、风险投资、孵化器、科技园、企业等各方的资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网络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基地和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一站式咨询服务,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操作,最终达成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多方联动共赢的良好局面[3]。同时,根据参与各方的主次不同,可以分为:(1)企业主导型。由企业对专业领域的业务创新课题提出自己的需求,学校提供教师、技术、场地的支持,进行专业领域的业务创新课题的联合开发与研究。(2)学校主导型。由学校成立专业的创新研究中心或机构,联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并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使之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和基地。(3)学生主导型。主要是由学生自主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利用学校的创业孵化园或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研究,学校则在专业技术、市场运作、社会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支持。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融合模式的选择,充分发现和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平台,探寻适宜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机制。

1.做好全局整体性设计,打造高校教育的新增长极

在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现有的应用型高校要探索适宜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基准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并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机制为切入点,形成高校人才培育的新增长极,要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案拟定、师资建设、资金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设置等工作,秉持和依循立德树人的人才培育导向,充分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目标及重要性意义,使之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2.转变和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一意识必须牢固扎根于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的心中,要转变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单一化的观念,要使教师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迪和引领,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并为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供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从而赋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新的意义与内容。

3.建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引领下,要建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要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相整合,形成四位一体、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的教育,具体表现为[4]:在通識教育层面可以设置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在学科基础教育层次可以设置系列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巧和技能;在专业教育层次可以设置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创业指导。由此可见,在这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接地气,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

4.打造多模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可以建构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构建创新型人才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打造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协同的育人模式,转变单一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型育人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科结构的优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互利共赢。

5.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沙盘演练式等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理论讲授和实训实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拟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并通过改革和优化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的措施,形成多样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宜于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多层次的人才培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态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清,柳军,唐卫.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6(12).

[2]赵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

[3]赵世磊,张彦卿,部宗娜,刘大萌,荆春丽,肖圣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职教通讯,2017(2).

[4]周运兰,刘晓娆,魏婧娅.民族高校创业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6).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