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专业人才教育机制研究

2018-07-18李未李志瑶黄丽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匠精神

李未 李志瑶 黄丽那

摘 要:工匠精神作为我国行业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在专业人才的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对其职业素养提供补充。现如今,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中对人才的培养机制改革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基于工匠精神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改革也就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等教育;人才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07-03

引言

工匠精神的提出体现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于这种精神的强烈需求。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在各行业领域内的工作内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同时,各行业体制上的变革也使得行业中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也受到了冲击。当前,各行业领域内正普遍呈现着人才职业性能良好而职业素养相对较差的现状。在产业转型建设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着高度的需求。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对于专业型人才的输送频率较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工作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同时还能够满足我国各行业领域中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概述及理论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进行了有关工匠精神与高等教育结合的相关文章搜索,然而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建设工作中有关工匠精神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仅有几篇文章。现阶段,我国在改制教育体制革新过程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融入才刚刚起步,因此对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1.国内外工匠精神的内涵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匠精神在世界各地中均有着相应的体现。其中,在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其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工匠精神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就工匠精神的实际内涵进行过这样的诠释,即“为了把事情做好而产生的极大欲望”。最具工匠精神特色的德国工业企业以及日本电子制造业中相应产品所具备的质量优势即是国外对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反观国内,我国专家学者就工匠精神这一精神文化特色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观点。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千锤百炼等工匠精神代名词的提出无不是我国学者从工业制造业等不同领域出发,为工匠精神提出的最终定义。就国内外对工匠精神的体现及定义来看,工匠精神在行业领域中体现的价值性在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积极创新的工作精神。而这一态度及精神正是现阶段我国行业改革以及企事业单位革新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之一,就此看来,高等院校对自身专业人才进行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2.国内外工匠精神融合式教育的研究及实践

国外的专业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主要存在于德国日本两国。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作为现阶段世界一流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以及工作经验提升十分有效。双元制教育模式,本质上来看也是校企联动、校企结合教育方式的一种,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着重提升,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灌输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在校期间接受企业单位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教育模式结合了学校的理论性知识以及企事业单位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与行业岗位实际需求接轨。同时,这一教育模式的优越性还体现在高等院校的理论灌输以及线下实践教学的特殊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岗位责任意识,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对工匠精神具有初步的认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点因此也在于能够在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对未来就职的职业要素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进而明确自身职能以及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成就了德国工匠以及德国制造的重要原因。

日本作为企业内制教育体系的使用国家,其境内多数学校均构建了与企业联合建设的教育体系。同时,日本在多数行业中都有着工匠存在,由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点以及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日本行业领域内工匠的数量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同行业内工匠所占比例。企业内制教育体系是指在员工入职后,自其入职起直至员工退休或离职,其行业能力培训以及相关知识的灌输被视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员工在入职后,不仅需要对自身从事职业的基础职能进行强化认识,同时由于企业需求的不同,职员还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理念、整体结构、职业操守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学习。当然,员工进行职后教育的场所也随所从事职业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国内在高等院校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思路上同样对工匠精神教育的融入进行过相关参考。在我国工匠精神相关文献中,笔者发现了以下思路并汇总如下: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想要在自身教育体制建设中完善工匠精神的相关培养,需要对高校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高校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高校是否具备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能力,也关系到了高校输送人才的素质与质量[1]。部分学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教育工作需要被划分进职业精神的范畴,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进行相关培养,并就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对学生的多元化教育。同样有学者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对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应当转化为让学生学习完善的产业链知识,并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产业链的技能与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认识。总体而言,我国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层次与深度,国内外有关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结合问题已经出现了部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就我国实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在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专业人才的培养機制建设依旧需要对国外现今经验进行借鉴与参考。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从工匠精神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概念的定义或者是浅层次的理论展开研究,在实践层面,特别是在如何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基于工匠精神视域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工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的“12246”人才培养机制

“12246”模式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应对专业人才培育的工匠精神需求时所采用的全新人才培育机制,将人才的职业素养作为了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由于该人才培养机制较为重视对高等素质人才的培养,因而较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对自身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因此“12246”模式被我国多数高等院校接纳并进行实验性的应用。

“12246”人才培养机制的本质在于,将提升人才入职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目标,将学校以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机制的两个重要平台,将人才的职业精神以及人才的职业技能作为培养的两大方向。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全新机制,“12246”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大致相同,即缩短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理论灌输的时间,将理论知识的相关课程体系的结构精简,并就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方向,来对学生的实际就业方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知识理论指导。

由于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方向存在差异,因此“12246”人才培养机制与传统的高等院校教学方向存在着差异性。根据培养的专业性人才方向不同,“12246”这一培养模式被划分成为了四大培养阶段。第一个培养阶段为学生的学徒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培养中,学校与企业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经过一年至两年将学徒培养成型;第二阶段为帮工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能够做到对就业职位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提升,对工作内容具有着一定的自主完成能力;第三阶段为师傅阶段,这一阶段耗时较长,且学生在校时间已经远远缩短,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也主要以企业实习为主。经过三到五年不等的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接近饱和,具备了自主就业以及独立完成企业目标的能力。第四阶段为大师阶段,这一阶段专业性人才已经成型,并已经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此时学生通过八年以上的企业就业经验,具备了全方位的专业性知识,且能够參与下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12246”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6”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凸显着六大方面,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基于企业实践学习而运行,对课程体系具有着职业理想、工作态度以及职业操守三方面的要求;在专业性课程方面则体现了核心、关键与外围三方面个人能力的培养。在这一人才培养机制下培养出的高等专业性人才往往兼具了就业实力与理论知识,是现阶段我国所缺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专业性人才。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专业人才的教育对策

作为培育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各类中高等院校无疑是重要的试点单位。由于现阶段我国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依旧存在着较大缺口,因此加强校企联合教学、加强教学体制与课程内容的革新无疑是未来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2]。现就笔者观点,提出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

1.添加素质教育相关主题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工作重点,在实际教学内容上能够体现出对于学生基础能力以及人格素质方面的培育,进而为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就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而言,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着共同目的。因此,我国高校中就工匠精神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对素质教育相关主题予以添加,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降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难度。

对高等院校而言,直接开展工匠精神相关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首先,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相对我国高校而言其整体素质偏低,同时基础也较差,因此直接进行工匠精神等改革教育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素质教育的相关主题无疑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一大跳板,通过素质教育能够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具体与进一步认知,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共识。也只有在素质教育初步完善的基础上,工匠精神相关培养模式的建设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效用,形成具有系统性、主体特色的高等人才培养整体机制。

2.积极开展主题活动

通过设计“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四项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同样能够在高等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增强人才培养机制的科学性[3]。此类教育活动由于兼具了教育性与娱乐性,因此就弘扬工匠精神而言,这一类型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进行深化理解,帮助学生端正自身态度,坚定理想,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

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需要将创新基因深植于心,这也是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活动的原因之一。在接受过高校教育后,学生应对自身职业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就高等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工作也需要具有着严谨的精神。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自身同样需要养成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执着、笃志、精准、创新的思维,使学生具有工匠的职业素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社会中营造“弘扬工匠精神,实现技能强国”的浓厚氛围,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3.实践项目以团队化为主

项目的团队化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营造更加具有严谨性的工作实践学习环境[4]。现如今我国企事业单位中,团队合作能力无疑是完成上级任务、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途径,只有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才能够让学生适应就业环境,并在实际的团队合作中发挥出工匠精神。高校自身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中不仅应当对于学生项目团队进行严格监督,同时教师团队的构成也应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利用行业精英的模范性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实践环境。

结束语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体制建设中迫切需求的全新人才素养,需要在人才的受教育过程中就得到体现。就此看来,我国高校在自身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方面的制约性需要破除。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相关素养培育,才能够保证学生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与就业需求中去,并就自身专业性发挥新时期人才应有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赵爽,梁广东,郭海滨,尹凯.“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之维[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19.

[2]乐传永,王清强.回顾与展望:2016年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J].职教论坛,2017(6):32—36.

[3]喻念念.“工匠精神”视域下高等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35—39.

[4]卢显旺.企业文化视域下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7(5):23—26.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工匠精神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