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祭祀到“网络祭祀”世俗心理演变初探

2018-05-21赵欣冉

世界家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祭祀网络

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网络祭祀的发生,网络文化对世俗心理的影响,映射世俗网络祭祀的心理特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传统方式的祭祀活动正在发生转变。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应对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世俗心理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跨越;网络祭祀所产生出的影响。相对于传统而言,网络祭祀有着更多的优势,这不仅体现了信息化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思维模式。本文运用心理学、网络学和美学,试分析传统祭祀到“网络祭祀”,祭祀者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关键词:网络;祭祀;世俗心理

现代城市中人,众多人群背井离乡,异地远游,就清明节放假期间,许多人会跋涉千里回乡祭祀。然而,还是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年年回老家祭祀,于是,逐步衍生出现代寄托哀思的办法,加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祭祀悄然兴起。作为一种省时省力,而又节能环保、安全的新型悼念形式,受到了网络用户的青睐,从而,催生出了网络祭祀文化。《朱子家训 朱子家礼》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可见祭祀之重要性。

1传统祭祀与世俗心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早期的社会,由于祭祀受到社会生产力等制约,生产资料相对较少,祭祀规模也较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逐渐增多,因此,祭祀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自古中国以农业种植业为导向的产值方式,靠天吃饭已是家常便饭。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平头百姓,无不对天加以敬畏。两周时期,政治格局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方式和封建所有制的确立,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使得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祭祀活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的社会,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阶层,都要求祈福神灵的庇护。

在旧社会祭神、供祖或者以礼仪样式追悼逝者可以称为“祭”。《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这里的“祭”是祭祀或祭礼名称的含义。《说文》,“祀,祭无巳也。从‘示,‘巳声”[]。祭与祀组合起来。在《诗经﹒小雅》中,“死丧之威,兄弟孔怀”[]。丧之痛。《通过祭祀的方式,让先祖赋予家族福气。

2“网络祭祀”产生的原因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网络所产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网络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改变着行动方式。不少身边的朋友们,有时候也会被带动。城市化逐渐加强,从在本地务农到向外地打工。这或多或少会让身在异乡的人群,尤为想念家乡。但,有迫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更多的人还是考虑留守打工地方。科技所带给带来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悄然间,“网络祭祀”在身边发展起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改变生活状态。作为新的行为发生平台,网络空间所展示出来的与现实空间,截然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足。

可跨越性,体现在空间距离的跨越。空间中所产生出来的距离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被极大地缩减。网络使得人们跨越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你在网络上,轻轻动动鼠标,就可以为逝者进行悼念。网络中,空间跨域性带来了沟通间的便利。个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行为。因此,网络让人们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阻隔,带来了极大的发便。

3“网络祭祀”与世俗心理变化过程

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也或多或少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时间碎片化,无法形成较为合理的系统。网络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质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无论人们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等等,各方面都偏爱通过网络完成或者辅助。祭祀,大多数家庭都会或多或少的碰到。然而,传统的祭祀方式,似乎不太适应发展的节奏。因此,网络祭祀也就悄然出现。网络文化也在逐步铺展开来。

3.1网络文化对世俗心理的影响

文化与我们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文化是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一种再利用。有了需要,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网络文化对世俗心理有着导向作用。“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网络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从精神方面来说,在发展网络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受众群体的需要性,也就是获得感。

3.2“网絡祭祀”心理特征

“网络祭祀”的出现,不是巧合,它或多或少的收到了世俗心理的影响。“网络祭祀”的心理特征有其自身特点。1.易获得性。随着生活的节奏加快,工作的繁忙,人们会感受到各方面带给自己的压力。然而,面对祭祀这个由来已久,而又缅怀先辈的重要活动。需自己有所付出。但,这样一来会或多或少的打乱自己原有的工作节奏,再加之加班熬夜,很希望能趁着这一时间,给自己放放松或者充充电等其他事务。在网络空间中,自身可以更好的跨越空间和时间。而且,在平时生活中,上网也是习以为常。获得性就较为容易。2.非同步性。越来越便利的网络沟通方式使得完成某一件事情可以达到较好的非同步性。不用在过多的考虑时间上的问题,也可以让祭祀得以较好的完成。“对个人的心理活动而言,非同步性就是时间上的跨越性”[]。面对多重复杂的生活环境,个人总会对是否能为交合理分配时间有所顾虑,感觉这个事情还没做完,而延续到下一个要做事的时间里,往往是首尾很难兼备。

3.3当下世俗心理对“网络祭祀”的影响

随着新一代的社会主力大军不断形成,当下的个人价值取向风格迥异。难免会出现不同思想上的碰撞。但是,随着社会的影响,青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觉到压抑,心理出现了波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新鲜事物有所探索,来转移注意力。网络的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近情精神使我们的思想人性化,并且使我们不坚信自己总是对的。它的影响是在于刨去我们的行为棱角,并使它调和起来”[]。传统祭祀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更多的停留在记忆当中。

4“网络祭祀”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网络祭祀”不断发展,“网络祭祀”文化也不断的铺展开来。对于网络,它给我们带来了益处。“网络祭祀”文化,通过其独有的运行模式,成为网络中的助推器。在经济方面,通过这一形式,带动了网络当中,虚拟交易的发展,以及数量上的增加。社会企业,不断对这一行业持续关注。在文化方面,“网络祭祀”其本身不断丰富大众同时,也给受众群体带来了便捷,它让本该占用相对较多时间的事情,变得简单化,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不同程度上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产生了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孔子,孟子,左丘明.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35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7.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35.

[4]时亮.朱子家训朱子家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05.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28.

[6]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62.

[7]周宗奎.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3):56.

作者简介

赵欣冉(1992—),男,河南开封人,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艺术学原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猜你喜欢

祭祀网络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