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2014-11-25梁莹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清朝祭祀礼仪

梁莹

[摘 要]中国祭祀祖先山陵礼仪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祭,以后相沿成习,清朝也是如此。清朝祭陵礼仪的雏形完成于清入关前。第一位行祭陵礼仪的君主是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时谒陵礼仪虽然没有定制,但基本形式已备。清朝入主中原,随着封建化的高度发展,各种封建礼仪日斟完善。道光东巡以后,清朝统治面临的危机日益加深,谒陵祭祖的仪典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落而走向灭亡。

[关键词]清朝;祭祀;谒陵;礼仪

祭祀活动,是清朝重要的礼制活动之一,受敬天法祖和“孝天子首重山陵”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清朝统治者把祭祀祖先山陵视为关于天运之发祥,巩万代之金汤的大事,历代皇帝对祭祖尤为重视,随着统治政权中心由沈阳迁往北京,清王朝的祭祀制度也完成了从入关前的初步形成到入关后的日臻完善,本文仅就清朝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作以简要分析,以求教于前辈学者。

一、清朝入关前的祭祀礼仪没有定制,但基本形式已备

中国祭祀祖先山陵礼仪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祭,以后相沿成习,清朝也是如此。在清代,祭祀祖陵是宫廷的重要典礼之一,是清帝“用展孝思”思想的生动体现。清朝祭陵礼仪的雏形完成于清入关前。第一位行祭陵礼仪的君主是太祖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迫于辽东形势,仓促迁都沈阳。临行前,“在父祖墓前供杭细绸(即献帛),又在二衙门杀五牛,烧纸钱”。努尔哈赤去世后,葬在沈阳东部天柱山下,每到四月清明扫墓时节,皇太极就带领皇室子孙前往扫墓,寄托哀思,并规定“按金国例,岁暮祭祖陵”。是年十二月岁末,皇太极以除夕礼率领诸贝勒大臣“诣太祖陵寝祭,令大贝勒代善于太祖神位前跪,奠酒,上(皇太极)行礼,祭毕还宫。”

天聪九年十一月,皇太极以“自古以来,凡国有吉庆及变乱之事,俱有祭告之典。今当祗遵典礼,奉告皇考在天之灵”。遂率众诣太祖陵,“以察哈尔汗妻子举国来归兼获玉玺上瑞及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等逆党伏法,焚褚祭告”。

具体礼仪为:读祝官宣读喜庆祝册和靖乱祝册;皇太极跪享殿前行礼;令大贝勒代善献爵;奠酒焚帛,祭礼毕。此时谒陵礼仪虽然没有定制,但基本形式已备。

崇德元年在制定国家各项礼仪典制的同时,又定祭宗庙陵寝礼仪。《满文老档》载:七月望日(七月十五)皇太极亲诣太庙,杀牲致祭;遣官至福陵上香点灯致祭;清明节,皇帝亲往福陵杀牲致祭;遣大臣至太庙上香点灯致祭;皇上诞辰,遣官至福陵供酒果,上香点灯,与太庙同;太祖、太后忌辰,皇帝素服出大清门,不鸣锣鼓作乐,不行赏罚(即不理刑名),不杀牲,文武各官俱素服朝见,并遣一勋旧大臣往祭福陵,仅用香烛酒果。

崇德三年(1638)岁末(十二月二十九日)祭福陵,皇太极虽未亲诣福陵致祭,而是遣阿拜阿哥代祭,但在崇政殿还举行了授受礼,《满文老档》详细地记录了自崇德改元制定祭陵礼仪后的祭礼盛况:

(十二月)二十九日,循旧制,往福陵点香灯,挂纸钱金银元宝,宰牛羊,设案奠酒致祭。时承祭官阿拜阿哥率众官员入大清门,立于东侧。卯刻,圣汗御崇政殿,立于西侧,阿拜阿哥自东阶升,至阶正中跪。国史院大学士刚林奉祭文,汗躬身受,复躬身转授阿拜阿哥,阿拜阿哥跪受,从甬路出。及至福陵,自南路至神位前,陈祭文于西侧,随从各官捧供案四,自甬路升,置神位前毕,从西阶下,分左右列。导引官希福、库尔缠二员引主祭官自东阶升,至神位前主祭官跪正中,导引官跪两侧。捧香盒官捧香盒,授东侧导引官,导引官受,转授主祭官,主祭官受,举香盒供献毕,转授西侧导引官。于是,主祭官起,点香,将香盒转授西侧承接官。导引官前引自西阶下,立于正中。赞礼官赞见,以谒见礼,行一跪三叩头礼。赞礼官赞起,遂起。礼部诸官供献盘肉,自甬路进,时导引官引主祭官从东阶升,亲督献肉。供献毕,从西阶下,导引官前引,立于正中,赞礼官赞跪,即跪。以酒六,依次授导引官布尔吉、阿尔海、德尔德黑,导引官复一一转授主祭官,主祭官举供献毕,转授西侧导引官,西侧导引官以次转授献酒官石廷柱、巴哈纳、巴彦,一一自甬路下,供献。供献毕,宣读祭文。读毕,跪行三叩头礼,复行二跪六叩头礼。礼毕,焚金银元宝(纸制),众皆出门。此次用金银元宝一万,五色纸一万张,共制纸钱一千束,金银纸两千张,大小纸五百张,皆制钱头,十幅黄布包袱两件,用以裹纸,正白旗下案四张、酒两瓶,户部下乌牛一头羊一只、三等灯三对、炕几二张。以上是清朝入关前的谒陵礼仪,虽未作为国家典制固定下来,但步骤程序已基本循典制而行。

二、清朝入关后谒陵礼仪被制度化、规范化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随着封建化的高度发展,各种封建礼仪日斟完善。至谒陵大典,一切礼仪,“均应恪守旧章”。按清朝定例,每年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冬至、岁暮为四大祭日,届时多由皇帝亲祭或遣皇子王孙勋旧大臣代祭。每月的朔、望(初一、十五)日为小祭,祗由守陵官上香行礼,各帝后忌辰、诞辰亦行祭。小祭用祭品为整羊一只,果品糕点十二盘。大祭时则祭品丰富,除用牛羊外,还设茶饭菜肴,果品多达五、六十盘不等。

康熙十年(1761年)玄烨为实现其父世祖章皇帝的遗愿,率领王公大臣、八旗官兵,浩浩荡荡由京师出发,到盛京地区拜祭永、福、昭陵,不仅实现了先皇夙愿,也开创了清帝东巡谒陵祭祖的先例,并将谒陵大典逐步完善为程式化的固定仪式。康熙时谒陵礼仪如下:首先,皇帝率王公大臣素服至隆恩门外降舆或下马步行,至宝城祭台前跪,行三跪九叩礼。皇帝三奠酒,每奠一次酒,率群臣行一拜礼,然后起立举哀,群臣同举哀,这就是昭陵谒见礼。举行大飨礼前,由奉祀官将太宗文皇帝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移至隆恩殿龙凤宝座上,并设香案燃香点灯。设供案陈酒肴果品等,行祭时经初献、读祝文、亚献、三献毕,将制帛、祝文送焚帛亭焚化,奠酒、跪拜行礼后,再至明楼前举哀,祭陵礼成。

与入关前的仪式相比,入关后仪式的层次更加清晰,分为展谒礼和大飨礼两部分,而入关前没有明确分类。从具体步骤看,入关前谒陵礼仪大致包括进献、宣读祭文、行叩拜礼、焚烧祭品等环节,而入关后的仪式包括奠酒、行礼、举哀、进献、读祝文、焚烧祭品等步骤,其中奠酒和举哀这两个环节是入关前谒陵礼仪所不具备的。入关前,行谒陵礼时,香盒、盘肉、酒等祭品由导引官转受主祭官,再由主祭官供献,而入关后的谒陵礼,省去了这些繁琐的传递过程,由奉祀官设香案、供案陈列香、酒肴果品等祭物,节省了祭祖时间。从谒陵的最后一个步骤“望燎”礼分析,二者焚烧的祭品也不尽相同,入关前焚烧金银元宝,入关后焚烧祝板、制帛。即使同为入关后的谒陵礼仪,因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存在差别,国力强弱对比鲜明,在具体内容方面仍存在差异。例如,清帝谒陵祭祖的规制,至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时才趋完备并为后代清帝所遵循,但比较细致地从谒陵顺序、礼仪来看,直至乾隆帝东巡盛京谒陵才典制化,成为清朝后代帝王不易之则。

在清朝所有进行过东巡盛京谒陵的皇帝中,乾隆帝是次数最多的。乾隆帝四次东巡盛京恭谒祖陵是严格遵循谒见礼和大飨礼两大程序的。谒见礼一般在陵前祭台举行,大飨礼主要在大殿中进行。由于福、昭二陵相距较近,第一、三、四次东巡均先谒福陵,次日在福陵行大飨礼同时在昭陵行谒见礼,第三日在昭陵行大飨礼;第二次东巡则同日在福、昭陵行谒见礼,次日在福、昭陵行大飨礼,但先福陵后昭陵的顺序不变。乾隆八年的谒陵礼仪为:“皇上御素服至正门外降舆。礼部堂官导引,由正门之左门进永陵,入启运门之左门,经启运殿东旁行,以地狭拜褥设阶下,行三跪九叩礼。福陵、昭陵入隆恩门之左门,经隆恩殿东旁行,诣祭台处行三跪九叩礼。兴,诣东旁立。俟奠几毕,上进谒陵。永陵凡四跪,祭酒十二爵,福陵、昭陵各祭酒三爵,每一祭酒行一叩礼。礼毕,仍诣东旁立,西向举哀。

王以下,三品以上官员等于殿之两旁按翼向上排立,均随行礼、举哀。毕,礼部堂官导引皇上由原进门出,乘舆还行宫。皇太后、皇后至正门之右门外降舆。掌关防等官之妻导引,由正门之右门进永陵至启运门下、福陵、昭陵至祭台处。皇太后就正中拜位,皇后随后,均行六拜三叩礼。兴,诣西旁立。俟设奠几毕,皇太后谒永陵四跪,祭酒十二爵,福陵、昭陵各祭酒三爵,每一祭酒行一叩礼。皇后均随行礼。兴,仍诣西旁立,东向举哀。

毕,掌关防等官之妻导引皇太后、皇后由原进之门出,乘舆还行宫。

大飨礼则更加隆重,皇帝入祖陵“诣香案前跪,上香,复位,行三跪九拜礼。初献,焚帛、奠酒,读祝毕,行三拜礼。亚献,三献各奠酒毕,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官员均随行礼。上诣望燎位望燎。礼毕,入陵寝左门,至明楼前西向立举哀。王以下各官咸举哀。

乾隆十九年谒陵规制有了变化:“皇上恭谒祖陵,穿素服行礼;遇大祭之日,穿朝服行礼。盛京陪祭及执事大臣官员俱穿朝服,随驾王公大臣等穿蟒袍补褂。

乾隆四十三年谒陵规制又有了变化:展谒礼中,皇帝“未至碑亭即降舆恸哭,步入启运门,诣宝城前行礼,射奠哀恸。皇帝恭谒祖陵很远就下舆步行,还要放声大哭,进一步表示孝心和悲痛之情;亲自到“宝城”前行礼,也更接近平民百姓上坟。这是与前两次谒陵不同的,乾隆四十八年谒陵则没有什么变化。

乾隆后期国家财力由于统治者的奢靡挥霍,不法官吏的贪污以及几次大规模用兵,国家财政变得相当拮据,嘉庆帝时并无好转,至道光初年更是每况愈下,入不敷出。因此,嘉庆、道光朝的祭陵礼仪只是援引旧制,照章行事,较康乾时期没有大的更张。嘉庆、道光皇帝迫于国势日衰、财政拮据、国库空虚,对与谒陵相关的其他活动诸如垂询和部署东北军政事务、检阅盛京八旗军队以及沿途驻跸行宫的修葺等都进行了调整和削减,旨在维护帝王出行威仪气派的前提下,节省开支,缓解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道光皇帝最后谒陵更给人行色匆匆,无暇多顾的感觉,近乎单纯的例行祭典。

三、结语

康乾盛世时的谒陵礼仪,给人盛世天子荣归故里、光耀祖先桥山的印象,具有巡查东北边防,抚绥内蒙古各部以及阅视关外八旗军民状况等深层次用意,而随着清王朝江河日下,国内弊端重生,矛盾重重,国外列强把侵略矛头转向中国,嘉庆、道光时的祭谒祖陵完全是出于遵从先皇遗训和装扮升平气象的需要。

道光东巡以后,清朝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日益加深,皇帝坐守京城尚不得安宁,出关祭陵更是无从谈起,谒陵祭祖的仪典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落而走向灭亡,从皇太极时期的初具雏形到康乾盛世时期的日臻完善,清朝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清王朝国力的强盛衰败。

猜你喜欢

清朝祭祀礼仪
筷子礼仪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礼仪篇(下)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