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其策略思考

2018-05-18胡森玲

考试周刊 2018年49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问题

摘 要:在小学阶段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才能整体提升学校的校风。班主任是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在对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班主任要寻找班级管理工作的突破方法,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的深层发展与教育的深度变革,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成长也越来越重视。在此境遇下,如何进行高效的班级管理也被纳入一个理性关注的视域,并且诸多班级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而小学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启蒙阶段,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班级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的许多人格、观念、品质等的养成都是在班级中培育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重视,如,教师的管理方式、与家长的配合等,都是需要不断加以完善的。

一、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审视

(一) 管理目标片面

新时期班级管理要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当前教育越来越走向技术化、效率化、工具化,以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为最高目标,学生成为这种教育的役使对象。在此境遇下,更多的科任教师与班主任都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成为分数的奴隶,班级管理盛行分数主义,结果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小学班级管理也重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主题进行的。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班级管理中道德性、伦理性、人文性的严重缺席,忽视了对学生现实精神状态的体察、未来发展前景的关注以及健全人格的构建。在这样的背景下,班级管理就成为追求高分、追求名种的幌子。

(二) 管理方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差,处理问题的经验也很少,教师对于小学生课余的关注度和管理都不够,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心理难以很好地成长,进而影响学习成绩等。当前大部分小学的班级管理还停留在朴素、经验、感性、抽象阶段,没有采取高效、新颖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常规管理和平行管理是主要的管理方式,班级管理通过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进行班级活动的管理;平行管理则是通过集体的管理间接地影响个人,然后又通过个人管理去影响集体。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忽略了目标管理与民主管理,再长此以往的氛围下,小学生只会按照制定的规则进行,抑制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三) 管理文化缺失

随着班级管理理念的更新,文化管理已为成班级管理的必然追求,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看重与管理对象的和谐,看重管理对象的发展。当下的班级管理主要依托的还是各种制度,实现着对学生的管理,这无助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其在现实中的表现,如,班级管理演化为对学生的支配,学生而成为“服从者”,处于从属与被动的地位。这是“官本”的管理文化。

(四) 管理主体遗忘

当下,在一个过度追求规章制度,把学生作为一个管教对象的背景下,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主体,早已被遗忘、被忽略,很难真正融入班级中。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与习惯是教育的大理想,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现实中,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俨然是一个被管理者。

二、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思考

(一) 丰富班级管理的目标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设计多元的管理目标,包括学习能力、文化素质、生存能力、道德素养、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一切的班级管理活动都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打破“以成绩说话”的困境,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更仔细地观察,并引导其更加全面的发展;针对有特长的学生,要积极地给予鼓励并提供施展空间。学生的可塑性很高,并且对教师的有较强的信服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丰富管理目标,树立起科学发展的人才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 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式

在班级的常规管理、平行管理基础上,还需要采用目标管理、民主管理等,多种管理方法可以综合交叉应用,如,常规管理中可实施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当中,提出建议和参与度。小学低年级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因此班主任需要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小学高年级则可以通过组建班委,采用“值周班长”等方式鼓动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在平行管理中也可以运用民主管理,班主任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其自尊心,由于小学生比较敏感,内心比较脆弱,因此要注意保护其有效的心灵。

(三) 建设班级管理文化

衡量一个班级文化的质量指标除了硬件基础建设的保障之外,其最为重要的“软件”因素应是班级中隐性的文化。真正的班级文化生活是一个文化的存在,没有“文化人”也就没有班级的文化生活。真正的班级文化应发生于“文化人”对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等的养料的汲取、挖掘、继承与创造,以之彰显其深层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唯有提升班级文化的意识、修养、水平,才能生成真正的班级文化。

(四)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

班级管理的定位、创造与发展应是每一个班级主体共同努力发展的结果。它应是一个多主体合力作用的动态生成。它不仅是班主任单方的建设,同时也应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之体现。惟此,班级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不断丰富、拓展,班级的生命力才能不断获得解放与张扬。在良好的班级环境影响下,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成长也非常有益,进而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班級管理不仅是一种建设,其更应是一种班级主体的享受、熏陶与浸染。具体之,即它在学生的成长中通过班级管理的多方面影响,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人格逐渐完善,个性充分张扬,思想动态生成,素质日趋提升。诚然,小学班级管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其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谋略,需要理性,需要人文,需要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昌龄.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8):29.

[2]蒋春辉.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52-53.

作者简介:

胡森玲,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兴城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小学问题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