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8-05-14陈鸣丽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细胞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细胞培养技术”是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文章分析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改革,旨在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胞培养;教学改革;实践课程

作者简介:陈鸣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教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7-0043-03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交叉发展,细胞培养技术成为了研究生命科学、揭示生命奥秘的重要技术手段。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更高;人才分布呈两极态势,对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逐年上升,但高职生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类企业希望高职类人才了解、掌握的内容。“细胞培养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医学生物技术和药物生物技术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技术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然而,在“细胞培养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约着课程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实验无菌环境不达标。细胞培养对无菌环境要求很高,一般要在100级空气质量条件下进行。每次实验教学,学生人数都在30人以上,这对无菌操作间的挑战极大,受教学条件限制,无菌级别达不到实验要求。

2.实验台套数相对不足。无菌操作实验几乎都是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一个超净工作台最多可以让两个同学同时操作,目前每个实验班级都是30-40人,实验场地和设备数限制着实验教学的开展。

3.实验经费受到制约。一个学生进行一次原代细胞制备就需要一只实验动物,一个专业开展完这个实验,仅仅是实验动物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4.教学模式不先进,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传统的细胞培养教学实践,都是教师指定实验内容,并准备好实验相关材料,在老师进行示范操作后,学生再进行演练。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成就感低下,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实验成就感,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目标。

5.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有的教学方法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和手机竞争性争夺学生注意力。因此,如何丰富教学方法,整合移动手机端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关注点。

6.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核方式一直是以笔试为主,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这样的评价方式客观性不强。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严格执行无菌消毒和无菌操作。对于实验室无菌操作间,实验前一定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学生穿无菌服进入实验室,所有操作都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要求学生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作为参照计入总评。

2.对学生进行分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实验设备台套数相对学生人数不足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平行组。不同组别按次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以“老带新”的方式,即第一组的同学经过老师指导后,对第二组的同学进行实验指导,每组同学都会扮演“教”与“学”两种角色。同一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能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做汇报,将面对的问题,处理方法和实验体会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过渡。

3.增强实验项目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尽量节约成本。比如在进行小鼠原代细胞制备实验时,一只小鼠,其心、肝、脾脏、肾等器官均可以被利用来制备细胞,而不是一只动物只取其中一种脏器,这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如果只进行无菌操作,不进行无菌培养,甚至可以用市场中的猪肝来进行原代细胞制备,以使实验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4.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前沿性。将最新研究技术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课堂具有新颖、先进性。比如现行的精准医疗,利用基因测序寻找肿瘤患者体内特定的基因突变并采取针对性地治疗方案,实现精准有效地肿瘤治疗方案。分解到具体学科,就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免疫技术”等课程的有机融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细胞培养技术”的过程中,就容易有代入感,对技能的要求、目的更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由浅入深地导入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引入问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实验,以探究性实验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比如,医院为不孕不育患者展开的试管婴儿项目有如下步骤:取卵细胞、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植入子宫受孕,其中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及筛选,或细胞冻存就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这样,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三位一体的专业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可见,启发和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氛围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

5.改革教学模式。“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本,按能力需求的不同,递进形式实现差异化培养,让学生有学习自主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课程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做出了如下改革:①將传统实验按培养能力的不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鼓励学生改进、创新实验,通过实践探索,强化理论,提高综合能力。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参与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同。②基础性实验,所有学生必须参与、掌握,设定操作标准,同学之间监督、互评。③综合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探讨。④探究性实验旨在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实验的设计应该将前沿性技术融入实验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习、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促进理论和实验的同步性发展,并协助学生完成实验设计。这部分实验依然以小组为单位,以少数学生引领其他学生的方式进行。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验课程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达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培养。这种能将不同的学科有机融合到一起的综合、探究性实验,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整合,又提高了专业认知能力。

6.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将简易实验器材带入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实物可以观摩和操作,直观性强。也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带入课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有机融合后的课堂更加鲜活。对新技术的讲解,可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讨论、分享学术成果。对操作性强的知识环节,以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7.有效利用移动终端,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挑战,也增添了活力。不整合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板书式传统课堂,老师和手机竞争性争夺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沉闷,学习效果不高。有媒体甚至报道一些学校在上课前,老师将学生手机收集、统一保存的课堂现象。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云课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软件都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随时推送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讨论,课后复习、检测等内容。慕课、微课、spoc等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直观、丰富和生动的课堂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8.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具有特殊性,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注意个人防护措施,操作规范,并能正确处理实验垃圾,避免重大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实验室所有仪器都要实行登记管理,并对仪器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做到使用有据可循,追责有向,减少损失。

改革后的“细胞培养技术”课程经过一届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明显,实习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和赞扬,社会反响好,并于2017年与上海思路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班,共同探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一定成效,还需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形成更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尉丁,边惠洁,徐静,等.面向精准医学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探索[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22):3695-3698.

[2] 王亮,来敏,明庆磊,等.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接改革——以细胞生物学实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0):383-365.

[3] 卢存福,荆艳萍,万迎郎.研究生细胞生物学大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0):166-169.

[4] 周穎君,纪剑辉.地方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0):39-40.

[5] 周艳.如何做好职业院校生物实验室管理[J].学术研究,2015,(10):246-249.

责任编辑 陈 莉

猜你喜欢

细胞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兔坐骨神经的研究
2015~2016年菏泽市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