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论视域下德育系统的构建

2018-03-26段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构建家庭

内容摘要:德育系统是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看,当前我国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对抗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德育生态系统认识模糊、对师生关系把握不到位,对德育生态系统理解欠缺多元性。为使德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应该建构具有平衡性、适度性、开放性、迁移性和共生性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系统 德育系统 学校 家庭 社会一体化 构建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德育系统就是以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为核心,对其发生、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德育体系,是因为德育体系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逻辑安排,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和秩序结构,这种结构用德育系统来比喻和概括是极为生动和贴切的。德育生态系统既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该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网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交流的过程,促进德育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当前我国德育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分离。按照德育生态的要求,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应该是一个和谐共存、开放统一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处于相对隔离状态,固守着各自的教育价值取向,践行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系脱节,学校成为“教育孤岛”。家庭、社会也成为“孤军作战”,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效果,造成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这样一种不健康的状态造成德育生态链的断裂,不利于形成良性和互动的德育生态结构。

(二)德育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对抗。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德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因素。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同。学校教育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家庭教育往往以子女幸福为目的,引导学生在求学就业等问题上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这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分歧。

2.社会生活中的反道德因素对学校德育的消解。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旧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社会中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使道德追求者时常陷入困境之中:一些人靠着钻营关系网,制假售假制富,而凭良心、讲道德的“本分人”却往往吃亏。另一方面,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愚昧和歪理邪说,商业文化日益走向低级庸俗。个别学生受这些产品的腐蚀,沉迷于低级趣味中,生活頹废,有的甚至走向堕落。

二.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学观点对德育生态系统要素及基本结构认识模糊

传统教育学理论把教育当做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甚至政治功能。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之下,学校德育被理解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活动。传统教育学观点缺乏整体观和系统观,对德育系统的结构无法做完整而清晰的描述,无法揭示德育生态系统是由社会道德建构和个体道德建构组成的德育因素和由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组成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动态性整体结构。

(二)对德育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把握的错位或缺位

在教师中心观念的主导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因而在德育中学生是教师施加影响以使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受教育者。近年来,虽然灌输式教育己被启发式教育所替代,但这并未能超越教师中心的境界。启发式教育,是教师启发学生,仍然是由教育作为德育的操作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与灌输式教育只有程度的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另外,德育系统中只有社会道德建构而没有个体道德建构,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甚至否认,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甚至仅仅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没有被真正重视。

(三)对价值多元化认识的缺乏导致德育生态系统意识层次的矛盾

多元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价值多元化必然导致道德多元化。从德育的角度看,至少存在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两种不同的道德,学校希望学生形成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道德,而学生的个体道德也在不断生成和发展。学生的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也许是同一的,也许是交叉的,但也可能是有差异的甚至是相对立的。但是,许多学校对价值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缺乏认识,仍然坚持一元化的价值观,在德育中也仍然坚持一元化的道德观。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生态系统

(一)动态平衡性

首先,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德育生态系统看,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其结构和功能均表现为不平衡状态。一直以来,德育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的主阵地,甚至是唯一的阵地,忽略了家庭、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当人们发现孩子在德行上出现问题,发现社会不良风气在蔓延时,纷纷指责学校教育不力,学校成了众矢之的。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生态系统中的这种失衡,必然使得学校德育单兵作战,缺乏有力援助。

其次,这种结构的不平衡现象还反映在对待德育与其他各育(尤其是智育)的关系上。尽管党和国家反复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学校教师视“三好”为“一好”、家长视分数如生命、社会视升学率为学校好坏标准,都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协同作弊的恶劣现象,即使在高考这样严肃的考场中也屡见不鲜。这种平衡的失调,使德育沦为对付检查的摆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贻害匪浅。

再次,在投入与效益问题上也表现出不平衡。德育基地的建设,设施设备的改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又向教学倾斜,德育的投入不足有目共睹。我们不难看到:在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和特长培养不仅舍得花费金钱也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却往往借口赶时间拉着孩子置路口红灯于不顾;在社会上,近几年来的确花费巨资,美化环境,整顿市容市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却不时传来“豆腐渣工程”、“表面工程”、“制假贩假”、“参毒食品”等不和谐音调。这一切均表明德育在投资与效益问题上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内部的不平衡,也造成了整体的不平衡,这就对德育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生态系统在人为的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二)适度性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最小量定律”和“耐度定律”。“最小量定律”即: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耐度定律”指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成功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一种全盘存在着的复杂的条件,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只要对其中任何一项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含量予以增减。尽管教育生态的情况更为复杂,但却与生物生态有类似的现象和法则。例如,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过于冷漠”或“过多溺爱”,对子女“过高期望”、“过度关心”都会对子女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就像日照过强或不足,水分过少或过多会导致植物枯萎一样。所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的各生态因子当中,任何一个因子的缺失或不足,任何一个因子过量或过度,都会对下一代思想品德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对德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开放性

常言道:“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里的作物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高温严寒。这就是生态学上的“花盆效应”,也称作局部生境效应。这种花盆效应在德育生态上表现十分明显。例如,在独生子女家庭,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为孩子包办一切,却养成孩子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生活态度和关注自我、唯我独尊的自私个性。数年来,由于社会对升学率的追捧,迫使学校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埋头读书,对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品德问题置若罔闻。因此,学校、家庭要努力打破各种无形的围墙,放手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磨练。

(四)迁移性

生态学上的迁移有两方面涵义,其中之一是作为物质在非生物和生物之间,各营养层次之间,食物链各链环之间迁居移动。德育生态系统中,这种迁移运动常常表现为不明显的潜移过程。环境具有巨大的熏染作用,“孟母三迁”的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更多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下一代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创设文明、健康、向上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使环境中成长的下一代接受有益的熏陶,经过日积月累,能使他们逐步养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备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五)共生性

生态学上,共生是指不同種间个体的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有共生互利和共生恶化两种现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在德育生态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各个主体利益可能存在差异。

总之,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获得生机和实效,除了要处理好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创新德育内容、方法、模式,更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整个德育生态系统当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生态系统,才能有效地把握德育的各种关系,发挥这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韬等.关于德育的生态论思考[ J].沈阳:高等农业教育,2007,(7).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

(作者介绍:段佳,湖南科技大学16级教育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构建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