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

2018-03-22魏殿祥

魅力中国 2018年3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改初中

魏殿祥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教学新方向。正因创新理念的提出,针对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的方向,将历史学科视为综合学科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以课本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创新;历史教学

一、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创新原则

新课改的实施,主要宗旨是将学生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学需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渠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历史知识不同特征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个人设置不同情景模式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渲染出当时历史朝代的氛围,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从而增加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二、结合多学科的创新原则

历史学科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学科。初中历史是人文教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养成具有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以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原则,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综合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历史教学政治性特点,将政治理论结合进行教学;根据熟悉历史教学经济理论,将数学学科思想结合进行教学;根据历史进程中科技文化的进步步伐,将物理化学等学科结合进行教学。结合多学科的创新原则,就是将各学科和历史课程中不同的教学特点进行结合,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历史教学。从多侧面、多视角、多思维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三、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创新原则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处在主体地位,即是课堂上绝对权威,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新课改的实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良好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是必要的,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从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巴黎凡尔赛体系》中,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互动,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例:“为什么中国作为战胜国,主权却没有在这两次会议中得到维护?”经学生讨论后得出“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此,教师继续引申“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什么?”学生在讨论后就可以得出“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速强国。”

四、增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创新原则

教学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要适应学科教学实际相对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历史教育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取创新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改良传统教学手段,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并且,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更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这样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求。

例如:初一历史课程中有一部分有关儒家文化的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领悟和学习孔子的教学思想,然后有机的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现代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教师能够学到一些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学不到的教育思想,还能让教师从中感受到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升华现代教师思想的目的。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显然能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牢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创新原则

现代教育宗旨中所强调的“树人”,就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其中,素质排在首位,能力次之。同样,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要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歷史教学还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逐步解除应试教育思想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用健康的思想去逐渐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最终实现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生的指引者。比如:在学习初二历史《侵略与反抗》一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的了解,逐渐认识到了毒品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极大危害,这样就能让学生树立起远离毒品的正确人生价值观。

六、历史教学内容的开放

受教材中心、课文中心的影响,以往历史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课文和考试内容,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孤立、视野狹小、思维受抑。其实,历史学科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掘历史学科内容的上述特性,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历史的相关学科建立广泛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完整认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开放性的历史教学内容应包括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史学界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的结合、加强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的结合以及统编历史教材与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结合。

七、历史教学方法的开放

历史教学方法的开放主要是指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历史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材、教隋、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造就一种多向互动的激励状态,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碰撞中高质量的学好知识。

(一)传统工具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单一,效率低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几乎统治了整个课堂。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直想睡觉”。历史教学在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认识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

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学习也是競争与合作的学习。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将学生“好胜”“向上”“好奇”的心理特征转化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的精神,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和能动性的发挥。竞赛式学习是以问题启发思维、以竞赛活跃思维,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讨论研究获得知识。

分组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班内各小组之间、前后排之间、男女同学之间分组等。目的是驱动学生人人参与。这种公平合理、充满友好而妙趣横生的竞争,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一分子,应该积极参加讨论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交流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这种形式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体,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竞争与合作相关聯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态度看待教材,这是我们选择学习方式的前提。以前,我们受教材的束缚太大,把它奉若神明。对它的每一个字、每句话都不敢怠慢,且从来就没有对它提出过疑问。这种缺乏批判思维的学习方式是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联系实际进行研究,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性、综合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摇篮。学习研究主要以个人研究和群体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做”、“操作”、“实践”、“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信息搜集处理”、“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不是指望学生有什么惊人的成果,而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大脑,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历史学习活动仅限于课内是不够的。必须把学习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时空,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深化,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勇于探索、重视实践的品质。历史课外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如办好历史黑板报、历史图片展、历史手抄报、编写历史剧本、仿制历史文物、仿古操作、画历史题材漫画、考察历史遗迹、历史游戏竞赛、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纪念日宣传活动等。

总而言之,教育的创新,是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任。教育要创新,还必须要遵循“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准则,做到教师的主导和一学生为主体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去创新的学习,帮助学生观察历史、认识历史,并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新课改初中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