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

2018-03-22凌斌

读天下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人文性工具性

摘要: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到底该怎么办?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花哨。这是社会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及个体成长的需要。这也是近期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主观能动性;人文性;工具性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而,我们的教育不断地创新、提升,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甚至新课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九九年的第三届全教会也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新课程教育不仅改变了理念,更是引进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课程容量、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节语文课可以有唱歌,有动漫,有画画……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一节课下来看起来很热闹,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哪去了?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课标要求。那么,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到底该怎么办?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花哨。这是社会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及个体成长的需要。这也是近期新课改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把人文性作为课程的性质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没有规定具体的知识内容,只是提出了要达到的目标。再次,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呢?

一、 课堂的导入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然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识;好的导入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这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

二、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注重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新的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怎样学习的技能。正如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精力放在怎样使学生参与教学中来,从而获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请学生通过准备,调动多种智能,运用多种形式讲解一些抽象的内容概念或重点内容具体化。我在上《愚公移山》这课时,按学号轮流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故事叙述及人物讨论;请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智叟是敌或者是友的依据,其妻献疑是同意还是反对移山?请学生参与老师备课和制作教具,等等。学生参与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

三、 学生的个性心理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知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科研成果的结晶,其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作为学习的个体——学生们天然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来,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比如我在上《皇帝的新装》这课时,让学生先进行课本剧的再创造,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皇帝、大臣、骗子等形象,演出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对他个人而言),那么他就不会表现出那么强烈的积极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人还具有创造的本能(或潜能),正因为如此,人类创造了语言创造了知识。每个学习个体也是这样,当学习对象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时,学习个体的内心世界为激情所充盈,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从而体验到更强烈的审美愉悦。从孩子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就可以深切地感知到他们的热爱、他们的激情、他们的创造。

在知识本位下,教育的功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承。学习个体无法选择要学的知识,无论其好恶如何。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学习个体勉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就不会产生美的享受,从内心也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排斥情绪。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人才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要求作为学习的个体要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便走到自己的坐标点,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与事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从幼儿园开始,人的自由发展的特性就受到限制,用同一内容、同一模式、同一的评价去进行统一规正,强调学生的整齐划一,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标准件。而近几年的课改又太注重在形式上,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孩子情感淡漠,不辨是非,麻木不仁。这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难免不会产生“举目四望心茫然”。自己希望的工作不知如何才能获得,或者无力获得。获得后却又发现学的用不上,用上的没有学,想学又没处学。对工作疲于应付。创新就更无从谈起了。这怎么能适应未来社会呢?要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我们课堂教学就不得不以他们为中心。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人们的情感體验千差万别,如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每个人为本,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郝景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林莘.以人为本的课堂才是值得尊重的课堂.

作者简介:

凌斌,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教院二附中。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