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支持贷款:银行业回归本源新路径

2018-03-20李育峰

银行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存货账款贷款

李育峰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工作要回归本源,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现创新驱动、培育增长新动能、促进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轻资产、缺少符合条件的抵质押物、信息不透明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而资产支持贷款,作为一种新型的贷款技术,可以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短板,是银行业回归本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资产支持贷款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资产支持贷款( A s s e t B a s e d L e n d i ng,ABL)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指借款人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提出贷款申请,贷款人主要基于担保物价值而非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信贷决策,通过深入评估和密切监控担保物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由担保物转换为现金后直接进行偿还的贷款。一般的操作方法是:首先计算企业用来担保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价值,扣除不合格的担保品, 得到合格担保品价值;然后根据应收账款和存货担保品的放贷率,加总计算出“贷款基准额”(Borrowing base);最后以贷款基准额为基础,设定企业的“信用额度”(Credit line),在该额度内为借款人提供贷款。资产支持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资产支持贷款的发放主要基于客户所提供的担保物价值。在企业的经营循环中,资产的形式是在货币资金、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现金回款等之间不断转换的。资产支持贷款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担保物价值深入评估基础上的, 贷款人的信贷分析集中在估算应收账款和存货的价值,然后根据这些资产的价值确定贷款金额,并通过担保物转换为现金后偿还贷款。

资产支持贷款须对担保物进行密切监管和控制。资产支持贷款是一种紧密跟踪型信贷技术,强调对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担保物的监控,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特别是在贷后检查中,要频繁开展现场检查,对担保物的现状、未来可能的变化等进行密切跟踪。

资产支持贷款自偿性强、安全性高。资产支持贷款基于企业经营循环发放贷款,由经营循环完成后的现金流入来偿还贷款,具有自偿性强的特点;同时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高强度的监控,根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的价值动态调整贷款额度,存货的出库需要信贷机构批准,应收账款的回款需要进入指定账户, 从而有效防范借款人多头借贷、过度借贷和挪用资金的风险,贷款的安全性较高。

开展资产支持贷款,可以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短板和瓶颈,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资产支持贷款允许企业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申请获得贷款,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动产担保品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资产支持贷款作为紧密跟踪型贷款,对企业的经营循环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更全面的掌握,能够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资产支持贷款能有效拓宽客户范围,可以向那些借款人评级(BRR)较差,但有真实贸易背景、债项评级(FRR)较好、实际交易风险(TRR)较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结构正在发生转变,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钢铁、有色、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受到严格调控,零售客户被金融科技公司分流,银行的传统客户融资需求萎缩; 另一方面,金融脱媒、金融科技创新和直接融资稳步发展,金融服务竞争加剧,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受到严格监管,银行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注重发展新客户、创造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而发展资产支持贷款,有助于拓宽银行的客户和业务范围,推动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延长服务链条,增强客户粘性,增加盈利渠道,是银行业回归本源、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我国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还很少提及“资产支持贷款”的概念,不过基于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贷款的业务已经开展多年,一般称为“供应链金融”或者“交易银行”业务。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现为“平安银行”)在华南地区以“票据贴现”业务最先介入供应链金融领域,2001年推出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2005年推出了整合应收、预付和存货的自偿性贸易融资产品,2009年搭建了线上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中信银行在2000年前后推出了针对汽车行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产品的“全程通”业务;近年来更是着力加强“交易+”交易银行建设,按照电子化、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构建并打造交易银行产品和服务体系,整体性地推出了“e收付、e财资、e贸融、e电商、e 托管、e渠道”等六大子品牌和十六个特色产品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分别开发了面向石油化工行业采购业务的“石化行业金色链”授信业务和针对有色金属行业的“金色链”授信业务。浙商银行推出涌金票据池、出口(应收账款)池,企业可以把应收票据、信用证、应收账款、理财投资等各类流动资产放进“池”里,银行基于“池”资产提供授信,有利于盘活企业资产、满足企业日常经营资金需求。华瑞银行研发了“跟单融资系统”,构建“知己型、紧密式”银企关系,将企业的业务流和资金流相结合, 将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理念、零售贷款的随借随还技术、保理业务的跟单技术等融入信贷管理,提升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信贷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提供基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贷款业务,按照服务阶段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采购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运营阶段的存货类融资模式,对应的服务品种包括保兑仓、国内信用证、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票据池授信、保理、存货质押授信、仓单质押授信、货权质押授信等。

同时,部分电商平台也积极发展基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融资业务。比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公司先后成立小贷公司,阿里巴巴公司发起成立网商银行,基于电商平台上的销售数据,为电商平台上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也有部分非持牌的互联网信息科技公司开发了应收账款融资平台,通过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核心企业将其应付账款等信息上传至平台,平台对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进行监控,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帮助其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

我国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等机构开展了一些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的探索,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滞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方面。我国在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征信体系、第三方平台建设等相对落后。二是银行方面。部分银行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对资产支持贷款业务认识不足,缺乏推动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发展的战略布局、组织架构、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等。

外部环境方面

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有待完善。一是我国法律规定,根据抵押或者质押的动产不同,需要到不同的管理部门办理担保登记公示,并且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登记系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因此,会出现同一资产多次登记、重复担保的情况。同时,登记手续比较复杂,公示效力较弱, 查询成本较高,影响了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的发展。二是《物权法》规定的担保质权的实现过分依赖于公权力,当出质人和质权人对质权实现存在异议时,质权人只能通过法院申请实现质权,质权实现的成本高、时效性差。

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难。资产支持贷款的发放,对借款人的信用資质要求不高,主要基于应收账款的回款和存货的变现,因此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要求较高。目前来看,金融机构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渠道较少,债务人对贸易背景确认的意愿较低。以应收账款确认为例,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供应链管理和发展理念, 多数债务人认为对上游债权人的应收账款进行确认,对自身没有益处,反而还会增加约束和工作量,因此确认意愿比较低。

征信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在快速成长,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然滞后,覆盖范围过窄,从征信对象看,主要覆盖了有银行信贷历史的企业和个人,对其他群体覆盖不足;从数据信息看,主要侧重信贷历史数据,对公用事业数据信息、非银行交易信息、贸易信用信息等采集不足。

存货担保品管理存在困难。存货担保品的管理是存货融资的关键,其涉及权属认定、价值评估、物流管理、物资经营、存货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是一整套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银行在开展存货质押融资时,面临不少困难。一是缺乏专业的质押物鉴定人员,对质物的成色、品级、重量等缺乏专业的判断,对质押物价值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二是存货监管难。在开展存货融资业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同一批货重复质押、存货以次充优、存货被转移等现象, 增大了贷款风险。三是质押物价格波动大。担保品的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存货贬值会导致担保品不足额问题出现,增加信贷风险。四是我国担保品管理行业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监管,违规违法成本较低, 行业运作不够规范,导致易发生信贷风险。比如,上海钢贸案和青岛金属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保品管理公司没有尽到管理责任。

银行方面

缺乏有效的战略和机制安排。一是部分银行经营理念和信贷文化仍然比较落后,在信贷风险缓释中主要依赖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的抵押和第三方保证,对发展动产融资特别是资产支持贷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瞧不上、看不懂、不愿做、不敢做,缺乏战略层面的安排。二是体制机制建设落后,缺乏开展资产支持贷款业务所需要的组织架构、专业团队等,没有形成完备的业务管理制度、流程,对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的发展缺乏系统性、制度性安排。

专业能力不足。资产支持贷款具有不同于传统贷款业务的特点,对信贷客户和项目的评价、担保品的评估和管理都需要专业经验和能力,银行需要建立专营的部门和培养专业的人才,设计专业化的岗位体系、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比如,对于应收账款融资来说,银行不但要做到“认识你的客户”(KYC,Kn ow Your Customer),还要做好“认识你的客户的客户”(KYCC,Know Your Customer′s Customer)。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业务管理也会存在差异。比如,防晒霜生产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一般会比较长,企业可能1月份发货, 七八月份才能收回应收账款;而食品行业则不同,资金回笼周期通常在45天左右。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产支持贷款业务需要进行高频度的担保品管理,需要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信贷人员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业务运营成本比较高。银行开展专业性较高的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必将伴随着风险、人力、宣传、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面成本的提高。在缺乏差异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银行分支行和信贷业务人员开展此类业务的内在动力不足,或者即使开展了此类业务,也对担保品管理不够及时,导致信贷风险提高。

促进我国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担保物权法律制度。建议出台《物权法》司法解释,对动产担保物权的实现方式、动产担保物权的优先顺序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二是通过立法形式,整合动产融资登记职能,建立统一高效的、基于互联网的动产担保物权登记系统,将目前分散在各个登记机关的动产担保物权登记进行统一,增强登记公示的覆盖面和公信力,降低贷款人的信息搜寻成本。三是统一动产登记规则,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登记公示成本, 并明确依据登记时间的先后确定优先受偿顺序。

银行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一是转变经营理念,重视对资产支持贷款的战略布局。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提高对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的认识,从战略上重视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发展,加大对发展资产支持业务的投入。二是要根据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的特点,建立专营的组织架构和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制定专门的经营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完备的资产支持贷款业务体制机制。三是加大新技术在资产支持贷款业务中的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资产支持贷款业务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等担保品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业务成本。比如,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通过软拷贝等技术,实时监控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时核算担保物价值和贷款额度,对贷款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及时预警,将大幅降低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又比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存货担保品管理,通过定位设备、动力传感器、3D轮廓扫描、视频监控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存货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有效降低存货质押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监管员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提高异常情况处理效率。

发展和完善公共电子融资平台。电子融资平台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新兴的一种辅助中小企业通过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融资的信息平台。国际经验表明,由官方或准官方机构在整个经济层面建立统一的、服务于所有金融机构的电子融资平台,对于资产支持贷款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经建成初级的应收账款融资平台,但该平台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效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建议仿照墨西哥的做法,国家通过立法或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国企加入到该平台,将其应付账款信息上传该平台,或者及时确认作为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信息,解决资产支持贷款业务中的贸易背景核实难问题,帮助中小微企业供应商通过应收账款获得融资。

推动担保品管理行业的正规化发展。担保品管理公司借助其专业优势,为信贷机构开展资产支持贷款业务时提供存货第三方监管服务,有利于弥补银行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有效减少存货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如果担保品管理行业运作不规范,担保品管理不尽责,甚至存在舞弊行为,就会导致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风险,对资产支持贷款业务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努力推动担保品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一是根据行业特征,研究制定管理规定,主要包括行业准入、资质认定、服务标准、违规处罚等内容,加强业务运行管理。二是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 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加强自律管理。三是引导资产管理公司和物流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涵盖法律、金融、财务、物流、资产评估、计算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的人才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避免对银行收费和利率定价进行“一刀切”的限制。金融交易的基本逻辑是高风险、高收益,如果借款人自身风险水平高,就应该允许金融机构进行高定价,才能满足覆盖潜在风险损失的需要。同时, 如果金融交易和管理的成本高,比如紧密跟踪型的贷款业务,其单位资金业务管理成本高,其利率要求也应高一些。如果一味地、一刀切地要求金融机构降低利率要求,限制金融机构的合理收费,当收益低于金融业务的盈亏平衡点时,必然使得金融机构退出该类市场和业务,从而导致单纯的“融资贵”问题演变成“融资难”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博士后工作站)

猜你喜欢

存货账款贷款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浅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统计学在企业解决存货问题中的应用
浅谈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
旧信封
存货周转率分析中一个容易出错现象的解析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