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2018-03-19孙惕

曲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声腔苏州艺术

孙惕

今年6月,中国曲协苏州评弹艺术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一年一度的年会。会议期间,上海评弹团秦建国先生邀我写一篇关于“蒋月泉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我自欣然接受!

蒋月泉先生对我而言,应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敬畏。熟悉的是,他那大气醇厚的“蒋调”声腔、诙谐幽默的说表艺术、形象生动的角色塑造、深入浅出的表演理论;陌生的是,客观上我与蒋老师之间的接触机会并不是很多,更由于个人水平的局限,以致于对蒋派艺术表演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十分有限;亲切的是,虽然与蒋老师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他那热爱生活、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长者形象颇具亲和力;敬畏的是,蒋月泉先生作为苏州评弹一代艺术大师,在我心中就好比京剧界的梅兰芳、电影界的赵丹、美术界的徐悲鸿……有风骨、有气质、有高度,既忠于传统,又竭力创新,倾其毕生,蜚声书坛,引领潮流,影响后世!

仁者魅力 智者风范

那是1974年夏日的一天,苏州市评弹团和市艺训班联合组织“18青松”学员队去上海进行艺术观摩。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从苏州到上海,汽车整整跑了3个半小时,大约在上午11时许到达上海评弹团。稍事休息,就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上海团特地安排午餐招待“18青松”一行,于是大家围坐在大厅内的一张乒乓球桌边。不一会儿,王家沙点心店的师傅们送来了几大盘的风扇冷面,旁边还有一位衣着朴素、面容和蔼的“传达室老伯伯”也帮着师傅们一起把一碗碗鱼肉双浇面递到了每个人的手上,我们这些学员们都出于礼貌道了声“谢谢”。那位“老伯伯”还饶有兴致地问我身上的衬衫是什么料子的,我说是“丝的确凉”的。他笑眯眯地说:“格是赞货,新产品惑!”……在跟我们寒暄了一会儿以后他便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了。带队老师看我们吃得挺香,便忍不住悄悄问我们:“你们知道刚才为大家端面条的那位老师是谁吗?”我们说那不是刚刚进门时看到的传达室老伯伯吗?带队老师小声说:“他就是你们在专业鉴赏课上唯一听过的一张‘蒋调唱片《海上英雄》的演唱者—— 蒋月泉。”顿时,大厅内一片哗然!未曾想到,更不敢相信,我们“18青松”与蒋月泉老师的初次邂逅会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纵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大家是绝不敢冒然称呼“弹词名家”“著名表演艺术家”之类的,但是“蒋月泉”的名字依旧如雷贯耳!这位看起来普通的“传达室老伯伯”依旧让人肃然起敬!他的儒雅风度和脱俗气质并没有因“文革”的冲击而有丝毫逊色!他年近花甲,又身处逆境,却依旧旷世豁达,笑对人生!这就是一代大师蒋月泉先生的仁者魅力、智者风范!

自省之智 自信之恒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苏州评弹研究会在吴江同里、浙江莫干山、苏州东山等地举办过多次评弹学术年会,共商苏州评弹复兴之大计。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评弹团也联合召开了新时期首个弹词音乐座谈会。苏州评弹学校则接连举办了数期江浙沪评弹中青年演员讲习班,邀请了一大批名家老师给广大演员、专业教师、研究工作者进行开放式的大课讲授、一对一的传承辅导和面对面的个别交流。这对于尚处在“拨乱反正”时期的苏州评弹界而言可谓是师资雄厚,机遇难得,而蒋月泉老师几乎是每期必请的标志性人物。我有幸参加了期间的每一次重大活动,得以身临其境,聆听教诲,自然是受益无穷。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蒋老师结合自己毕生的从业经历、求知求学、实践感悟、艺术理解、理论总结、思想升华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给中青年学员们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尤其是他那追求极致的虔诚品质和精准独到的艺术见解,对当时在场的每一位学员,继而通过他们对整个评弹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他谈到了说书艺术的本质(即:常说唱戏是“七分念白三分唱”,那说书就更应该是“七分说表三分唱”了,可见说表艺术和语言技巧的重要性);谈到了声腔艺术的灵魂(即:他的演唱早期多以曲调优美为主,人物感情为辅;而后期逐渐转变为以人物感情为主,曲调优美为辅等);谈到了流派唱腔的真谛(即:通过《杜十娘》与《朱小溪得子》的对比,切不要以为前者才是“蒋调”,要知道后者同样也是“蒋调”,也就是一贯强调的“词更腔异,腔以速变”的道理);以及说表艺术中怎样通过每一个书中人物的年龄、身份、语言、口吻、动作、面风等手段来塑造角色;演唱中务必要注意关键字音之“头、腹、尾”的细微变化,还要讲究它的“阴阳、清浊、四呼、五音”;更要懂得如何去理解快与慢、高与低、长与短、动与静、声腔与气息、紧打与散唱、过门与唱腔的关系等等……所列举的例子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每每让人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更觉回味无穷。他还特别举了姚荫梅先生的例子,讲在艺术和生活上如何要求自己,真可以说是“置于死地而后生”,自我挑战,自加压力,由表及里,由生活及艺术。他认为,如果一个演员对自己一直感到不称心,不满意,这种感觉就对了。艺术上最怕的就是自满,假如自我感觉始终良好,那么你再想进步提升恐怕也都难了。蒋老师曾说:“我是苏州人,但生长在上海,读书在上海。当时人家跑的都是小码头,而我一直在上海唱电台,十里洋场到处能听到的都是我的声音。关于姚荫梅先生,原先只知道有其人,但没听过他的书,耳闻他在码头上非常走红。直到1947年的一天,我在无锡演出巧遇姚先生,两人秉烛夜谈,他对我说,‘你现在啊,名高于艺。这可是振聋发聩的逆耳忠言啊!因为姚先生他们长期在码头上演出,艰苦的环境下练就的是真功夫。这种话一般人是不愿意说的,然而姚先生却语重心长地当着我的面说了,所以我由衷地感激他一辈子!”我想,也只有像蒋月泉先生他们当年这样一批年轻有为的艺术才俊,才具有这种自知之明、自省之智、自强之勇、自信之恒!

硅步千里 实至名归

回眸蒋月泉先生的从业道路,不难看出,他三度拜师,数易其书;从说表到弹唱,由都市到码头,将有涯求无涯,以否定之否定;硅步千里,精益求精;以至于造诣精深,体系完整;超然业界,鹤立群芳。这一切无不集中诠释了这位人民艺术家志存高远、立地有痕、走向成功的必然历程。

1934年夏,风华正茂的蒋月泉初师锺笑侬先生学说《珍珠塔》。但由于该书的书性与他自身的性格不相吻合,所以仅仅学了三个月,同年秋天又拜张云亭先生为师改说了《玉蜻蜓》。《玉蜻蜓》这部书系双线结构,金、沈两家人物角色众多,特别是书中各种小人物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张先生含蓄老到的说表功夫和精练幽默的语言技巧,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使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7年,相信艺无止境的蒋月泉如同锋芒崭露的李少春再师余叔岩一样,又第三次拜师随周玉泉先生再修《玉蜻蜓》及其表演艺术。随师深造的日子里,使他萌生了对“周调”声腔的革新冲动。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独特天赋,在“周调”和“俞调”基础上,借鉴京剧声腔和北方鼓曲等姊妹艺术之优长,并且放慢了“周调”唱腔的节奏,丰富了转腔润饰的技巧,伴随着《离恨天》《哭沉香》《灯下劝妻》《杜十娘》等一批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电台上的直播演唱,渐渐发展催生了字音吞吐考究、气息沉稳舒展、发声收放有致、唱腔委婉醇厚的“蒋调”声腔艺术。然而蒋月泉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凭借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放弃了浪漫舒适的都市生活,深入乡镇码头去闯荡江湖。正是这种码头生涯的艰苦砺炼,使他悟出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在日后的艺术生涯中,他更加广泛地吸收评弹界其他流派的唱腔艺术(如“薛调”“张调”和杨振雄的陈调等),以及汲取兄弟艺术门类的各种养分(如京剧麒派、盖派的表演和马派、杨派的声腔,还有京韵大鼓、单弦、京剧高拨子、越剧短过门等)为我所用。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执著地精心构建着属于自己的表演艺术体系,包括轻松含蓄的说表技巧、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出乎寻常的噱头笑料、字斟句酌的过门弹奏、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委婉醇厚的声腔韵味、形象生动的角色塑造、精准独到的表演理论……特别是他能够自觉地将上述各种艺术技巧融会贯通,有的放矢地服从于自己对书中各类人物之心理、个性、情感、气质的准确理解和精心塑造,故使他赢得了“说噱得云亭之妙,弹唱传玉泉之神”的美誉。建国以后,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进步和艺术观的升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投身集体熔炉。他深入治淮工地,随团赴朝慰问,歌颂新社会,服务工农兵。他与著名评弹作家陈灵犀合作对长篇弹词《玉蜻蜓》《白蛇传》进行全新整理,使古老的传统书目重焕新颜,其中,“庵堂认母”“厅堂夺子”“断桥”“弥月”等更是深入人心。《王孝和》《海上英雄》《白求恩》《家》《夺印》《人强马壮》等现代经典又同样为新老观众啧啧赞叹。时至今日,蒋派艺术仍为业界内外顶礼称颂和沉醉痴迷!

今天,在苏州评弹一代大师蒋月泉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来纪念他,缅怀他,景仰他,学習他—— 对党的热爱、对信念的坚定、对艺术的虔诚、对人民的敬畏!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才能使苏州评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有两千五百余年丰厚底蕴的江南大地上,重展风姿,再显辉煌!

猜你喜欢

声腔苏州艺术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纸的艺术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