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2017-02-05解诚诚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声腔发展

解诚诚

【摘 要】梆子声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最初的梆子腔源于西秦腔,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在当时水深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曾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喜爱。

【关键词】梆子戏;声腔;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0-01

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梆子声腔渐渐地从繁荣滑落至低谷,甚至有些梆子剧种已经出现了生存上的危机。虽然近些年来,有关部门对梆子声腔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扶持,并把大部分的梆子剧种纳入非遗保护名录,使梆子声腔暂时没有了生存之忧。然而要想真正摆脱目前颓势,仅仅依靠政府扶持和保护是不够的。要想让梆子声腔重新焕发荣光,就必须在继承和弘扬梆子声腔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审美大趋势。

我们都知道梆子声腔最初源于明末的西秦腔,距今已经有500年的历史,即使是梆子流派中较晚出现的河北梆子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如果我们还抱着保守的思想去发展梆子,那么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说改革创新、改良剧种,同时加大剧团人才梯队建设及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供给,才可能使梆子在新时代更具艺术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占据戏曲行业的一席之地。

二十年前,赵丽蓉老师与巩汉林在春晚上联手奉献了一出经典的小品《如此包装》,这部小品当时除了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之外,也引发了关于当时对传统剧目过度包装、胡乱改编的反思。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去观看这部小品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虽然小品中巩汉林的包装方法和手段不可取,但是他的思路在某些方面却值得我们借鉴。设计一些符合当代审美的道具服装、在表演中加入一些时尚元素、改良唱腔使其易于上口以及通过商业手段包装一些高水平的演员,这些做法都可能对我们的梆子发展起到一些良性的刺激作用。当然,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是要在梆子的基础上改良出一种符合社会进步的新梆子,而不是像巩汉林那样假借传承之名来制造噱头。举例来说,许多人爱听梆子,但因为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使这些爱好者不能像京剧票友那样去唱梆子,这肯定不利于梆子的传唱和后续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如果对其唱腔做一些改革和变化,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最起码在我们众多的梆子声腔中推出几部符合现代生活节奏和审美,易于上口利于传唱的剧目,无疑会给古老的梆子唱腔带来一种新鲜感,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

改革就要能敢于舍弃,对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味道了的担心恰恰正是梆子改革的心理障碍所在。原先的观众与社会生活不复存在了,不改就进入了穷途末路!穷则思变,任何事情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几十年不变,甚至几百年不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亡。

阻碍梆子声腔发展的另一原因就是新剧本的创作问题。多少年了,总是那么几出戏,就是再经典的东西也会让人出现审美疲劳。为什么不创作新戏呢?是没有创作人才吗?还是说经费困难?我觉得,关键是有没有改革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就拿河北梆子来说,多年了,我所观看的梆子演出也不算少了,可总是来回的那几部戏,就算有那么几个新戏,也是为了什么节什么奖临时创作出来的,汇报演出结束之后便束之高阁,根本不想着继续打磨完善。老剧目的故步自封,加上新剧的浮躁浮华,使梆子离市场、离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遥远。这就是我们梆子声腔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梆子人才的培养和培育工作,一方面是做好青年人才的储备,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更多地培养出我们梆子界的名角、名家。“名角”效应对于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拿京剧来说,之所以能被称为“国粹”,正是因为当初有了像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这样一辈辈的京剧大家来引领京剧潮流,正是他们推动了京剧发展,正是他们使京剧达到了艺术的巅峰状态。如果没有这些名家、大家,那么京剧的光辉势必暗淡不少。回头再看我们的梆子,作为中国的四大声腔之一,梆子的发展与繁荣同样离不开名家的作用。在梆子最繁荣的时期,同样涌现了大批的梆子泰斗,而正是这些名家的出现,才使梆子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时至今日,梆子界的景况并不容乐观。虽然我们河北梆子艺苑产生了嗓音高亢嘹亮,行腔似云流水,武功出众,表演出神的裴艳玲这样的艺术大师,她全面继承发展了梆子声腔的优美传统,并提升了梆子声腔审美层次,但这样的大师级艺术家实在太少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舞台上也涌现出如许荷英、彭蕙蘅等一批梆子名家,但这些好演员在梆子剧种的影响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取得新时期观众认可,广大梆子界的同仁一定要团结一致,抛开各种偏见,为培养我们的梆子大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有实力、有艺德、有前途的演员,我们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培养。

梆子声腔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精华,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但如何更好地传承,并让梆子剧种重新焕发荣光,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琢磨。希望我们的梆子剧能多出精品剧目、多培养优秀演员,在传承精髓的同时跟上时代步伐,让更多的人爱听梆子、爱唱梆子,让梆子重现往日辉煌。

猜你喜欢

声腔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