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新时空下的曲艺传播初探

2018-03-19姚萌

曲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曲艺苏州

姚萌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由民间口头文学和说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可以敏锐地把握时代脉动和生动地描述社会百态,是其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曲艺在它绵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具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功能,流传至今的无数经典作品里,都包含了大量家国情怀、扬善惩恶、扶危济困、忠孝仁义、见义勇为等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追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从天桥集市、小剧场、书馆、茶社到如今的电台、电视台,乃至移动互联网,曲艺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上世纪20年代末,无线电台开始蓬勃发展,曲艺从面对面的你演我听,开始随着电波走入万千家庭。就拿流行在江浙沪一带的评弹来说,它凭借广播这一平台,利用传播迅速、时效性强、范围广、收听方式随意等特性,成为当时最火的娱乐节目。听评弹又称为“听书”,与非视觉性、伴随性、共在感、亲密感等广播传播学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广播作为当时评弹节目最普遍的播出媒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1938年11月29日《申报》刊载的《上海的播音界》一文就写到,“最流行、最脍炙人口的节目,是要算是弹词了,每天共有103档,每档计40分钟,总数为4120分钟。假使一齐拿到一个电台上去播送的话,则需时2天又20小时。”像蒋月泉、薛筱卿等评弹名家,都是通过电台的驻唱、点播,借助高强度的演出频次,迅速提高知名度,走红上海滩,进而成为响档、明星。听众们也正是通过收听电台,不出家门,就能得到艺术的享受。也正是因为电台在当时欣欣向荣地发展,使得评弹保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名家名段,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声音,引导了几代人的审美,见证了人间沧桑,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视陆续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电视的普及,也使得曲艺艺术能借助这一新兴传播媒介进一步表现和发展自己。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上海电视台的《电视书苑》、苏州电视台(2000年后称为苏州广电总台)的《苏州电视书场》等栏目为曲艺艺术的普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广阔的舞台。电视传播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强,集字、声、像、色于一体,带给观众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是他的传播范圍进一步扩大,使得曲艺节目从地区走向全国乃至海外成为可能。就像苏州电视台(2000年后称为苏州广电总台)的《苏州电视书场》开播至今已经有23个年头,铁杆粉丝誉之为“天天弦索奏新声,夜夜说噱陪知音”,通过这20多年来不间断的录制和播出,云集了中国评弹名家、新秀的艺术精华。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已经成为绝版。它不但为苏州评弹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财富,也为后人研究、传承提供了详尽的影视资料。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兴起,突破了以往“你播我(听)看”的单向传送模式,在传播多元化、内容个性化、交互快捷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冲击就是用户受众的转移。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激励媒体人必须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 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使得曲艺艺术传承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内容为王 厘清专业定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创造价值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栏目需要用好的节目来吸引目标观众,这就意味着要制作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来满足目标受众的收视需求,做到观众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进而为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享受,为频道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州电视书场》经过长期的发展,独家拥有长篇书目如《三国》《玉蜻蜓》等,评弹专题、评弹名家个人艺术专辑、大型现场访谈、评弹晚会等共计三千多小时。栏目的品牌定为“纯正的乡音,醇真的乡情”。节目主持人身着传统旗袍,说着一口吴侬软语,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苏式享受”。

如果说将评弹节目的制作比喻成香喷喷的大餐,则长篇书目,可以定位成“家常菜”,栏目组还深挖节目资源的潜力,开发了一系列特色餐,并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套餐(将长篇书目连缀成系列);花色餐(在评弹节目中融入戏曲或其它文艺元素,反串演唱等),丰盛餐(节假日配合宣传举办的大型晚会或演唱会)和精品餐(将优秀演员的经典作品拍成MV),此外,还有现场参与感极强的“评弹金曲大点播”、名家新秀的“演唱精品集锦”、大型互动型访谈节目……

从2008年开始,栏目组与时俱进,策划举办了春节电视评弹晚会,这就意味着将评弹这单一曲种搞成一台评弹综艺晚会,它将评弹进行异化、嫁接并混搭其他艺术门类,让节目变脸,但又不脱离评弹本体,融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强烈渲染出春节喜庆热烈欢快的气氛。评弹这种最传统的曲艺表演所衍化的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评弹综艺晚会,不但让老年观众如痴如醉,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同时也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评弹春晚连续五年,都获得全国春晚的大奖。

二、重组用户 集聚平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转型的本质就是把流失的受众找回来、吸引住。贴近乡土文化的优质内容才是留住受众的不二法门,为此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力争做到以内容优势赢得融合发展优势。

连续举办“吴语故事王”。我们利用假期,走向学校、少年宫等地,海选用苏州话讲故事的“故事大王”选手,通过每天穿插在节目里5分钟的比赛,带动小选手全家一起来观看节目,参与网络投票,提高收视,也带动了吴文化的传播。

和苏州评弹团联动,请苏州团的青年演员来到各大学校巡演,并穿插评弹知识等有奖问答和互动游戏,激发同学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为青年演员的锻炼提供舞台。

为培育年轻观众,栏目特意制作传统书目的青春版等节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18回青春版《白蛇》,力邀大批活跃在江浙沪书坛的青年演员来担纲演出,他们青春靓丽的外形,甜美清澈的嗓音,深深地吸引了年轻人,“光裕之星青年评弹演员大奖赛”,也是苏州曲协和苏州广电总台联合举办的,把这些小先生请进电视台大演播厅,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和空间,也提振了曲艺人才信心和勇气。这些活动的举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一大批年轻观众走近评弹,继而成为“铁杆粉丝”。

三、多管齐下 遍地开花

近年来,苏州广电总台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看苏州”、“无线苏州”手机客户端与30多个微信平台形成新媒体矩阵,“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总用户超800万,构建起全新区域传播格局,在规模和影响力方面,牢牢占据区域主流媒体的领先地位。特别是“看苏州”客户端,以“在移动终端建立一个全新形态的电视台”为目标,大屏带小屏,线上连线下,进一步把电视媒体的特性延伸到手机端。《苏州电视书场》作为我台最长寿的方言类节目,播出阵地也从电视扩展到了网络、手机,播出时间也从固定的发展到“想看就看”,时空维度无限扩大。

栏目还在微博、微信上与观众实时互动交流,使得书迷朋友的反馈意见及时、有效,栏目组还将新推的节目的信息、演员介绍、演出花絮、宣传片等做到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在网络上推广,使得观众朋友在线上线下,都能通过新媒体的支持,利用碎片化时间,时刻关注动态,从而培养起观众对栏目的忠实度。

“看苏州”还着力打造主播秀项目。它以创新、活泼、互动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和信息服务,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爆款内容,《苏州电视书场》栏目主持人黄蕾在“看苏州”手机移动端开设的“黄蕾名人谈”,邀请评弹、昆曲界等文化名人进行访谈直播,如2017年6月,借评弹名家蒋云仙老师在爱徒盛小云家做客的机会,使黄蕾、蒋云仙、盛小云和盛小云的母亲四人一起,做了一档名为“听评弹名家蒋云仙话说当年”的网络直播,短短的的一个半小时,“四大美人”谈笑风生,说艺悟道,网友互动频频,相当热情,甚至还有来自美国的粉丝,幸运地点播到了盛小云清唱的一段拿手曲目。像这种样式的主播秀,每月两次、每次约1个半小时,均有10万+的点击率,使她从一名资深电视曲艺主持人转型为有个性、有魅力的“主流网红”,主播秀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使命,将民族文化的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以广泛參与的方式推广开来,充分展示了苏州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苏州电视书场》栏目还计划成立融媒工作室,激活创新快变量,让媒体人创意产生更多的内容价值。以传统戏曲文化为题材内容,立足本台媒资库中独家资源和文化、文艺圈的良好人脉,深度挖掘、整理采访,整合编辑成适合融媒传播的、符合现代受众审美趣味的、兼具时宜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图文和视频产品。以小见大,雅俗共赏,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来传播弘扬苏州传统文化。

放眼未来,媒体融合将要求曲艺艺术不但要在内容上有亮点、特色,更要在体量、规模和门类上齐全,这样才能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借助媒体融合的翅膀,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说唱美好时代,唱响中华情怀。

猜你喜欢

曲艺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有味道的苏州云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苏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