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

2018-03-08崔海忠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莫唑胺复发性放射治疗

张 真 崔海忠

脑胶质瘤是源自神经上皮的肿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其中恶性脑胶质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1]。由于恶性脑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手术治疗难以彻底切除,复发率较高,患者生存期较短。有文献报道,替莫唑胺作为抗肿瘤活性的烷化剂,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有一定积极疗效[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52例,其中,女性23例,男性29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1.4±1.7)岁;病理分级为Ⅲ级33例,Ⅳ级19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理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恶性脑胶质瘤复发者,且临床病理诊断均为Ⅲ级或Ⅳ级多形胶母细胞瘤;患者预计生存期均在3个月以上,且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不低于60分;患者近1个月未接受过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所有患者在参与研究前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患者合并伴有心肝肾等主要器官及心血管、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患者有精神病史;患者不能配合随访。

1.3 研究方法

2组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头部核磁共振检验,给予对照组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疗剂量2 Gy/次/天,每周5次,放疗总剂量60 Gy。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替莫唑胺150 mg/m2治疗,每日1次,连续口服5天,停药23天,每28天为1个治疗周期,之后每个放疗周期的前5天给予口服替莫唑胺200 mg/m2,每日1次。治疗期间每周进行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验,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1.4 评价标准[3]

1.4.1 疗效评价 根据WHO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为肿瘤完全消失,且至少维持4周,患者临床未见新病灶;部分缓解(PR)为肿瘤体积减少一半以上,且至少维持4周,患者临床未见新病灶;病情稳定(SD)为肿瘤体积减少不到一半或增大不足25%;病情进展(PD)为患者出现新病灶或肿瘤体积增大25%以上。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均为临床治疗有效(RR)。

1.4.2 生活质量评价 以患者治疗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为基准,治疗后患者KPS评分升高超过10分为生活质量改善,KPS评分下降超过10分为生活质量降低,KPS评分升高低于10分或KPS评分下降不超过10分为生活质量稳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操作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15%,经统计学分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卡氏评分为(79.18±4.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27);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比较(例,%)

2.3 2组临床不良反应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临床未见新的不良反应。2组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放射性脑水肿、恶心呕吐、发热、骨髓抑制及贫血等症状,且均为中轻度,对症处理后可缓解,经统计学分析,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比较(例,%)

2.4 2组随访情况比较

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实验组患者1年随访生存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复发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P<0.05),见表4。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其生长特点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外呈指状深入破坏脑组织,其中良性脑胶质瘤生长缓慢,病程相对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为2年,而恶性脑胶质瘤生长较快,病程相对较短,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之内,70%~80%的患者多在半年之内,患者高颅内压症状明显,33%的患者伴有癫痫发作,20%患者表现为淡漠、痴呆及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4]。恶性脑胶质瘤多生长于大脑半球,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肿瘤中心可有多处坏死及出血。有资料显示,颅内胶质细胞瘤、转移瘤及侵入瘤多为恶性脑胶质瘤,亦称脑癌,其发病率约占脑胶质瘤的80%,临床治疗效果差,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对于放化疗不敏感,临床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以降低肿瘤细胞数量,缓解患者高颅压症状,延长生命并为随后的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时机[5]。

表4 2组随访情况比较(例,%)

有研究报道,恶性脑胶质瘤一旦复发,其生长速度会更快,更具侵袭性,对治疗的反应性会大大降低。目前,临床对于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尚无统一疗法,因此,如何寻找到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措施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替莫唑胺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烷化剂,主要用于治疗成人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替莫唑胺为白色或浅棕色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94.15,在pH<5下稳定,pH>7时易分解,因此可口服给药,而且给药后吸收迅速且完全,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药物浓度。近年来,有学者采用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轻[6]。为进一步探究替莫唑胺的临床治疗效果,本院对近年来收治的恶性脑胶质瘤再次复发患者进行研究。

本研究结果提示,与仅采用放射治疗相比,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本研究发现,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卡氏评分明显高于采用单一放射治疗,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也较高,结果提示,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有助于改善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傅浩等[7]学者的研究报道一致。

本研究表明,采用替莫唑胺治疗的患者临床未见新的不良反应,且2组临床均未发生治疗性死亡事件。结果提示,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临床不良反应较少,较为安全。通过对患者1年随访发现,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1年随访生存率92.31%,明显高于采用单一放射治疗的84.62%,而且患者1年复发率明显较低。结果提示,对于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临床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与姚晓峰等[8]的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是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全国,胡永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用于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26):3690-3692.

[2] 沈泽天,武新虎,李 兵,等.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效果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2):102-105.

[3] 姚春筱,张树平,陈保民,等.调强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2013,17(3):238-240.

[4] 齐洪武,程建业.16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替莫唑胺联合放疗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93-94.

[5] 吕东阳,徐 莹,阎 英.恶性脑胶质瘤术后螺旋断层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临床护理〔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7):638-639.

[6] 武新虎,朱锡旭,沈泽天,等.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7):788-790.

[7] 傅 浩,万林林,杨 灵,等.放疗联合口服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4):1556-1558.

[8] 姚晓峰,欧阳翠微.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13(6):709-712.

猜你喜欢

莫唑胺复发性放射治疗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白花丹素调节MEK/ERK通路增加脑胶质瘤U87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替莫唑胺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探讨BA,EMAb及ACA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性
口炎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
替莫唑胺应用于脑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