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通识教育目标的设定

2018-03-01李小叶

现代交际 2018年2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

李小叶

摘要: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但高职毕业生功利性思维严重、缺乏职业精神,主要原因在于通识教育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本文探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通识教育经验,归纳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 通识教育 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17-02

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就业为宗旨”的指挥棒下,高职毕业生由于职业能力较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由于高职毕业生普遍不够自信、自主学习能力弱、知识与能力不对称、欠缺沟通交往能力、缺乏职业精神等,影响了职场发展,工作稳定性较差。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只有通过系统的通识教育才有助于解决如上问题。通识教育目标指向塑造社会人,提高人的素质,有利于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的持续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思想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对教育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人教育”和“非自由人教育”。“自由人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理性、追求世间的真理;“非自由人教育”仅仅是习得技艺、为了谋生或者追求功利目的而实施的、理应被人们所鄙视的教育。

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多数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对,是培养“全人”的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通识教育”阐述为: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就是说,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非功利教育,着眼于塑造人的通才教育。基于此定义,本文所述高职通识教育亦指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应接受的区别于专业教育的共同内容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通识”为名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另一种类型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但通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

(1)通识课程地位不高。多年以来,高职院校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教育资源更多地投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交际与沟通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人文素养不高等问题。主要根源在于通识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不显著甚至是隐性的,不能像专业教育一样具有职业针对性,更不能立刻满足就业需求。因此,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对通识课程始终抱有无所谓的态度,通识课程就像是专业课程的调剂品,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其不受重视也在意料之中。

(2)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课程体系中兼顾了思想政治、人文艺术、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以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但目标设定过于宽泛,各个院校通识课程自成体系,规范化不够;高职与本科的通识目标缺少衔接,没有循次递进的层次,使得部分学历晋升人员的通识课程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通识教育目标聚集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没有内化为通用于任何职业的素质潜力。

(3)通识教育欠缺完整统一的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开设通识课程,一般不设立专门的教学和管理部门,各项课程均由相应的专业老師兼任,与专业教育实施共同的教学管理。这便使得通识课程整体教学安排依附于专业教育师资,教师欠缺通识教育理念,无法实现融会贯通、复合多元的通识教育特点。

三、国外通识教育的借鉴

(1)英国通识教育。英国通识教育汲取了古希腊自由人教育的思想,建立在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基础之上,近代以后,融合了斯宾塞、赫胥黎、纽曼、怀特海、罗素等人的自由教育思想。196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也称《罗宾斯报告》),指出英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工作技能、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增加学问知识以及传递共同的文化和公民推则四个方面。1987年,《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同意《罗宾斯报告》提出的目标。由此,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目标转向对人总体的培养,既重视新兴的科技和实用教育,也强调传统的文雅教育。

(2)美国通识教育。美国是最早采用通识教育的国家。1945年,在西方通识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发表,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整体健全的发展,应具备“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哈里斯在《论通识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教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全面看待问题、增进智慧和忠诚、成为“(下转第16页)(上接第17页)好老师”等。精粹主义通识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罗索夫斯基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书写、懂自然科学、胸襟开阔、懂得思考并在一定领域具有特长的有教养的人。

(3)其他国家的通识教育。德国和日本的通识教育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德国“双元制”下的通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传授关键能力和学术工作技术、导向性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日本人则十分重视“教养”。《关于新时代的教养教育》报告指出:教养是个人在经验积累和体系化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养成的对于社会的看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是行动基准以及对其支撑的价值观的构建过程。

综合各国经验可见,通识教育首先要建立清晰而明确的目标体系,以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的设定

根据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职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职学生应当具备更加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迁移能力。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金字塔,高职通识教育目标可归纳为三个等级五大目标。如下表所示:

综上,高职院校提高通识教育水平可先从通识教育目标体系入手,五大目标着眼于人的核心能力,是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素质,也是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能力,以此为基础所设计的通识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隋晓荻.中西通识教育的思想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2]宋晓平,梅红.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0-34.

[3]彭振宇.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2(10):87-91.

[4]盛光希.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7):116-117.

责任编辑:赵慧敏

通识教育目标分解表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