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装饰雕塑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018-02-22沈华峰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

沈华峰

摘 要 雕塑专业在国内本科教育中一直采用5年制的教育方式,而想要在高职院校开设雕塑专业,除了学制的限制外,还有培养方向的限制。对比普通本科装饰雕塑教育与高职院校装饰雕塑的培养方向,后者可把重点放在实践操作能力、材料应用能力、工艺流程控制能力的培养方面。放松对造型的训练,重点在于对新材料以及雕塑语言的创新探索,使装饰雕塑在高职教育中的开展成为可能。

关键词 高职装饰雕塑;雕塑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2-0034-04

装饰雕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分支,具备较高的实用性与商业性。现代装饰雕塑是商品市场发展对雕塑艺术实用化要求的一个结果,我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促进了装饰雕塑的进一步发展。装饰雕塑艺术日渐成为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雕塑以西式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形成了当下雕塑教育的基础。

一、高职装饰雕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雕塑教育在国内以学历教育为主,一直采用5年制的本科系统教育方式进行,其中包括基礎的写实训练和后期的装饰训练以及创新式训练(也叫创作训练或者材料训练)。高职教育采用3年制的系统教育,侧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从教育年限和培养方向上和本科教育有实质性区别,如何正确设置课程体系,使高职装饰雕塑教育具有更高的社会实用性和广泛性,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纯雕塑”(或者叫艺术雕塑)教育中更侧重于雕塑造型方面的训练,人体写生课等造型基础训练的课程占据主导位置。5年的本科教育中两维类的基础训练大概要占据1年时间,三维类泥塑人体课程训练需要2年时间,剩余两年时间侧重于材料使用和自我风格完善的训练。整个培养过程都是为应对艺术家能够进行独立的艺术思考与创造而设置。

比较普通本科教育雕塑专业的设置和装饰雕塑属性的需要,高职类装饰雕塑可以侧重于雕塑的社会服务性(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实践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高职类教育对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更具敏感性,成功就业且具备较高的社会应用能力是教育培养的主导方向,因此可以考虑忽略纯粹艺术创作类的培养,而把重点放在实践操作能力、材料应用能力、工艺流程控制能力的培养方面。

二、高职装饰雕塑课程定位及设置

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对于严格的基础造型训练课程可以适当放松。例如,两维和三维的造型类基础训练课程,都是侧重于培养艺术家抽象立体思维能力的课程,目的在于为形成学生的独立创新性造型思维做铺垫。上述两类课程对于实现高职的实践性、实用性意义不大,可以大幅度缩减甚至忽略。为适应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可以适当加强材料探索、材料转换及材料工艺流程创新探索等方面的课程。也就是说,本科教育更侧重于艺术思想和雕塑语言体系形成的教育,高职教育更侧重于把这种新的艺术思想和雕塑语言用新材料(或者传统材料新的应用方式)转化为产品的教育。这样,高职教育更有力地发挥了自己的实践特色以及应对社会需求能力强的优势,完善了整个装饰雕塑教育体系的短板项目,也为装饰雕塑教育开拓出一个新的方向。

基于以上思考,高职装饰雕塑教学在专业公共课(例如色彩构成、图案基础、立体构成、设计理论)设置上可以考虑与高职设计类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平台,已完善装饰类的知识基础。专业基础课忽略两维类的基础训练,缩减三维类泥塑课程,用1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共同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具备初步的造型能力,把更多的时间应用于专业材料、工艺流程课程的训练。

三、高职装饰雕塑训练体系设计

目前,单一材料写实雕塑已经不再是雕塑的唯一手段,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语言完成雕塑成为趋势。新材料、新形式语言的成型方式成为社会需求的重点。在高职两年的装饰雕塑材料课程训练中,可从五个重点方向实施培养。

(一)工艺流程与材料多样性的训练教学

短期的泥塑训练课程。泥塑是雕塑材料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掌握造型的基础。在了解泥(材料)塑造型的基础上,侧重后期的多种硬质材料转化的全面掌握。这个过程包括:首先从泥稿倒出阴模(为了解材料的多样性,可以制作出几种材料的阴模),然后利用各种阴模倒出金属、树脂、石膏等多种材料正像,完成一个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完善对传统雕塑制作工艺的认识。这个过程不强调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只求高职学生对雕塑专业的工艺过程有个深层次认识。深入了解工艺流程,是学生了解自己兴趣偏好以及工作能力适应性的绝佳机会,为正确定位自己在雕塑成型工作链条中的位置提供了依据,为发挥个体职业技能优势精准就业奠定了基础。

材料多样化的雕塑工艺流程训练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方向,不求全面,但是一旦选择定位就必须要有成型作品。作品的思想性、创造性可以不要求,但要求作品有一定的工艺精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在造型创造上适当寻找捷径,临摹、直接原形翻制都可以得到支持。这个过程中,精确掌握工艺的过程是重点,多方面了解成型工艺的学科知识是主要方向,尽量多掌握不同种类材料制作是目的。

在材料多样化雕塑工艺流程的学习中,对材料性能的了解是学习重点,这些知识是形成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极其重要的基础。这个训练中,部分受教个体只要成功完成对一种雕塑成型工艺的掌握,其实就给予了他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也使绝大部分学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受教个体自我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另外,这个训练也是学习雕塑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包括掌握材料形成的历史背景知识以及当今发展现状、材料与造型时代特点、材料的功能性特点等。材料多样性训练课程、课型配置具体见表1。

(二)综合材料与新材料的应用训练教学

这方面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之后,可以考虑学生利用一次性成型的雕塑制作方式,稳固学习心得,进一步熟悉造型成型规律。这个时候可以在传统木雕、石雕成型工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上述两种材料一次性成型尝试(也就是两维造型不用传统放大流程,直接生成三维造型)。目的是达到全面了解装饰雕塑各种成型方式,也使学生对造型严谨性和准确性做到心中有数,全面了解雕塑成型的材料技术,重点做到了解和提高材料造型能力,不求成品,只要手到心到即可。

有了一次材料成型的基础,还需要了解材料的历史。传统的雕塑成型技术都是历史发展的各个时间沉淀下来的知识财富,都有鲜明的時代烙印。例如,铸铜技术就是我国殷周时期文化的标志性工艺,烧陶技术是近古先民的火文化时代标志。具备上述知识储备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的标志性材料种类,鼓励学生开始尝试利用新兴材料进行一次性成型的探索。这个训练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渐进实施:

首先,欲进先退。新材料成型技术的学习可以从临摹古器具、器型开始。详细了解传统造型的工艺过程,包括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经济现状,精研工艺过程。临摹既是学生了解材料形成和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过程。

其次,传统器型的材料替换实践。具备了对多种材料知识的掌握以及传统作品材料与造型仿制实践的基础,学生基本了解材料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个性,也感受到作品中材料的可创造性及材料本质的美感。接下来是对当代材料发展现状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从身边大面积材料应用开始。例如,当代位居前三位的社会应用材料:钢铁、铝合金、石油化工材料。如何应用当代材料改造传统器型,是这个训练的关键。不要求确切,只求对新材料性能了解与应用做到充分即可。

再次,多种材料组合实验。学生通过接触各种新材料及传统材料,熟悉了材料的性能和特征,对材料的组合应用成为必然。实验可以是将已经司空见惯的材料打破重组,使之成为新材料。也可以尝试发现利用新材料,并利用新材料进行各种结构成型实验。这个实验重点要求学生进行不同造型对象的材料表现力实验,思考哪种材料或材料组合更适合表现特定的造型对象。当各种材料经过锻、雕、磨、烧、焊等多种实验手法重新组合后,传统普通意义的材料会展现出崭新特质和深层品格。体验、思考、探究材料的过程是雕塑艺术家所需要的设计、创作的灵感火花,在探索过程中对材料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新材料应用训练模型:传统器型临摹传统材料仿制传统材料综合新材料应用;传统器型临摹传统材料仿制替换为新材料新材料应用。

(三)新形式语言材料转化教学

在当下知识爆炸式发展阶段,对新语言的把握并不困难。多种媒体的交叉影响使当代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同样也是当下艺术发展的趋势。当代艺术更关注社会问题,艺术作品也更强调个性化、独立化,这些发展趋势无疑都给传统知识积累浅薄的高职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方向。当代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随着时间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社会实用化的过程,这给了技能娴熟但是独立创造能力不足的高职培养对象一个施展能力的重要空间。基于以上背景,对新形式语言的挖掘与掌握无疑会成为高职装饰雕塑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住这种对新事物的超强敏感性,才能更好把握当代艺术脉络。

新形式语言材料转化训练,要求教师对当代艺术理念有初步了解,能总结归纳出适合转化为民众消费市场需求的一般性消费品的当代语言方式,提供给学生思考仿制。这个转化过程中,学生参与主要表现在对新观念的简单理解,并在新观念指导下准确应用材料进行表现,以及对观念转化后的新语言形式的变异模仿能力的培养。这个训练过程要求学生不是重点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新的方式表现,而是考虑怎么把这种表现的方式熟练起来,注重的是什么样的雕塑工艺流程能够达成这种新的雕塑语言方式的表现,并把这个流程能够推陈出新。新材料、新形势语言课程、课型配置具体见表2。

表2 新材料、新形式语言课程及课型配置

课程 课型 材料种类 课时数

(学时) 制作类型 课程要求

传统造型临摹课 实验室实操制作 雕塑泥;传统材料一种 60 正型

(正像) 泥塑仿制翻制材料模型

新材料应用课 实验室实操制作 石膏、树脂;多种材料综合 120 正型

(正像) 替换材料正像;综合材料正像

新形势语言仿制课 实验室实操 制作 限定两种新兴材料 120 正型

(正像) 材料正像

(四)新的艺术评价标准的适应性训练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各个学科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高职装饰雕塑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从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培养创造能力。任何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以了解时代先进新思想开始的。这个新的思想势必产生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艺术评价标准,且新的评价标准会深度影响新的艺术观念。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新时代思想引导下对新艺术评价标准的深入了解与掌握。装饰雕塑所追求的不是自然的模拟,而是观念和意识形态导引下产生“美”和“美感”,或者叫美的悦目形态。所以,寻找到一个符合时代艺术评价标准的恰当的形式语言对装饰雕塑创作至关重要。这样我们就应该引导受教对象建立符合时代艺术评价标准的个人风格,进而掌握一种适应时代特色的雕塑成型技术。

(五)装饰雕塑产品的市场综合应对能力训练

创造符合市场需要的作品,要求受教对象需要具有系统的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积淀,这是创造新产品的基础。还需要对本专业的市场前沿动态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反应的能力,最后要激发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创造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作品,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程,从新材料、新形式、新思维的综合探索开始。首先改变传统意义上雕塑制作的思维方式,打破直线思维的惯性习惯,激发多向思维能力。其次,从兴趣出发,不做条框要求,充分发挥兴趣引导的潜能。着重训练动手性强,探索社会需求广泛的工艺流程方式,最终实现设计目标。在这个培养过程中,侧重于提高受教对象在创作中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始终强调作品的试验性和市场对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受教对象养成一种善于表达个人感受体验的良好习惯,制作符合市场和时代需求的特色作品。新标准适应课程和市场能力课程、课型配置具体见表3。

参 考 文 献

[1]王铁城.装饰雕塑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雕塑,2010(6):84-85.

[2]龙翔.漫谈装饰雕塑[J].新美术,2000(4):87-89.

[3]丁洁.雕塑造型法则研究[J].装饰,2004(6):17.

[4]叶青峰.现代装饰雕塑造型探微[J].美术向导,1995(2):17-21.

[5]庞作霞.高职院校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80-181.

[6]王春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48-51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本衔接办学模式中职阶段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