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视阈下“社团+”模式构建

2018-02-22马可心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团模式

摘 要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是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体现。近年来,高职院校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不断深入,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内容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也日渐多样化,其中社团活动是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表明,采取社团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竞赛、实践课程、志愿服务、特色项目等内容相结合的“社团+”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

关键词 高职学生;實践能力;“社团+”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2-0022-03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将大学期间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的能力总称,具体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是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当前,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展现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专业实践教学与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脱节问题。笔者探索以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实践课程、志愿服务、特色项目为主要内容融入社团活动的“社团+”模式,有效激发了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成为培养其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一般通过课内实训、专项实训、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开展实施,依照各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技术技能结构要求来进行标准化的设计和训练。这种标准化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考量,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很难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求,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势必导致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兴趣不足。

(二)社会实践活动重量轻质现象严重

目前,高职院校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数量众多、种类繁杂。针对笔者所在单位调查统计,仅2017年,参与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活动百余次,大小活动近250场,参与总人次超过5万。高活动量和高参与量的背后却隐藏着两大问题:第一,数量虽多,但人员重复性高,而且参与学生以摊派为主,缺乏主动性;第二,种类虽多,但同质化严重,而且基本都偏重娱乐化,如歌手比赛、主持人比赛、体育类竞赛等,真正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导向的活动数量少、覆盖面小、质量不高。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

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即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且需相互联动,但现实中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方案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协调统筹,且以依托课堂实操训练为主,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倾向;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方案一般由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统筹,以课堂外活动组织为主,存在着活动偏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二者不能有效衔接、有机统一,学生技术性的诉求很难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得到体现,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

二、“社团+”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社团+技能竞赛”模式

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检查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依托专业型或科技创新型社团开展技能竞赛,让专业教育可以在社团形式的“第二课堂”得以延伸,将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时间,大大增加学生技能竞赛参与的主动性与覆盖面。同时,依托众多的专业型或科技创新型社团开展技能竞赛,为学校各级技能竞赛输送优秀技能选手。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型或科技创新型社团覆盖专业率达90%,现已成为学校选拔参加各类全国赛、省、市技能比赛选手的重要平台。

(二)“社团+实践课程”模式

以社团会员为对象,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即社团实践课。这一模式有效地将社团活动课程化,给予社团会员学分认定,给予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激发了教学活力,丰富了教学手段。社团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以提升社团会员基本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同时富有灵活性、开放性;课程考核指标要根据实践内容来设定,指标灵活性、操作性强。截至2017年11月,笔者所在学校共开设社团实践课70余门,已成为丰富学校教学资源、激发社团会员积极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社团+创新创业”模式

高职院校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期间社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创新型社团或者以创业为基础的社团,并参与社团管理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型社团,如创客协会、创业协会、机器人竞技与创新协会等,自主性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阶段性地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累积。

(四)“社团+志愿服务”模式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个人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拓展社会资源。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专业性偏低、服务主动性偏弱、志愿服务种类偏少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发挥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依托各专业型社团,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志愿对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主动性不高的问题,还可以丰富志愿服务的种类,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有效输出。

(五)“社团+特色项目”模式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高职院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社团实施开展,而且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活动中自主形成了一个个“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特色项目。这些特色项目,激发了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最终成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有效路径。

三、“社团+”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还是老一套,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将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很难取得实效。高职院校学生更乐于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社团+”模式可以有效补充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高职院校学生年龄段已经接近“00后”,朝气蓬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是他们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需要加以正确引导。通过“社团+”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增强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正确学习观的养成,也将迁移到日常教学课堂之中,从而将课堂学习活动与校园学生活动有效衔接,将实践能力提升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实现全过程覆盖。

(三)拓宽学生的成长渠道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社会阅历。大学校园学习与生活是在校学生踏入社会的准备期,学生要通过在大学期间所学、所为、所感去适应未来的社會生存状态。传统式的校园活动以“自娱自乐”型为主,脱离社会元素,并未起到提早适应社会氛围、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而“社团+”模式,通过社团的自身特有优势,将社会创业资源、技能培训资源、大型活动平台和资源等引入学校,让同学在校期间就可以体验到一定社会经历或拥有一定社会资源。

(四)打造学生创新平台

哈佛大学前校长洛厄尔认为,一个年轻人的大学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而且也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大学为年轻人创造一个优良环境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导致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技能,忽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整体性,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短浅,实践能力水平低。这就要求现代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专业互通式教育形态。正是在这一诉求下,“社团+”模式成为打破专业壁垒、专业互通、协同创新的新载体,为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五)构建协同育人的反哺机制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准确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社团通过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服务活动,与政府部门、支柱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在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也能帮助学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向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推动学校教学等多方面的改革。“社团+”模式,将更加有助于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多方联动的办学反哺机制的形成。

参 考 文 献

[1]马可心,陈若兰,冯可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社会服务功能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6(29):65-68.

[2]王文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4(2):93-96.

[3]谭硕.试论以学生社团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5.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社团模式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