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雅克·拉康镜像理论视角解读《盆栽女人》中华裔女性的文化认同

2018-02-03姜月婵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精神世界文化认同

姜月婵

摘要:《盆栽女人》是华裔女作家余培创作的第二部小说,书中描述了女主人公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时由冲突到平衡到最后放弃虚荣、找回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将从雅克·拉康镜像理论视角展开分析,揭开当代华裔女性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与耳濡目染的他国文化的碰撞中的精神世界,探讨华裔移民在多元文化下的文化认同问题。

关键词:《盆栽女人》镜像理论 华裔女性 精神世界 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英语中被称为cultural identity,也可译作“文化认同”。不同于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身份意义,“文化身份”中的“身份”一词具有“同一性”、“一致性”。文化身份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此外,文化身份又具有一种结构主义特征,因为在那里,某一特定的文化被看做一系列彼此相互关联的特征。因此,“文化身份”的概念具有双重涵义,既隐含着某种带有固定特征的“身份”的含义,同时也体现了个人所寻求的“认同”之深层涵义。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的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和视角,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无法回避。

20世纪末期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指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寻找自我的使命和困境,人只能借助于媒介物的映像(如镜子)来认识自己,却不能直接看待自己;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他人”,就没有“自我”。在小说中,主人公陈钰的朋友宝红和爱人亚历山大分别象征中法两种文化的镜子,这两面镜子照映出不同的镜像,主人公一直在这两面镜子中寻找自我以及文化的认同。

一、自我和文化认同危机

《盆栽女人》一书作者余培,曾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求学,获得硕士学位后移居巴黎,在巴黎生活多年,一直在奢侈品行业担任高管。旅居海外的亲身经历,以及中西双重文化背景,让作家对于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了解透彻。作为华裔女作家余培的第二部小说,《盆栽女人》自发表以来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于法籍华裔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小说中的主人公陈钰,年少时成绩优异,高中毕业便去英国求学,后来嫁给法国青年亚历山大,在远离故土的法国苦苦打拼。她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因而在跨国婚姻、家庭以及异国事业中不断遭遇来自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在小说中,主人公陈钰从小表现良好,成绩优异,高中便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申请到英国留学,早年可谓是“春风得意”的“人生赢家”。但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伴随着陈钰结束英国的学业、在法国定居之后便荡然无存。与法国青年亚历山大结婚后,陈钰便随爱人来到巴黎定居。刚到法国的陈钰,由于语言不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边学法语边打短工。与陈钰平淡无奇的生活相反,少年时的落魄朋友宝红,在国内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袭”:她从一个受人冷眼、遭人唾弃的乡下女孩,变成了一个外表光鲜、一掷千金的豪门太太。

宝红如同一面“成功人士”的镜子,在这面光彩亮丽的镜子的照映下,陈钰深感自身的失败与落魄。从众人眼中的榜样到众人惋惜的对象,陈钰的内心“自我认同感”经历了从云端到谷底的滑落。宝红这面镜子映射出了陈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让其在异国的平淡生活中纠结难安,找不到自我的价值。而其丈夫亚历山大,则是另一面“法国本地人”的镜子,在这面镜子的照映下,陈钰发现,她虽然嫁给了法国人,且移居法国多年,在这片土地上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从法律角度来看,其身份已经是“法国人”,但事实上她却没能完全融入这个社会,没能获得同法国当地人同等的机会,没有被法国主流社会完全认可,故而有了身份认同危机。此外,陈钰在法国生活多年,她耳濡目染的是法国当地的文化,然而她从小接受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这两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碰撞和冲突,文化认同危机由此产生。

二、双重文化碰撞下的冲突与纠结

朋友宝红这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成功”的生活理念。在小说中,面对宝红的这一“成功”的参照物,陈钰深感自己的“碌碌无为”:没有显耀的事业,没有受人尊崇的社会地位。因为没能“成功”,所以无法快乐。在和亚历山大谈道“快乐”时,她说道:“你知道关于快乐的教育,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接受过,我们只接受关于成功的教育……对中国人而言,快乐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只有成功了才有资格讲快乐。”由此可见,陈钰从小接受的是“成功式”教育:急功近利,一切以成功为目的,重结果更甚于重过程。在她看来,“胜者为王”,所以在参照了宝红这面镜子之后,对自己的“一事无成”现状深感不满。

与宝红这面镜子相反,其爱人亚历山大这面镜子,折射出的则是“快乐”的生活理念,拥有的是法国人“及时行乐”的能力。他对于和妻子一起回到中国工作没有兴趣,相比起中国的熙熙攘攘、纷繁复杂,他更喜欢轻松自在、周末可以去乡下度假的闲适生活。他认为妻子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世俗裹挟着前进。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陈钰承担的是中国女性传统家庭角色——甘于奉献:为了丈夫,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我。在毕业后,为了孩子和家庭,无怨无悔当起了“家庭主妇”,任劳任怨:在面对孩子时,孩子就是“天”,大于一切。她买了昂贵的水果,却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女儿。当丈夫吃掉女儿分享的水果时,她表示出不满,认为中国父母是绝对不舍得吃掉孩子的好东西。面对妻子的埋怨,丈夫亚历山大却认为既然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就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所以,丈夫亚历山大代表的是西方“人人平等”的观念,哪怕是在家中,也应该家庭成员之间也应平等对待,相互关爱,共同分担和分享,没有特殊和例外。

宝红这面镜子,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参照物,代表的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这个参照物映射出来的陈钰是一个“平庸落魄”的影像,这样的影像讓陈钰陷入了对自身的怀疑与否定,在内心迷茫中失去了自我。而亚历山大这面镜子,则是“快乐至上”的参照物,代表的是耳濡目染的法国文化,这个对应物映射出来的陈钰是一个“奉献牺牲”的影像,这样的影像让陈钰陷入了对固有文化的怀疑与纠结。endprint

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很多时候,陈钰不得不否认身上的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靠拢。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她必须接受文化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的,是一个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中国、成年后在异国打拼多年的华裔女性,陈钰身处中西双重文化之漩涡,深感迷茫和纠结。

陈钰代表的是相当一大部分在异国打拼的华裔女性,她们希望融入他国的主流文化,渴望被他国社会所接纳,然而,她们很难完全抛弃中国文化而被异国文化完全同化,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生物遗传,欲要完全改变自己的文化遗传,假如不是不可能,也会非常困难”。因此,她们不得不面对双重文化碰撞下的冲突与纠结。

三、自我发现与重塑

在异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找寻后,华裔对自身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人不能离开身份而存在,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求与确认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表现网。中西两个民族在文化碰撞、冲突后所带来的心理困扰,是任何一个华裔移民都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家庭生活,来自东西方世界的两人显然有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作为华裔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吃”与民族、文化都紧密相连。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席焕久指出,“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上看,饮食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更构成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最基本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小说中写到中国的游客在巴黎被安排几日都吃法式大餐,十分不满,最后陈钰去中餐馆买来两碗汤面,才让客人满意。只不过闻了一下汤面的香味,陈钰已经觉得胃里十分舒服。

面对饮食习惯的文化差异,他们采取了“包容并蓄”生活态度:这个中法家庭在任何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中西合璧的,餐具,既有刀叉,也有筷子,晚餐既吃蒸饺,也吃奶酪面包。

面对精神文化上的横沟,妻子陈钰采取了静坐冥思的情绪消解方式,丈夫亚历山大给足了对方空间,如同小说里所说:结婚多年,他从最初的不理解,有挫败感,到渐渐理解,渐渐接受妻子这份独处的需要。

在事业上,面对国内同学的“升迁发达”,陈钰黯然失落,深感不安。后来得知丈夫亲人的突然离世以及宝红的大起大落,才惊觉温暖舒适的家和平凡安定的生活在人生变故面前十分珍贵,即便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也已经拥有快乐的“资本”,于是慢慢接受了法式“快乐”的生活理念:人生无常,在幸与不幸之间,也许只是一步之遥,在平凡与不凡之间,也许只是一念之差。

在追寻人生梦想上,小说中的陈钰,从小就喜欢绘画,可是遭到其家人的反对。这个发自内心的爱好,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她心底。年少时去英国留学想要出人头地,是为完成父母长辈的夙愿;毕业之后在法国卖皮包和珠宝,是现实所迫,这些都不是陈钰真正梦想的生活。在丈夫亚历山大的鼓励和支持下,陈钰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就是绘画。于是她去艺术学校上课,去野外写生,在画壁和颜料中度過一整天,由此找回了丢失的自我。

在陈钰人生里,其朋友宝红和爱人亚历山大分别象征中法两种文化的镜子,在这两面镜子照映下,她一度内心迷茫,失去自我,找不到自身的价值,陷入了文化认同危机。在获得自我以及文化认同的道路上,陈钰经历了由冲突、纠结到和解,最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价值,重塑了新的生活方向。

四、结语

萨义德的东方学指出,“东方”的概念是为西方而存在的,是一个让西方文化觉得“劣等”的、具有异国色彩的“他者”。作为九十年代华裔移民,他们夹杂在双重文化背景中,渴望融入法国主流社会,渴望获得相应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以赢得当地人的尊重与认可。但在西方社会里,他们只是一个外来的“他者”,要想得到西方社会的认可,他们必须付出比当地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即便十分努力,他们依然感受到来自西方社会的种种不公。因而主人公陈钰深感自己是一株盆栽,不管如何努力,脚下终究只有方圆之地,却还得维持着表面上的优雅从容。

“盆栽”一词寓意深刻,作为一名移居法国的华人女性,虽聪明有才,却依然被现实的种种条条框框所限制,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中纠结难安,原想渴望做一棵直冲云霄的银杏,但现实中却似一株小小的盆栽,脚下只有方寸之地。在本书中,作者以悲悯宽容的态度,描述了书中每个人的不得已与苦衷,略去表面的奢华与富贵,为读者呈现了在东西双重文化的碰撞下华裔女性心中真实的精神世界。

面对东西双重文化的冲突,书中的主人公陈钰经过迷茫和挣扎,最终觉醒,回归心灵,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开始了更为精彩的人生。小说肯定了以陈钰为代表的华裔在面对东西两种文化碰撞与冲突时所作出的努力与坚持,赞赏了他们在面对两个世界文化时内心坚定的信念:既不完全抛弃中国文化,也不一味追逐西方文化。作为一名华裔,应当心怀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正视自身价值,勇于追求自我。或许,这才是身处双重文化夹缝中的华裔,在东西两种文化碰撞中真正的自我解放与自我超越。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文化认同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关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