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方程式的诗意化解码

2018-01-30董舒婷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刘慈欣文本解读

董舒婷

摘 要:刘慈欣作品的叙事节奏十分密集紧凑,逻辑跳跃中充满了科技理性之风,很少可以解读到感性的一面。但在《带上她的眼睛》中,科学与诗意二重奏响、感性与理性交织展现,本文就围绕这一叙事特色展开。

关键词: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文本解读

《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早期的科幻小说之一,获得了1999年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继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后,又再次编入了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虽然课文大幅压缩了原文的情节,只保留了原著的主干和精髓,但由于是刘慈欣本人来进行的二次创作,读者依旧可以感受到这篇小说带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与魅力。

小说讲述了一位潜入地心探测的年轻女领航员,在飞船失事后未来几十年里都将被困在地心深处,并永远与世界失去联系。 “我”带着她的眼睛最后一次感受了大自然,但回忆起她在旅途中的种种反常时,才忽然明白她的特殊身份,由此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感动与敬佩。

1 用智慧光芒笼罩“科学”

刘慈欣在《混沌的科幻》中提到:“科学是一座美的矿藏,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她的一线光芒。”①科技是科幻小说的中心,在本文中,科学的光芒完全被释放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中对大量专业术语和物理化学知识的描述。如地层物质、控制舱、微子通信系统、中微子波束等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其中有些名词术语在科学界已被规范使用,如地核、失重、控制舱等,而有些则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而超越时代界限的提前“发明”,如地航飞船、全息后视电视等。也正是这些术语的运用,增强了文本的科技感。

其次是作者令人惊叹的创新意识。科技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得以发展,而文中处处可见其“新”。比如课题“带上你的眼睛”一下就锁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眼睛如何能“带”?这样的陌生化设置跳出了常规心理,引导人们跟随作者进一步探索。再比如即便是当代最先进的VR技术、4D技术等也只能传送视觉、听觉。而小姑娘缺能通过一副传感眼镜接收到触觉、嗅觉甚至味觉,能闻到花的清香,能触摸清冽的河水,能感受微風吹来的凉意。除此之外,还突破了人们飞船只能飞往外太空的定向思维,刘慈欣笔下的飞船是潜入地心深处的,并且能用隔热层抵御5000摄氏度的岩浆高温,能用中微子通信系统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联系等等。正如呂应钟先生所说的那样:”所有的文体都是描述着过去或现在,唯有一开始就望向未来、望向宇宙、望向那深不可测的未知领域的科幻文体,永远不受时代的淘汰。”②这些创新不仅是冲刷更新着读者陈旧的观念,其实也是作者对未来科技的一种期待。

最后是大胆又不失合理性的想象。科幻小说即是科学与幻想的碰撞,而作者在文中的想象不仅奇特,并且十分密集,一环紧扣一环,出乎意料之处让人拍案叫绝,但这些想象又不完全天马行空,而是联系实际科学产生的一种可能性推测。比如在描述“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时作者写到:“那时正是深夜,吐鲁番盆地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如小太阳般的火球,当火球暗下来时,‘落日一号已潜入地层,只在潜入点留下了一个岩浆点小湖泊,发出耀眼的红光。”再比如描写地航飞船外的场景:“炽热的岩浆刺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再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飞船上方那巨量的地层物质在不断层厚,产生了一种地面上的人难以想象的压抑感。”这些从未在世界上成像过的画面通过作者的想象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将科学的神秘、神奇和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表现着作者对宇宙、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向往。

2 用人性光辉品位“诗意”

科幻小说中的诗意美是十分难得的,但在《带上她的眼睛》中却处处传达出文学美感和情怀,同样也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借助“眼睛”传达出女领航员对生活的诗意追求。在得知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地面后,女领航员犹豫再三,选择了让“我”通过“眼睛”带她去起航时的草原做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旅行中她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对大自然的渴望和探求,留恋于星星点点的花草,沉迷于草原上的月夜和日出,倾心于细雨中的鸟鸣,连微风吹过都能让她激动不已,用“我”的话来说,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经丰富到了不正常的程度。但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体现着她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她诗意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追求中被打开,被放大,被触摸。

其次是女领航员心灵的诗意,即她身上所凝结的悲壮的英雄色彩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她不得不在不到十立方米的船舱中度过自己的余生,而同行的地航员都已丧生于火海,船舱外只有刺目的岩浆,她要面对的是闷热压抑到令人窒息的控制舱和长达几十年的孤寂。可在她给地面的最后留言中却表示自己将会按照研究计划继续努力工作,为人类留下自己这几十年里记录的信息。这是她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也是她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顽强。小说歌颂了女领航员为了人类福祉而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

最后是“我”对小姑娘的人文关怀,以及她在“我”心中播撒下的希望”种子”。

“我”同样投身于科学事业,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使“我”变得精神匮乏而麻木。但我在难得的旅行机会中仍然愿意带上女领航员的眼睛忍受她的打扰,仍然愿意在睡意惺忪时答应她想出去看月亮的请求,仍然愿意陪伴她给一朵又一朵的小花取名字……这是“我”对一个陌生人的人文关怀。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意识深处留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找回了我被灰色生活和忙碌工作磨钝了的感觉,也开始感受到世界满满的诗意,作者在这两人的双向互动中含蓄地表达了人性中的善意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3 科学与诗意的融合变奏

文中的科学之美与文学之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比如说看到“带上她的眼睛”,人们第一反应通常会是“为什么不是‘带上她的眼镜?”,这其实是作者故意规避了眼镜的物理性质,突出强调它的人文性质,或者说是将心灵的窗户融合到了现代科技中去,是科学与诗意相结合的一种表现。

再比如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句抒情,即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她的存在以及她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我”对这位年轻领航员对思念与敬佩。但往深处看,其实背后蕴含着物理知识,即小姑娘位于距离地面6300公里的地心处,而地面上任何一点与她的垂直距离都相等,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文中所说的“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这亦是一种科学与诗意的结合。

此外,文中其实还应藏着对科技正反作用的思考。文中不管是“落日工程”还是航天工程,其目的都在于探索自然,但一代又一代的却也因此丧失了自由,他们不得不通过类似于“传感眼镜”这样的技术才能去模拟旅行,从文中的叙述来看,这类情况在科学界是十分普遍的,有时甚至像文中的女领航员一样,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活着就像一台机械运作的机器人。科技发展的背后是对他们自由的剥夺,这一点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却通过传感眼镜的设置和女领航员的命运渗透出来,再一次体现出文本的人文关怀。

《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充满神奇想象、浪漫情怀与悲壮色彩的科幻小说,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坚持与崇高,表现了女领航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留恋以及她悲壮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我”对她的同情与敬佩等等。从中可以体会到刘慈欣叙事中科学与诗意并存的特点,教学中可以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

注释

①刘慈欣,新浪博客:混沌中的科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d5e8001000328.html,2006.4.

②东青,新浪博客:“《科幻世界》二十年:多重尴尬境地下的中国科幻小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d1e7d0100hjdx.html,2010.3

参考文献

[1]吴岩,方晓庆.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2):36-39.

[2]王斌.打开心灵的精神之旅[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1):45-46.

猜你喜欢

刘慈欣文本解读
刘慈欣宇宙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