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2016-12-08张明辉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张明辉

摘 要: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以高考为导向,以具体文本为依托,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合理解读,并最终回归学生的需求,把握好解读的角度和尺度,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语篇意识,感悟文本的精髓。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维 度

一、引言

教材不仅是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对象,而且是动态生成课程意义的“媒介”(俞红珍,2005:10)。“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学生)与作(编)者和文本之间结合时代背景动态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支架的作用,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提出,高中生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资源策略,学会独立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充实生活,更自觉地规划人生。因此,教师应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充分合理的解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各具特色的文本为依托,在解读的过程中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源的习惯,并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文本的特点,积极主动地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文本解读的维与度

(一)一维:聚焦高考

首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材中的文本承载着编者根据课程标准,依据难度梯次安排在各单元的词汇、句型及语法,为其提供展示平台。虽然阅读教学有别于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高考题型中的语篇型语法填空便透露出要在语境中教授语法的理念。在阅读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适当融入单元重点词汇和语法的可能性。

其次,应充分研究高考各种题型,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考点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二维:聚焦文本

1.标题与体裁——骨架意识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题目即文眼,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可以预知文章体裁,预测行文脉络,挖掘作者情感,提高思辨能力。实例如下:

人教版必修一到选修六Reading文章标题分析实例

当然,不同标题或者即使是同一标题,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合理解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标题迅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为后续的环节做好铺垫。

其次,每一个语篇都必须属于某个体裁,而每个体裁又都有一定的宏观语义结构。语篇体裁的宏观语义结构是凌驾于其他各种原则基础之上的,是在体裁结构选择以后才选择其他实现这些结构的模式的,这种语篇构成现象被称为体裁优先原则(张德禄,2006:12)。如说明文中,作者一般首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或描述事物的性质、功用,或提出解决方法,或说明某种现象等;最后呼应首段,归结主题(此部分有时可省略)。以“First aid for burns”一文为例,学生若熟知说明文的形式图式,阅读课文后可轻松概括如下:The passage tells us about the function of the skin, introduces three types of burns and gives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give first ai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urns.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不同体裁的语篇为载体,让学生反复感知不同文体的形式图式及信息分布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其全面涵盖文章表达要点,完整概括主旨,还有利于其今后的自主学习。

2.衔接与连贯——脉络意识

语篇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黏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87)。明确语篇的衔接手段与连贯机制,在目前高考空前重视语篇的背景下,作用毋庸置疑。

再以“First aid for burns”一文为例,结合当前高考英语七选五的题型,我们可将“Causes of burns”这个小标题挖去让学生自行概括,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尝试将“Burns are called first, second or third degree burns, depending on which layers of the skin are burned.”这句挖去,并提供足够的上下文,再要求学生补全,以训练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和结构的感知能力及利用上下文的逻辑进行衔接和连贯的能力。

3.措辞与修辞——“血肉”意识

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输出。有了骨架和脉络,还需要鲜活的“血肉”来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阅读教学不同于词汇教学,应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用词的精妙,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中的“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这句event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释是a thing that happens,especially sth. important。相对地震而言,地震前如此之多、如此明显的征兆并不算大事,但此处通过这样的措辞,形成与唐山人民未引起应有重视这一情况的强烈反差,作者的惋惜之情便跃然纸上。此外,“文似看山不喜平”,修辞的生动是学生应该感悟的部分。同样也是这篇文章,标题运用拟人唤起读者的好奇心;“rose and fell”的重复,表明了征兆的出现并非偶然;“One-third of the nation felt it.”则运用了递进的手法,前文已述北京离唐山两百多公里那么远的地方都有震感,进而阐述全国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有震感,由此足见地震的强烈;“rivers of dirt”这一比喻生动地展示了破坏力的强大;“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 No wind, however, could blow them away.”则通过比喻和通感,成功地将触目所见的残垣断壁转化为心头挥之不去的惆怅;最后又峰回路转,点出“All hope was not lost.”。长期坚持,学生定能在今后的阅读中养成鉴赏的习惯,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三维:聚焦学生

解读文本是为了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语篇能力和终身阅读能力为最终旨归。框架和脉络经长期训练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形式图式,但语言图式却千变万化,需要教师根据语篇特色做出选择并遵循如下原则:

1.巧选角度

可以从情感角度予以剖析的有“Annes best friend”,“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Eliasstory”等;可以从结构角度剖析的有“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Astronomy:science of the stars”等;可以从思辨角度予以剖析的有“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First impressions”,“Eliasstory”等。需要注意的是,解读的角度并不是唯一的,解读时必须根据文本自身的优势而灵活搭配使用。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既可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可提高其语言鉴赏能力,还可进行情感教育,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对本文篇章结构的熟悉。

2.把握尺度

“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再精彩的教学设计,如果无视学情,也将是缘木求鱼。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尺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和素养,才能创建高效精彩的课堂。

三、结语

学情的差异和文本的差别要求我们灵活把握文本解读的维与度,尽可能将每个语篇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借此助其养成把握文本精髓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德禄.语篇连贯的宏观原则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12.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第2版)1-5(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第2版)6(选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