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中的情境创设

2018-01-28黄炎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情境创设

【摘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不同类型的文本通过搭建问题支架、文化支架、活动支架等,灵活创设情境,拉近读者和作者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距离。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语篇对师生互动和支架的使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挖掘潜能,达到较高的能力水平,加深特定主题语境下的词汇和语篇结构积累,并在认知上形成类似语篇的自动化处理。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阅读;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黄炎,南京市栖霞中学。

支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来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帮助学习者逐步深入理解。

一、搭建预测性问题支架,创设情境

问题支架即学生或者老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文本信息。针对牛津英语译林版M5U3Reading a perfect copy这篇文章,启发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阅读文本之后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

1.How to understand copy?

2.Why does the author believe the copy is perfect?

再比如在9A Unit8 Reading为例,文章的标题是Hollywoods all-time best -Audrey Hepburn

师:通过阅读文章标题,你能够推断出有关于Audrey Hepburn的哪些信息?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情感?(殷卫娟 2017)

生1:通过Hollywood一词,可以判断Audrey Hepburn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

生2:通过all-time best一词,可以判断出Audrey Hepburn已经去世,标题是对她一生终结性的评价。

生3:作者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高度赞扬了Audrey Hepburn的艺术成就。

二、借助背景知识搭建文化支架,延伸文本情境

构建文化支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文化桥梁,通过报刊、影视节目和发达的网络环境等搭建文化支架。(陈雪,马丹 2018)在Module 2 Unit 2 An adventure in Africa的Reading第一课时中,原文“Well live with the local people in their village, and eat and drink whatever they do, including cows blood!”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认为喝牛血的做法是很恶心的,但是不得不在非洲这样独特的文化氛围中践行“do as Romans do in Rome”的做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的渗透看似已经实现了,但是从“文化意识”的培养到“文化品格”的成型还需要教育者的进一步的引导,比如:教师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饮血文化”。文化的学习通常要经历文化了解、文化理解和文化对比三个环节。此时正在阅读这篇文本的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延伸材料明白,动物的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并且饮血的做法不是常态,通常伴随着庄重的仪式,再通过引导学生联想中国的菜肴中也经常用动物的血做素材,比如“毛血旺”。不难相信,在对“血”进行深入了解后,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do as Romans do in Rome”。

三、创新多媒体呈现方式,搭建活动支架

活动支架即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呈现出对文本的解读。牛津译林版第五模块第二单元的project,主题是 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文本主要围绕着河流污染展开,要求學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有关于中国环境保护的汇报,其间,有一个小组围绕着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摆脱利用传统的幻灯片介绍小组负责的环境问题,而是由每个成员饰演构成酸雨的一个因素,A同学扮演的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B同学扮演的是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氧化合物,C同学扮演的是被砍伐的树木森林,D同学扮演的是不堪一击的地球,E同学扮演一位科学家,负责解说酸雨形成的过程和影响。通过生动的表演诠释出各种污染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对地球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这样新颖的呈现方式使得酸雨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变得灵动,但仅仅止于事实性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比如:

Teacher: Wh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typical of acid rain is more accurate than before?

Student1: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eacher: Wh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goes counter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udent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is challenged and imbalanced.

Teacher: why do the human society believe that they are superior to the nature? Can you provide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which influence the human tendency?

学生们容易想到的答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进一步,社会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初衷是合理的,为什么与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学生们自然会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开发出现了失衡。此时,课堂的提问应继续深入到“什么时候开始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学生们应对这样的问题明显是力不从心的,老师可以全球观的角度,从跨学科的广度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来创设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性的解放、对科学的追求成为西方社会的思潮,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现代社会的逻辑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人的能力是无限的,经济和科技都可以无限地发展,由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侵略,逐渐意识到环境是无法再生的,于是人类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其次“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情境创设
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