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教研”的中职基础课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18-01-23韦兰献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韦兰献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基础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学教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开展“学中教、学中研,教中学、教中研,研中学、研中教”,学在日常,教在时常,研在经常,从而提高中职基础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职基础课教师 学教研 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05-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指出,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文化基础课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往往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学生不重视基础课学习,教师缺乏基础课教学动力,导致文化基础课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大力倡导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基础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主动投身教改,使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中职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现状,就如何提升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学教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基础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中职基础课教师队伍的现状

文化基础课在中职学校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对基础课教师的成长关注度不够,导致基础课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动力,职业倦怠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慢。部分中职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定位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文化基础课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下基础,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充足的基础知识储备。中职基础课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过分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对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课教师开展关于“教师常用授课方法”的调查显示,基础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手段也较为落后,79% 的基础课教师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只有 21% 的教师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师生互动学习”。基础课教师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原因之一是担心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难以控制课堂,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进度;原因之二是教师创设多样化课堂教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部分教师宁可选择照本宣科也不愿意改革创新课堂教学。

(三)科研能力需提升。近年来,中职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主动参加各级课题研究,学术研究氛围非常浓厚。但从调查来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参与科研的情况并不理想,相比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很少,撰写论文也少。调查发现,70 多名文化基础课教师,只有 13 人主持或参加过自治区级、市级课题研究,部分教师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才参与课题研究或撰写论文,且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缺乏研究,对科研并不重视,加上缺乏提升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学习,不懂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二、中职基础课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学教研”三位一体“六中三常”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文化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对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要积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但是,提升教学创新能力需要经历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等,做到“学中教、学中研,教中学、教中研,研中学、研中教”,逐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学在日常,创新能力的厚基。陶行知先生说:“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更加强调了学的重要性。教師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升学习力。基础课教师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主动拓宽本专业知识领域,深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最新和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要多读书,特别是教育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更新理念,提高教学研究素养,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思路才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要多向同行、专家学习,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深入钻研教材,克服教育教学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例如,基础课教师往往对课堂管理感到十分头疼,因为班上学生有时在课堂上捣乱,教师不得不停下课进行思想教育,影响了教学进度。笔者有一次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课堂管理,会者不难》这本书,认真地阅读并内化。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台上管理,台下教育”。课后再对问题学生进行谈话,既有针对性,又能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笔者在授课班级进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在时常,创新能力的引擎。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相处交流的平台,也是智慧生成的地方。但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师要明确“教什么”,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差异,确定重难点,教授学生能够学会且学了之后会有进步和发展;教师要清楚“如何教”,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掌控“教到什么程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课标的要求等,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树立研究意识,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丰富教学经验来发展教学创新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师生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求知的课堂。endprint

例如,在词汇教学中,为了有效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轻松记单词,笔者尝试在授课班级推行思维导图词汇教学,充分利用思維导图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通过联想、分类把原本毫无规律的单个词汇形成一个有层级关系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进一步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信心。

(三)研在经常,创新能力的质提。教学实践是教育创新的土壤,要创新就要立足实践,进行研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基础课教师要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承担起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由经验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但真正的研究型教师并不只是听听讲座或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而是应该将培训知识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相结合,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教、训、研相结合,真正解决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研究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对教学、教育活动进行再认识,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被动,教师缺乏教学动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笔者针对英语教学低效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真学习了“最近发展区”等相关理论,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潜在水平,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提出了“分层—走班”教学。经过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上的自信。

三、成效分析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学教研”三位一体的“六中三常”培养模式,课题组从成员中分别选出基础课英语、数学教师各 2 名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跟时及反馈,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并定期、不定期集中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总结归纳,修正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并修订课题研究的实践方案。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4 名基础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一,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4 名基础课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了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实践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4 名基础课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了“分层”教学模式,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了高效的课堂。

第三,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4 名基础课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进行反思和研讨,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发表 4 篇创新教学成果。主动参加各级课题研究,其中 2 名教师分别主持了自治区级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总之,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海哨.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与质量保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刘东菊,吴 玫,秦 虹.提升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1)

(责编 刘 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结构模型竞赛的土建类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