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误诊误治“慢性咳嗽”案谈“平脉辨证”法的临床价值

2018-01-19李航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慢性咳嗽脉象主症

李航

浙江省杭州市东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4

笔者弱冠起侍诊于杨少山主任中医师,学习其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病[1-2]。杨师临证时常教导,跟师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死记其常用药方或药对,而是学习如何辨证,方可举一反三,从而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常用法则,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平脉辨证法作为临床上最基本的辨证方法,首先应确定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症状,或者是一组症状);其次确定脉象;后将两者结合,经过辨析,再参考兼症和舌象,后方可确定证型。在平脉辨证中,脉诊是否正确是个关键,脉诊有误,辨证必然错误;同时正如刘渡舟教授晚年在多次学术会议中提及的“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因此脉诊和主症同样重要。现笔者举隅临床所见的“慢性咳嗽”误诊误治案例四则,以期再谈“平脉辨证法”在中医治疗慢性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1 肺脾气阴两虚型久咳误辨案

杨某,女,52岁。因“反复干咳3个月”于2016年12月9日就诊于笔者处。初诊时见患者形瘦,面色潮红,舌质干红、苔中有少量裂纹,脉细,自诉口干喜冷饮,且以夜间为甚,伴午后低热,大便二三日一行,时稀溏。辨证:肺阴不足,兼肺热证。治拟杨少山教授经验方加减:南沙参、北沙参、冬瓜子、干芦根、桑白皮各15g,鱼腥草、金荞麦各30g,麦冬、前胡、地骨皮、浙贝、炙款冬花、炙紫菀、炙枇杷叶、炙百部各10g,生甘草、桔梗各5g。守方治疗1个月后,患者仍诉时有干咳,且余症亦同上。笔者思之再次详审脉症,发现右关脉细而兼缓,提示:气虚证,结合干咳、口干喜冷饮、午后低热、舌质干红且有裂纹,脉细等典型“肺阴不足证兼肺热证”,提示本例乃“肺脾气阴两虚证兼肺热证”,随即笔者在上方中加入生黄芪30g,防风6g,炒白术10g,同时改南沙参、北沙参各20g。1周后患者诉咳嗽已除,且午后低热亦恢复正常,大便亦改为每日一行,且不稀溏。随访至今已半年余未见复发。

按:该例笔者初诊时诊得脉细,结合干咳、低热、口干喜冷饮,舌质干红、苔中有裂纹,然忽略患者“虽便秘,然时便溏”,且诊脉时不细致,故仅辨证为单纯“肺阴不足证”。守方1月无效后,方发现其右关脉细缓,且具有“虽便秘,然时便溏”这一主症,随即根据此脉、症,结合前述典型“肺阴不足证”之脉、症,改辨证为肺脾气阴两虚证,于前方中加用“玉屏风散”后即获痊愈。笔者认为,该例若仅凭舌、症,未细审脉象,则难以纠错,故再次体现了“平脉辨证法”在临床诊治慢性病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2 气血两虚、风邪外袭夹湿热型“风咳”证误辨案

肖某,女,36岁。因“反复间断性咽痒即咳2年余”于2010年3月就诊于笔者。患者诉2年前“感冒”后即出现每日间断性咽痒即咳,咳声响亮,较频繁,尤以闻及冷空气或油、烟味后前症更甚,且时以“后半夜或清晨”尤为明显,曾求诊于多位名老中医,笔者阅其处方包括麻黄汤、桑菊饮、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射干汤、小陷胸汤、千金苇茎汤、沙参麦冬汤、温胆汤。现症状同前,诊得其右脉缓而无力,左关脉沉细,舌质红、苔薄腻。根据脉象提示患者存在气血不足证,然该例“主症”或“主要兼症”为何?笔者一度陷入迷茫,直至阅及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十种咳嗽,风咳为首,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从此句可见,巢氏提及的“风咳”的重要特点为咳声频频,以致语言不流利,与本案症状稍相近。后检索文献发现,当代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认为其主要表现(咳嗽,伴咽痒即咳,或呛咳阵作、气急,每遇冷空气、灰尘、油烟异物等外邪引动而复发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嗽剧烈,多呈反复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符合中医风证“善行而数变”“风盛则痒”“风盛则挛急”等特性,因此将其归于“风咳”范畴。结合本例脉象、舌象,笔者辨证本例为:气血两虚为本,风邪犯肺夹湿热为标。先拟治标为主,佐以治本。处方:生黄芪、忍冬藤、蒲公英各30g,白鲜皮、地肤子各15g,地龙、炒白术、浙贝母、僵蚕、徐长卿(后下)各10g,蝉衣、防风各6g,生甘草5g。5剂。二诊时患者诉咳嗽已大减,闻及异味或冷空气后程度亦明显减少,后前方加减服用1个月,诸症消失,嘱其改服“玉屏风散”以固本。

按:笔者发现,近年来临床上“风咳”证患者呈明显增多趋势,且西医(相当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咳嗽和反流性食管炎)误诊、误治率较高,同时已逐渐成为赴中医内科就诊的咳嗽患者中的主要证型之一。然笔者认为若能紧抓该病主症,结合脉象,即可诊断为“风咳”证。查阅文献后发现,本病主要症状为:顽固性、阵发性咽痒即咳为主,多遇异味或冷空气加重,多无痰或少痰,且时有突然干咳、阵咳、顿咳,甚至呛咳,同时从“肺”论治多无效。本例患者具有典型“风咳证”症状,结合脉象,故辨证为气血两虚为本,风邪犯肺为标,初诊时本着“急则治其标”的法则,以祛风为主;待症状明显减轻后,根据标本轻重之变化灵活调整治法。本案再次证实,临床上脉诊结合主症方是“平脉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3 气虚下陷型兼痰热、肝郁型久咳误辨案

患者,男,73岁。因“反复久咳近1年”于2006年11月就诊于笔者。患者诉近1年来反复间断性咳嗽,少痰,色白为主,时黄,咯痰不畅,舌质红、苔薄,当时笔者先后辨证为单纯“肺热证”“肺阴不足证”和“肝火犯肺证”,予相应治法。然后因2个月仍无明显疗效,患者随即赴某名医处就诊,服用1周后咳嗽稍减,续服半月后咳嗽基本消失。随即笔者询问患者以欲查看其医者处方,以下为该医家病案实录。初诊:诊得左关脉弦,右关脉虚大,舌质红、苔薄腻微黄,久咳,痰色时少黄。气虚下陷为本,肝郁兼痰热为标。治拟标本兼治法,拟“补中益气汤”“逍遥丸”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处方:生黄芪、太子参各20g,炒白术、生白芍各10g,陈皮、甘草、当归、柴胡各5g,升麻6g,芦根、冬瓜子、生米仁各15g。7剂。二诊:患者诉前症较前稍有好转,右关脉仍虚大而无力,左关脉小弦,舌苔薄腻微黄,予守方续服2周。三诊:患者诉咳嗽、咯痰已基本消失,舌质转淡红,苔薄腻,右关脉沉细而无力,左关脉已不弦,“脉症何参”不难发现此时标证已转弱,而以气虚兼湿滞证为主,故拟“参苓白术散”法培土生金以固本。后患者曾两次复发,详审“脉症”后,认为辨证仍应同上,故治法亦相同,疗效则自然甚佳。

按:本案初诊时,笔者仅根据咳嗽,伴时有黄痰,舌质红为主,未予详细诊脉,故多次误诊。他医就诊时,以诊脉为先,左关脉弦,提示肝郁证;右关脉虚大,提示气虚下陷;后抓主症“久咳时有黄痰”,结合舌质红,苔薄腻微黄,则提示痰热证。综上所述,该医家对本案辨证为:气虚下陷为本,肝郁兼痰热为标,治疗上主张标本同治,且根据具体选药不难发现,其治本时处处顾及标证,而治标时则时刻顾及本证,如运用“补中益气汤”时未用党参,而改用太子参,以防加重痰热;运用“千金苇茎汤”时未用桃仁,且余药剂量较小,尤其是“生米仁”以防加重“气陷”证。后笔者阅读名中医连建伟教授运用该方治疗经验时,发现连老多于诊得右脉虚大而无力时加减运用其治疗各种病症,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4 肾阳虚兼下焦湿滞型久咳伴下身瘙痒误辨案

患者杨某,29岁。于2015年4月3日就诊于笔者,主诉其反复咳嗽2年,呈间断性,无痰,伴时下身瘙痒,且以咳嗽较频繁时更甚。患者曾多处求诊,阅及其处方,多为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六味地黄丸。笔者初诊时诊得右尺脉虚浮,余脉无殊,舌质淡红、苔薄根腻,询问患者后得知其平素时有腰膝酸冷,根据“平脉辨证”法,辨证为:肾阳虚型“肾咳”伴下焦湿滞。处方:熟地黄20g,怀山药30g,山茱萸、丹皮、泽泻、车前子(包)、炮附子(先煎40分钟以上)各10g,茯苓、怀牛膝各15g,肉桂(后下)5g,煎服;另嘱蛇床子20g煎药后外洗局部。内服、外用上方7剂后,二诊时诉患者咳嗽较前已明显减轻,且下身瘙痒感已除,嘱其根据上法续用2周。三诊时诉咳嗽伴下身瘙痒感均已消失近十天,诊得其右尺脉已不虚浮,而显沉微细之象,嘱其服用中成药肾气丸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见其复发。

按:根据“以方测证”法,前医对本案辨证当属“三焦湿热”证和“肝肾阴虚”证,推测可能与患者反复干咳伴下身瘙痒的症状有关。然而根据以上辨证用方治疗2年仍疗效不显,则提示可能与辨证不当有关。笔者详审脉症后发现,患者右尺脉虚浮,且未发现余脉明显异常,提示为单纯肾阳不足证;苔薄根腻,结合时下身瘙痒感,则提示为下焦湿滞;经寻问后,患者诉常有“腰膝酸冷”症状。根据“平脉辨证”法,该例有腰膝酸冷、下身瘙痒等主症,结合典型肾阳虚型脉象和舌苔症状,故将本例咳嗽案辨证为肾阳不足兼下焦湿滞型“肾咳”。笔者认为,本例若未采用细审脉象结合抓主症的“平脉辨证”法,仅凭干咳和下身瘙痒症状,则难以纠错,更不能治愈。

[1]李航,杨少山.浅谈阴虚血瘀的机理及其治法[J].中医杂志,2011,52(23):2062-2064.

[2]李航.杨少山.治疗老年失眠症临床经验浅谈[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12-713.

猜你喜欢

慢性咳嗽脉象主症
郭淑云“抓主症”诊疗特色简析*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卡特罗对慢性咳嗽患儿症状体征及血清IgE水平的改善作用
自拟方剂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分析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