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性发展的一体化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2018-01-18张士民李滔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校本课程

张士民+李滔

摘要:如何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热点课题。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将各学段相互独立的校本课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为学生的个性发现、发展提供平台,使学生不仅达到国家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而且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一体化建构;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18-05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素质结构,课程水平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以下简称附中分校)实施15年一贯制办学,学生在附中分校受教育的跨度大、时间长,使得学校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计划对学生的品格和个性进行科学的、持续的影响,从而保证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为此,附中分校自2011年起,着手一体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意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群组,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学校特色化发展。

一、课程源起:我们为何要开展一体化校本课程研究

毫无疑问,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重点仍是知识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激发和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还远远不够,对基于个性发展的一体化校本课程的研究还非常滞后,对一体化校本课程缺乏整体的建构与实施,鲜有成功的范例或现成的模本。为此,我们有理由、有责任,也有必要做力所能及的尝试。

(一)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

1944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提出:“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回避。

从“李约瑟之惑”到 “钱学森之问”,我国拔尖创新杰出人才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我国的个性化教育严重滞后。我们应该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所在,指出他们发展的最佳路径,并建立起丰富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持续不断的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就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二)继承百年附中课程文化传统

一百多年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以“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著称。校友中有54位两院院士、30位共和国将军。学校以“慎聘良师、锐意改革”的优良传统,一直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南师附中的辉煌,与其深厚的课程文化密不可分。

早在1922年,南师附中第6任校长、我国近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廖世承先生采用“三三制”并编订新学制课程大纲,实验道尔顿制,推动了全国中学的学制和课程改革。50年代学校进行了文、理、农分科教学实验和“四二制”试点班教学改革,60年代进行了旨在推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改革,80年代进行了高中课程结构改革,90年代试行高中阶段必修课分层教学实验。新一轮课改以来,南师附中的“素质养成、个性发展、特色创造”三类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附中分校传承南师附中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就是传承南师附中的课程文化传统,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个性,通过丰富的课程来适应个性、发展个性。

(三)拓展已建构的校本课程体系

附中分校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研究中,已经构建了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校本选修包括选修Ⅱ、选修Ⅲ和社团)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尊重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前提,发现个性是形成个性的必经之路,适应个性要有教育创新”的重要观点,形成了专著《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课程建设纲要》,围绕课题核心词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就是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基础上的研究,是对原课题的加深和拓展。

(四)打造特长生跟踪培养的平台

附中分校实施15年一贯制的办学体制,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从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持续不断的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以促进其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避免幼儿园、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教育“几张皮”现象,保证基础教育全阶段培养目标的同一性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延续性,实现“小学打基础、中学稳发展、高中出成果”的培养目标。在附中分校,学生改变的是年级,不变的是个性特长的延续性发展,这也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概念阐释:我们对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解

一体化校本课程是指构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学段之间过渡自然、知识连贯、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相互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体化校本课程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化、课程内容的系列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管理的集约化。

(一)一体化课程的理论支撑

在课程理论中,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有“直线式”与“螺旋式”之分。赞科夫提倡的“直线式课程”,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直线,一次性开设完成,前后内容基本上互不重复;布鲁纳提倡的“螺旋式课程”,是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课程内容不断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

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辑课程,主张课程分科设置,重视发现式教学。“螺旋式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了解儿童正在形成的认知阶段,学科的基本结构应适应儿童成长的规律,教材的编写应分成不同的阶段,课程的知识应注意阶段性,能够适应学校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螺旋式课程打破了中小学甚至大学统一课程的界限,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连贯性,这种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既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endprint

(二)一体化课程的校本界定

国家必修课程的呈现方式基本都是属于一体化课程。从理论上讲,附中分校已经开设的100多门校本必修和校本選修都可以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编制,但这个目标显然无法实现,因为课程开发受师资、场地、时间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在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专家咨询会上,专家们认为,附中分校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好能按照共有的元素,寻找几个点深入下去,来凸显个性化教育的力度。随后,我校确定了围绕“四元素、六要点”来建构一体化课程。四元素即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六要点即经典阅读、英语多元目标阅读、科学拓展实验、数学思维方法、体育与艺术、信息与科技。一体化课程建设四元素、六要点的提出,大大简化了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头绪。

(三)一体化课程的校本阐释

一体化校本课程是指将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建构和实施校本课程,系统地设计某一学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动作表征、印象表征到符号表征的难度渐次升高的螺旋式课程体系,使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既自成系统,又前后衔接、过渡自然、知识连贯,力求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不间断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其特点为:

课程体系的结构化。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整体规划、设计小学至高中十二年相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使课程的整体力量大于部分之和。

课程内容的系列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呈现螺旋式、波浪式结构,以克服重复、交叉、脱节的现象。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开设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通过选择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使其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课程管理的集约化。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节约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克服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资源不足或浪费等问题。

三、课程内容:我们已开发的一体化校本课程

附中分校一体化校本课程分为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校本必修有经典阅读、英语多元目标阅读、科学拓展实验、衔接课程;校本选修有五类,即数学思维方法类、艺术类、体育类、信息类、科技类,共25门。

(一)一体化校本必修课程

附中分校的特色是什么,这个特色如何表现出来,这取决于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最终又体现在课程上。附中分校开发一体化校本必修课程,除了依据课程开发的政策空间外,还指向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描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1.“经典阅读”课程

附中分校的学生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上,我们开发了“经典阅读”课程。通过阅读,意在让学生变得聪明一点、善良一点、精神世界丰富一点,直至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爱读书。这应是学校的一种特色。人致力于三种秩序的建立:社会秩序,自然秩序,心灵秩序。其中,心灵秩序是这三种秩序的灵魂。开设“经典阅读”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起学生和谐的心灵秩序。

为真正落实“经典阅读”课程,附中分校编印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共12册《一体化语文阅读教材》,制定了《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名著阅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阅读要求、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课程评价和实施办法做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其中,小学侧重于趣味性阅读,初中侧重于理解性阅读,高中侧重于思辨性阅读。

2.“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

附中分校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增长学生见识和能力,也是为了文化融通和思想交流。英语学习有助于理解多元文化,使人心胸更开阔、更包容,更能面对较为敏感的话题,在多文化的场合下也会更相处自如。英语学习对人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对于母语语法的理解都有益处。附中分校设计“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就是试图改变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唯一目标的外语教育观念。

附中分校的英语一体化多元目标阅读,在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听、说、玩于一体,做到英语发音准确、书写规范;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做到英语表达流畅,能正确地描述人和事;高中阶段重点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陈述观点。附中分校依托《21世纪英文报》《津津有味读经典》等读物,开展由低到高的阶梯式阅读,把三个学段串联起来,最终达到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国际意识、健康品质等综合目标。

3.“科学拓展实验”课程

附中分校的学生除了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为此,学校开设了“科学拓展实验”课程。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探究、观察、思考,动手去做,用眼去看,用心去学,强化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改变学生以看书、记忆、做习题为主的学习模式。

“科学拓展实验”课程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模块,一共设计了近200项有趣味、有生长性和发展性的实验。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大多简单易置或易找代用品,所选实验内容贴近各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又不与教材重复,是国家必修课程的印证或进一步延伸,符合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的要求。学生可在三个学科方向专选一个实验模块,也可选两个实验模块或在三个实验模块中各选一部分。

4.“衔接教程”课程

实践告诉我们:由于知识内容、学习方法、难度要求、思维习惯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在新学段学习上的“裂缝”。这种“裂缝”往往造成学生在新的学段开始之时无所适从。所以,附中分校通过开设“衔接课程”来弥合这样的“裂缝”。我们从国家必修课程的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知识点的梳理,找准小初和初高教材在知识、思维、目标、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点,排查知识衔接的“盲区”,编写出版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的《小升初衔接教程》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学科的《初升高衔接教程》。endprint

(二)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是学校关注学生差异、主动设计多种课程以适应不同潜质学生广泛的学习差异的需要。开发与设置校本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通过课程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倾向,从而规划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社会以及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附中分校现开设了五门学科共25项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

数学学科:数学思想方法。

艺术学科:合唱、舞蹈、管弦、钢琴、手风琴、竹笛、高音竖笛、流行歌曲表演唱,版画、书法、陶艺、水彩画、创意绘画。

体育学科:健美操、乒乓球、垒球、足球。

信息学科:杂志设计与制作、计算机排版艺术。

科技学科:乐高机器人、仿生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校园蝴蝶舞翩翩”。

四、课程实施:我们让一体化校本课程落在实处

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说:“ 课程不再称作是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领着学生‘在跑道上跑的过程。”“在跑道上跑”就是课程实施。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也说:“课表没有变化,就意味着课改没有什么变化!因此,课程改革要从改变课表开始。”

(一)一体化校本必修课程的实施

1.“经典阅读”课程

“经典阅读”课程,附中分校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读与指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小学每周四课时,初一、高一每周两课时,初二、初三、高二、高三每周一课时,节假日自由阅读。班级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学校开发网上阅读检测系统,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报告”展评、举办读书节和名著知识竞赛、编印学生优秀读书文集等活动,促进学生读写融通、读思同步。学校还规定,期中、期末考试 “经典阅读”的分值不得低于20%。

2.“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

“英语多元目标阅读”课程,小学每周两课时,中学每周一课时,寒暑假学生自由阅读。“英語多元目标阅读”课程的评价形式分为口头形式(三分钟演讲、讨论、复述等)和书面形式(写出对阅读材料的概要、感想或评论等)。所有这些评价,都渗透在平时的教学、练习和竞赛中。

3.“科学拓展实验”课程

“科学拓展实验”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一周一课时。评价形式有实验报告、实验记录、过程评价记录等,检测的方式有专项实验、学情调查等。

4.“衔接教程”课程

幼小衔接课程,小学一年级在开学后利用第一周的时间实施;小初衔接教程,在小学六年级毕业前三周或暑假双语夏令营中实施;初高衔接教程,在暑假期间以暑假作业的形式自主实施,开学后利用一周时间加以答疑和辅导。

(二)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一体化校本选修课程,每周两课时。具体实施方法:

1.学生选科

学校向学生公布一体化课程科目、课程简介、开课教师、开设地点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

2.班级组成

先按行政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课程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45人,低于5人不开班。

3.组织教学

视学生选课人数及场地、设备情况,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

(三)一体化校本课程的管理

1.组织管理

按“校长+部门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模式,课程管理责任到人。校长在宏观上指导和协调一体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研部具体负责一体化课程的设计,教务部、教研组具体负责开课老师的管理与培训,学部、年级组具体负责学生选课和走班学生的管理,督导评估中心具体负责对课程开设的综合评估。

2.教师管理

任课教师根据课时计划,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任课教师课前要提前到上课地点,非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3.班级管理

每个教学班任课教师均为该班班主任,填写《南师附中江宁分校走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记录表》。教学班的各项管理情况纳入教师个人考核、学生考核和班级考核管理之中。班长,协助任课教师管理教学班,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科代表,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收发作业,及时向任课老师反馈授课效果及学生对教师授课、辅导的要求等。卫生班长,负责教学班卫生值日安排、检查等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班的卫生整洁。

(四)一体化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学校要求所有开课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教案、有作业、有反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督导评估中心、教务部、教研部、学部通过听课、查阅教师记录、学生评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记入校本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附中分校在一个精心架构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中,设计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必将为学生的个性发现、发展提供平台,不仅使学生达到国家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而且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丁伟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校本课程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