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数学符号”教学“四策略”

2018-01-09陈小炎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符号语言内化符号

陈小炎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符号”教学,并要借助有效的策略对其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借助数学模型,引入符号概念;引导数学探究,培养符号意识;进行有效指导,促进符号内化;引导数学应用,强化符号记忆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数学符号;优化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专用语言,也就是全世界范围都能够实现通用的数学符号.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数学符号的学习和使用,对于初中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初中生对数学符号的掌握程度不够,在其思维深处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符号意识,在具体书写的过程中,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没有养成自主运用数学符号的良好习惯. 那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符號的本质,如何进行“数学符号”的优化教学呢?

借助数学模型,引入符号概念

因为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欠缺,面对事物的感知仅限于直观的印象,所以抽象数学符号的教学是一个重难点. 教师想要让学生很快地接受一个全新的抽象符号,就需要通过图形或者直观的形象描述来使学生的理解得到加深,进而将抽象符号转化为简单语言. 借助图形或者直观描述来获取抽象知识,这和初中生的感性思维非常符合,教师利用直观描述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理解符号. 教师在教学难以理解的数学符号时,要对课堂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具体的模型引入符号概念.

在这种方式下,通过数学模型使学生的印象得到加深,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正余弦的概念.

引导数学探究,培养符号意识

针对数学符号的教学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渗透于教学日常中. 可以先使用语言表达,当学生有效解决认知障碍之后再引入符号,并且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符号意识.

例如“∵”“∴”符号的学习,对于七年级的初中生而言,学习了几何说理必然会涉及“因为”“所以”之类的语言运用,但教师切不可过早地引入“∵”“∴”符号语言. 因为此时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所缺陷,比较容易混淆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再加上学生们刚刚接触几何说理,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所在,过早地引入符号语言,会使难点过于集中,滞缓学生的有效学习. 所以,在刚步入几何说理阶段的学习时,切不可过于着急地使用数学符号,可以等到学生对基本的演绎推理方法拥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引入相关数学符号,必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再如,“字母表示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长期的数字运算习惯,逐步由字母、符号所替代,这也是认知上的飞跃. 代数是深化数学学习的关键基础,同时也是符号化数学思想的开端,更是精炼数学语言、展开对数学内涵深度探究的重要手段以及关键工具. 然而,现实中由于对数学符号的不适应,学生经常错误百出. 比如,a除b的商的56倍,很多学生都会理解成(a÷b)×56,或者理解为56(a÷b)等等;还有“和的平方”以及“平方和”都容易发生混淆. 这些错误现象非常正常,作为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宽容学生的错误,并通过自主纠错使学生真正理解代数和算术的区别以及关联,同时了解字母表示数的真正内涵和作用. 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显著增强符号意识,完善知识的有效积累以及能力的显著提升.

在对新的数学符号语言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语言互译训练,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符号化以及数学符号的语言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语言文字、数量关系以及空间表现形式和数学符号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认知.

进行有效指导,促进符号内化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之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其主要功能就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学习活动的指明灯. 所以教师的引导功能会更加突出,其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以此促进他们对数学符号的内化.

1. 基于认知规律,促进符号内化

针对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既需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同时也要结合逻辑思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逐层深入的方式展开引导,真正促进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准确把握符号的变化,由此才能够实现对符号语言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教学“幂的运算法则”时,教师可以不必着急为学生布置习题,首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先借助简单的数字乘方运算,使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其内在规律,之后再带领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完成数字验证. 这一方式和教材中所展现的运用方法基本雷同,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公式,然后展开讲解,这是对逐层推进这一教学方式的极大忽视.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初次听到“幂”这一数学词汇,既陌生,同时又被要求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必然会引发比较显著的困惑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

2. 基于符号特点,促进符号内化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任何一方的缺失都绝对不可以,因为对于数学符号而言,实际上就是内容的形式化.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会比较深刻地记住具体的公式,但是一遇到解答时,往往就会忽视其中某个条件. 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a≠0),虽然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然而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却比较容易忽视限定条件a≠0. 这就意味着学生只是简单记住了公式的外在表象,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把握字母所代表的实际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二者关联性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也导致了数学符号语言的记忆流于形式,必然会使学生丧失探究数学符号的兴趣,甚至还会在他们心底留下固定的思维,那就是:数学符号既枯燥又毫无价值. 数学是具有典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符号语言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数学世界的深处.

引导数学应用,强化符号记忆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特点以及使用技巧进行总结,要将其有效渗透于教学日常中,使其能够成功地转换为浅显易懂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几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部分英文字母或者希腊字母,特别是在教学角、面、线以及线段的过程中. 由此教师应特别强调这一符号为英文字母还是希腊字母,如角的表示可以使用一个单独的希腊字母,或者也可以使用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准确掌握字母的发音,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掌握具体的使用技巧.

在初中阶段,另一个难点就是代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会穿插很多英文字母,比如合并同类项以及因式分解等,都是基于英文符号而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记住并理解含有英文字母的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立方差公式等等.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常会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比如正弦、余弦以及正切、余切等等. 在学习此类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准确区分相似的符号,避免发生混淆. 很多符号在书写上具有特殊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何时使用符号的大写,何时使用小写,何时使用斜体等,以确保符号使用的规范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准确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并掌握相应的运用技巧,其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学好数学,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师应全面创新、不断探索,选择灵活而巧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正确规范地读、写以及运用数学符号,并且在数学符号的引领下,逐步迈入充满神奇的数学世界.

猜你喜欢

符号语言内化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策略
“+”“-”符号的由来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数学教育中的符号语言及其教学
符号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号语言的学习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