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考试改革刍议

2017-12-20叶姗姗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实践改革

叶姗姗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高校向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结合“2011年中小学音乐新课标”要求,此门课程已不再是传统的纯粹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而应该更多的注入一些音乐实践成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进行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考核改革,利用实际演唱、表演等形式作为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加入过程性考试,重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行业特点、贴近行业要求的一种引领作用。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 改革 过程性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85-02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当代高校教育重实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该门课程已不可再是传统的纯粹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而应该更多的注入一些音乐实践成分,努力创新考试方式,将原本“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转为以能力考查为主的过程性考核方式,通过“看、听、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与魅力。

这次的课程考试改革主要是针对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师范班的学生是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2011年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因此,对《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进行以实践性考核为主的改革,也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对接。

一、总体改革情况

(一)“教”与“学”的改革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不再进行传统填鸭式教育,而是每节课都预留出15至20分钟,教唱民歌或民乐片段,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习民歌、民乐作品等知识都在师生良好互动下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教学中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表演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作品演唱”和“欣赏听辨”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实践表演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进行了启发、讨论式的教学,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提高。

而学生则变成课堂的主人,不再是一味地听老师授课,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通过“唱”“听”“演”这几种手段,更好地理解、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特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提高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为其他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實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正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班的学生是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 2011年“中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规定:“3-6年级,要求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风格,每学期应能背唱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要求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每学期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民歌的学唱和各地区民族音乐风格的听辨,以体裁、地域划分为依据,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及学唱,并在课后将音频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继续自主学习,这都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对接。

(三)如何引导课程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

在学期第一次上课,教师就先跟学生详细讲解本学期课程考核的内容以及总评分的比例组成,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不再是以最后期末的一次考试论成败,避免学生只在期末突击复习,而在学期期间不认真学习等现象。同时,教师特别强调此次课程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上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每节课的还课,以及一学期两次的过程性考核,给学生录像,评价学生表现,对试卷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过程考核重视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去,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地激励作用。

二、具体改革内容

(一)课程考核内容改革

“2011年中小学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实践性非常重要,命题以考核学生发展能力为导向,注重对课程实践应用的考核。因此,本课程的命题内容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听”和“唱”上,在过程性考核中,教师选择中国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体裁、多样风格特点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曲目在课堂上进行教唱,并发放相关音响资料,引导学生课后跟随资料进行模唱,并鼓励学生在遵循该作品原有的风格之上,创新性的加入自己的个人色彩。在期末考试的“表演”环节,加强了考核内容的开放性,以自主命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创新,从表演作品的确定,到表演形式的编排,学生以演员的身份进行舞台表演,独立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仅体验了艺术综合实践的全过程,同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现行传统的静态命题式考核以及仅在期末检查学习情况的考核,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本学期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一直贯穿着“理论结合实践”这一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进行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考核改革,利用实际演唱、表演等形式作为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打破了以往只用“试卷”或“论文”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理论考核形式,而改为以“口试”“笔试”“表演”三项之和计算总评考试成绩。加入过程性考试,重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随堂考核(占总成绩的20%)。

作业还课(每节课教唱一首民歌或器乐曲主题片段,下一周上课教师随机抽人演唱,根据表现打分)。

第二,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

抽唱:学生在所学民歌、歌舞和器乐曲主题片段中抽签,任意抽一条演唱,教师根据临场表演进行打分。

听辨:以试卷形式,教师当场播放音频,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将听到的答案写在试卷上,满分100分。

第三,表演(占总成绩的30%)。

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及特长,自选一首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表演形式自拟,可采用“独唱”“独奏”“对唱”“小组唱”“器乐合奏”等节目形式进行展演,表演要流畅完整并有艺术感染力,考核过程全程录像,让学生亲身投入到民族音乐的表演中,锻炼他们的舞台表现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取得成效

此次课程考核,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打破了传统考试以试卷或论文为主的理论考核方式,加入了以“唱”和“听”两种实践考核形式。这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

首先,演唱的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切实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会做到只会纸上谈兵。演唱環节分为过程性考试时的抽签考核以及期末考试时的自选作品表演部分,通过演唱不同体裁、地域的民歌让学生用心体会其中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尤其对“唱”的重难点“风格把握”方面要求有所提升,希望学生能够更加切身的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自选环节由学生选择的曲目难易程度以及最后的完成水平来评定分值,鼓励学生表演的多样性,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亲身投入到民族音乐的表演中,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而“听”的方面,主要针对课本每章不同类型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根据提供的音响资料,以“选择”“填空”等形式答题。该形式的考核,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辨别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民族音乐作品。

四、进一步改革思考

从此次改革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学生对于理论课程,已经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的这种被动性模式,而对于拓展式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创新不容乐观,这与音乐专业学生长期形成的“重技能轻理论”的学习氛围和薄弱的文化基础密切相关,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演唱民族音乐曲目,音准、节奏、风格等各方面都要加强训练,提高整体音乐素养,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更好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反观自身的教学,对课程进行更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实践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