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动商培养探究

2017-12-19周勇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商武术教学培养

周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等,基于动商、智商和情商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理念,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动商的培养和提升进行探讨,发现动商对学生在体格和社会价值两个层次上的要求与中华武术对习练者在搏击和人文层面的双重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度,探索在武术文化、太极拳运动、散手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动商。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动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168-02

动商(MQ)是近几年才提出并兴起的一种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最早由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于2012年提出。根据动商在实践中的运用,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动商是指个体所具备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天赋,广义的动商是指个体通过身体活动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强调要通过身体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在社会活动中充分体现人的价值。目前,业界基本形成共识:动商(MQ)与智商(IQ)、情商(EQ)共同构成了人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素质,动商像智商一样与生俱来,像情商一样可以后天培养。自从动商的理念提出以来,为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体育界、社会学界等各方人士所接受并加以拓内涵。加强和重视动商发展,推进智商和情商的协同提升,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内涵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大学体育是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最具本土文化内涵的武术课构成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武术课作为一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并颇具传统文化色彩的课程,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当前,各高校根据本校特色一般开设的武术课程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集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套路类武术项目,该类武术套路主要以展示人体美、动作美和技击性为主要特征,包括各类刀枪剑棍等套路运动,其中以太极拳和长拳为主要代表。二是以实战为主的搏击类武术项目,其主要展示训练者的实战技击能力,回归到武术的原始本质,该类项目以散手和太极推手为主要代表。三是以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的功法类武术项目,例如五禽戏和健身气功等。除此之外,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融匯到所有武术项目教学中,其主要包括先秦哲学(诸子百家)、中医和伦理养生等传统文化与武术的交汇融合,其中,武术文化是高校武术教学的精髓。

(二)高校武术教学的内涵。据考证,武术正式纳入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范畴可以追溯到1915年,自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堂中来,对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广大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师资及体育设施齐备,学生素质高雅且朝气蓬勃,对知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先天的求知欲,这些天然元素无疑是武术文化及技战术发扬和传播的肥沃土壤。诚然,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今人文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里,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内涵吸引着大学生对其孜孜不倦的探究;以其技击欣赏和强身健体的外延锤炼着当代大学生的体魄,特别是“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阴阳五行”之拳理、“诸子百家”之哲学,无不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形体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锻炼,这也是中华武术对学生进行内外兼修素质教育的最好佐证。

二、武术教学对学生动商的培养

(一)通过武术文化培养学生的动商。武术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在于,武术除了在外延表现形式上是一项大家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其在内涵上更多的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底蕴。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广阔悠久的华夏土地上,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沉淀,逐步吸收和融入了先秦诸子哲学、中华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和文学等多种传统文化因子,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体系。古典哲学中的道家、儒家、兵家和阳阳家思想对武术文化影响尤其深远,道家的“天人合一”“以柔克刚”和“道法自然”等思想,无不渗透和导向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实际上是武术文化的思维本质,武术文化的“止戈为武”与儒家的“仁义忠信”在思维模式上有着高度的契合度;阴阳家将阴阳、五行和八卦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相生相克”和“阴阳结合”的哲理思想,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和八卦掌即是五行八卦哲理之集大成者;另外,中医的推拿和针灸,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功效形式上,都展示着武术文化的厚重。

高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文化的解读以及对武术动作技击性的诠释,武术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对武术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通过对武术和诸子百家渊源的解析,学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以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和相互促进;通过对武术中“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以及“天人合一”的武学理念讲解,学生能感知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人文素养和情操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锤炼;通过讲述武术与中医、文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特别是对武术功法中的练习和功效、中医的针灸和拔罐以及文学中的武侠情怀的介绍,学生能在历史回顾和实际数据中感知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在高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宣扬和传播,学生的心性将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到荡涤和升华,其对武术抑或是体育运动的思维意识有了全方位的认知,这种意识的觉醒,将为学生动商水平提高的内驱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显然,学生的动商水平将会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因此,武术文化既给予了学生动商“心灵之花”,进而也培育和丰富了“心灵之花”的雅致。

(二)在太极拳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动商。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拳种,据考证溯源,太极拳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时期,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第九世孙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立了一门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并谓之太极拳。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以及自身特色,其内涵哲理丰富,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实战中特别强调“听劲”和“化劲”;其拳风行云流水,急缓相间,优雅大方,久而习之,习练者不仅能掌握精湛的防身技战术,而且更能塑造出健康儒雅的精气神韵。endprint

太极拳是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太极拳亦是喜闻乐见,太极拳教学中学生舒展大方的飒飒风姿在大学校园中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对太极拳拳理的诠释,学生知悉了太极拳“阴阳开合”“四两拨千斤”“欲进先退”和“化劲听劲”的易学哲理,从而在哲理上武装了学生动商的思维,熏陶了学生的心智和为人处世的睿智。通过对太极拳动作技击性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理解到中华武术的博大和精深。同时,太极拳具有行云流水、急缓相间和刚柔相济的拳风,学生在长期的太极拳练习中可以逐步提高对表现难美类体育项目的欣赏能力,进而对自身身体姿态的矫正和对儒雅身姿的表现拿捏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太极拳技能的习得,无论是在内涵理念上,还是在外延形体上,都在一定程度丰润了学生动商之儒雅睿智。

(三)在散手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动商。高校武术教学一般开设有散手和套路课程,散手和武术套路也是构成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散手和武术套路在目标取向和分工上有了明显差异和分离。武术套路运动主要是以技击性展示演练者的动作美、人体美和精气神韵,散手运动则以实战技巧展示武技实力的较量,讲究和遵循“真正搏打”,回到武术最初的本质和功效。散手运动在技术层面上充分吸收和继承了传统武术中比较成功且实用的招式和技法,主要运用踢、打、摔等技法进行进攻和防守,其中散手中的摔法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搏击术的重要标志。散手运动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要求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和耐力素质,练习者通过持久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将拳法、腿法、摔法和各类技战术不断操练和应用,技艺日益臻善,能在实战中做到收放自如。“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空无一求全”充分展示了散手运动对先秦哲学道家思想的运用。

散手运动当前在各大高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大学体育课堂上和课余俱乐部中,散手都是大学生学习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课程项目。散手讲究攻防实战,要求习练者必须克服心理上的畏惧,敢于出招和出手,对学生自信心和拼搏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散手运动作为一项肢体接触对抗项目,要求习练者在日常进行足量的力量、耐力和抗击打能力训练,这些训练明显会对学生的体型和体质有质的提升。武术散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散手一段时间后,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学生在护具的保护下进行限制性的实战训练,将平时掌握的各种腿法、拳法和摔法应用和展示出来,给予了学生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对其刚毅坚韧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总之,散手运动中的训练和实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动商之强健坚韧。

总之,中华武术作为一门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无论是在文化内涵上,还是在体育功效上,其对大学生动商的滋润和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唤醒、熏陶以及对学生强身健体意志的塑造,是其他体育项目无可替代的。动商的概念除了要求在体格上的强健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身体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并在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体现人的价值。因此,动商在这种两个层次上的要求,实际上与中华武术在搏击和人文层面的雙重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度。总之,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的动商提升及人文底蕴的熏陶都有其独特的培养方式和功效。

【参考文献】

[1]李井海.试论动商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2]张新萍,等.建构智商情商动商三商一体的全人发展理论体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5)

[3]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李永超.武文化的启蒙:夏、商、西周时期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2)

[5]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陈粮.从历史文化的视野审视武术散打的技击理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周 勇,男,湖北崇阳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公共课程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编 王 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商武术教学培养
聚焦动商素养 赋能生命成长
——读《幼儿动商教育教程》
基于熵值法的动商评价体系研究
动商理念导向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路径分析
动商理论的困惑及其测评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