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警学员抗眩晕中身心适应力实战化训练研究

2017-12-07缪存铁

关键词:适应力受训者滚轮

缪存铁

(公安海警学院,浙江宁波315801)

0 引言

身心适应力训练在世界军事强国已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科目应用在军事训练中.身心适应力训练在我国起步较晚,2011年在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原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林建棣、陈南生等专家潜心深入研究下,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具有一定的训练效果评价体系,但还未得到重视和推广.

抗眩晕训练是船艇部队训练中的重要科目.船艇部队主要担负着维护我国海上领土完整、海上安全,近海治安、刑事案件的调查处理,打击走私、偷渡、贩毒等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抗眩晕能力才能保证官兵顺利而有效地完成任务[1].抗眩晕训练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早,研究得也比较成熟,在抗眩晕方法、器材、药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抗眩晕操、抗眩晕特殊器械、抗眩晕模拟舱等训练手段也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已在渡海抗眩晕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公安海警学院自2010年升为本科院校以后,在军事体能课程上有所调整,抗眩晕训练科目始终没有纳入到军事考核的内容中去,未得到学院和学员的重视.体能课教学内容多(单(双)腿深蹲、俯卧撑、旋梯、滚轮、浪木等项目),时间紧是摆在抗眩晕训练中的一大难题.

抗眩晕身心适应力训练是在抗眩晕科目中引入身心适应力实战化训练方法.对该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分析身心适应力训练在抗眩晕训练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将身心适应力训练这一新颖、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推广到海警部队和学院教学训练的更多科目中打下基础,以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2].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在公安海警学院2017级船艇指挥系航海技术专业中抽取60名学员,选取30人组成实验组,另外30人组成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遵守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测试数据从实际出发,以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文献法为主导,以问卷调查法为辅.

1.2.1 文献资料法

借助网络(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书籍(《基于战场需求的军人身心适应力训练研究》《抗眩晕教材》《体能训练教材》《心理学》等20余本专著)和期刊,查阅大量与本研究题目有关的文献,如《军人高温高湿环境身心适应力训练初探》《抗眩晕操》《试论抗眩晕训练的改进》等60余篇相关文献进行参考.分析现阶段海警部队人员在船艇上抗眩晕身心适应所需要具备的身体与心理要求,对公安海警学院学员适应海警部队舰艇抗眩晕身心适应力训练方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1.2.2 实验研究法

将实验学员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分组训练的实验设计,在训练周期内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抗眩晕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以抗眩晕滚轮器械为例,实验组采用自动化滚轮训练,对照组采用普通滚轮训练.通过对训练前后两组学员的训练效果进行实验对比研究,获取训练前后身体训练指标(三围、体脂、脉搏)、心理指标(焦虑水平)、抗眩晕能力(滚轮)和快艇摇晃抗晕船实践多项指标数据,研究抗眩晕身心适应力训练不同滚轮的实际效果,为海警部队和海警学院抗眩晕身心适应力训练内容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1.2.3 数理统计法

统计7周的抗眩晕适应力训练数据,并通过SPSS10.0统计软件把实验前后两组样本各项均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观察是否有明显差异,总体比较实验结果,最后进行回归诊断比较.

2 实验方案

训练科目:抗眩晕身心适应力训练和抗眩晕训练.

训练内容:体能素质训练(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旋梯、滚轮、浪木、抗眩晕操、拓展心理行为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舰艇仿真实验室实践.

训练时间:每周训练4~5次,保证每日(除去节假日)16:00~17:30,90 min的训练时间.

训练场地:海警学院抗眩晕训练场、田径场、拓展心理行为训练场.

在训练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训练场地、器材和时间基本一致,但是训练内容和方案有差异,实验组的训练按照身心适应力训练方法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身体素质训练以耐力训练为主穿插力量训练和柔韧、灵敏素质训练),并加强心理干预和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同时注意循序渐进的身心适应训练原则,在最后阶段还原海上眩晕真实环境,进行快艇摇晃抗眩晕实践.对照组按照学院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施训,采用传统固定的训练方法实施(以旋梯、滚轮、浪木的一、二练习为主).在为期42天的训练过程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抗眩晕身心适应力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以科学训练为原则对训练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训练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训练计划见表1、表2.

表1 对照组训练计划(持续、间歇训练法)

表2 实验组训练计划(持续、循环、重复、游戏竞赛训练法)

训练方案制定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原则.在训练开始前根据受训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和技术基础,将个人对待和全面兼顾相结合,统筹安排每一阶段训练的目标、内容和运动负荷,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以达到统一要求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目的,确保训练有序开展[3].(2)积极参与性原则.在抗眩晕训练过程中经常与受训者谈心,了解受训者的身心信息,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一方面从思想上让受训者了解抗眩晕训练对海警部队及参训者个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从思想上重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抗眩晕训练中来;另一方面通过心理行为训练法和游戏竞赛训练法提高学员训练热情,寓教于乐,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另外在每个阶段进行一次测试,根据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合理制定出下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员,使之了解在训练中的不足,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好思想和身体的准备.(3)直观性原则.受训者都是初次接触抗眩晕训练,为使受训者更加清晰地获得抗眩晕特项器械和抗眩晕操的技术表象,在训练过程中采用讲解示范法和电教法,培养学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员掌握以上知识、技术、技能[4].

综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实验组学员增加训练强度,采取循环、重复、持续等训练法加深学员对技术动作要领的掌握和巩固.适时通过拓展训练、400 m渡海登岛和耐力训练提升受训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最后通过快艇摇晃实验还原海上眩晕真实环境,全程采用心理暗示干预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抗眩晕能力的的对比分析

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抗眩晕能力测试指标见表3、表4.从表3、表4数据可以得出,两组学员训练前抗眩晕身心适应能力的各项指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符合均衡性原则.经过身心适应力训练42天之后,实验组在抗眩晕身心适应体能力的各项科目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的是在旋梯、滚轮、浪木这三个项目测试指标上,在统计学检验出现了显著差异水平(P<0.01).在闭目原地旋转和单腿闭目站立的两组测试项目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训练对抗眩晕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效果[5].

表3 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抗眩晕能力测试成绩指标

注:旋梯、滚轮、浪木是学员在训练第一阶段中学会旋梯、滚轮、浪木技术后测试的成绩.

表4 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抗眩晕能力测试指标

3.2 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抗晕船能力对比分析

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抗晕船能力测试结果见表5.从表5晕船比例数据可以得出(受训者到快艇的机舱内,4人摇晃快艇20~30 min,模拟海上风浪测试受训者抗海上眩晕能力),采取两种不同训练方法后,两组学员海上抗眩晕能力有明显差别,实验组在经过42天的身心适应力训练后,晕船比例是25%,对照组在经过传统抗眩训练后,晕船比例是56.6%,结果表明实验组能更快适应渡海抗眩晕.

表5 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抗晕船能力测试比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身体适应训练方面,实验组主要以持续循环练习法为主,结合重复练习法、间歇训练法和变换练习法,把各个体能项目交替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地加大训练量和强度,积极引入恢复训练.实验结果显示,身体测试指标中除腰围、臀围未出现明显变化外,胸围、体脂、肺活量、安静脉搏都呈现显著性提高,从而增强了眩晕环境下受训者的身体适应能力[6].

(2)在心理适应训练方面,实验组引入拓展训练中的高空项目(空中抓杆、攀登、跨越断桥)和团队协作项目,在训练强度和密度上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竞赛游戏法贯穿于训练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全程监控学员心理变化状态,适时参与心理干预,调整学员训练情绪.通过训练前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身心适应力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学员心理适应水平[7].

4.2 建议

(1)制定训练计划前要了解学情,根据学员的特点,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目标,在训练中遵循个性化原则,区别对待.

(2)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身心适应力训练三者融入抗眩晕或其他技能训练过程,相互促进.加强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合理利用现有的训练器械和设施,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环境,打造模块化的训练模式.

猜你喜欢

适应力受训者滚轮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固定吊回转支承关键技术研究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的预防路径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滚轮滑雪运动多元价值与推广策略研究
浅议军事技能教学中的检查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