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法

2017-11-11李云

速读·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

李云

摘 要: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将教学还原生活。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情境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活动引入、问题情境创设、课外活动实践等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教学法

一、前言

6~12岁是孩童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基础阶段,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将有利于该目标的实现。

二、生活情境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数学具有基本的认知,掌握诸如四则运算,单位转换,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等数学基本常识,为日后的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著名教育学家曾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根植于现实并最终应用于现实。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倾向于直接知识的传授。根据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来看,6~12岁的孩童的好奇心旺盛,并乐于学习新的知识。“乐”是小学生开展学习的基本前提,当学生具备自发的学习行为时,能够将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吸收,其学习效果往往是最好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任务引入或者创者一些形象生动的、情感色彩饱满的场景,使学生从感官上、思维上进行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而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使用更利于孩童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内化,激发学生主动求学,达到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三、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入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求知欲,从而将有意识行为与无意识行为结合到一起,获得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和统一。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概念,并学会使用这6个位置词语来描述实际的生活情境。刚入学的小学生的好动性是最强的,此时可以按照班级座位的排列方式将班级成员分为4个小组,抽取中间位置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位置描述,分别尝试让学生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名字,此时可以分别抽取最前排和最后排的同学进行位置描述,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前方和后方进行位置关系补充,这时可以让学生随意在教室了走动,听从教师的指示停下位置变换,并再进行一次位置关系描述,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同位置词汇的概念。接下来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刚才的位置描述过程中,为什么没有“上、下”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可以稱之为“上下”关系?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教室中具备“上、下”位置关系的物品,从而使学生在做中学。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转抽象为具象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形成了认知,但是很难记性活学活用。那么就要通过实际场景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直观认知。以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的概念“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分别准备三角尺和自制备道具:准备一个一端相连的两根木条,且木条可以转动,设定A木条(蓝色)长度为20厘米,B木条(红色)长度为25厘米,并分别准备三条长度为5厘米、15厘米、55厘米的黑色、白色、黄色的木条,那么第三条木条的长度应为多少,才能够组成一个类似于三角尺的教学用具呢?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添加三根木条到已有教具上,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明显的发现只有白色的目标可以连接成为收尾端相连的三角形,满足三角形的基本定义。确定白色木条为第三边C,从而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和相关表达式“a+b>c,b+c>a,c+a>b”。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并用心观察和体验,并归纳总结出相应的数学结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十分有帮助。

3.教学走出课堂,布置丰富的课外实践和活动

上文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并从生活的场景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四则运算是小数的加法、减法的前置知识,两种知识相互结合,可以进行生活化相关的课后练习。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随家长到市场或者超市进行购物,如购买了一包3.5元的虾条,一瓶2.5元的冰红茶及一包总价为32.3元的熟食,让学生自行计算应付款金额,当家长向收银员支付了50元又应收回多少零钱?这时学生既是观察客体,又是参与主体,并且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带入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一般来讲,在小学教学中,自然、美术以及语文教学是最常运用课堂外的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的。其实数学课堂也可以走入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与自然界、生活环境密切接触,感触自然中的数学氛围。例如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课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方向对物体进行观察时物体所呈现出的特点,并能够抽象出类似的图形进行表达。那么此时可以带学生走入公园或者广场,要求学生分别就一个动物或者物体进行形象、颜色等的描述,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照片带回课堂进行辨认。那么这时学生由于已经通过实际的活动在脑中形成了比较鲜活的印象,那么当其再次通过照片进行观察和描述时,抽象化的思维就会转为具象,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数学形象认知。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感官,并提升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合理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法,通过课堂活动进行知识导入,并利用生活化的情境进行问题的创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自翔.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1):00232-00232.

[2]丁爱华.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97-97.

[3]刘淑奎.浅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21):53-5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