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亳州民间舞蹈“踩高跷”的形态与审美特征

2017-10-24孟凡翠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条子亳州民间舞蹈

孟凡翠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安徽亳州民间舞蹈“踩高跷”的形态与审美特征

孟凡翠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身体语言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安徽亳州代表性舞蹈“踩高跷”在角色、道具、服饰、基本动作、姿态造型等形态,提炼出其“技艺精湛、引人入胜”、“滑稽幽默、富有情趣”、“以情带舞、回味悠长”等审美特征。通过了解、传承“踩高跷”这个安徽亳州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承与发展优秀地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安徽亳州“踩高跷”;舞蹈形态;审美特征

“踩高跷”是安徽亳州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形态和审美特征。“踩高跷”在古代一般列为“杂耍”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域的“踩高跷”具有着自己的特色。安徽亳州“踩高跷”属于传统节庆民俗舞蹈,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是在逢年过节的节庆里,进行“踩街”活动,或者选定一个场地,锣鼓响起来吸引观众,等群众聚集过来后就进行表演。用舞蹈表演的方式,传达节日的喜庆、生活的理想和审美的情感。

一、“踩高跷”的舞蹈形式

(一)角色

亳州“踩高跷”的角色,主要有老公、条子、傻小、跳手、骑驴人、赶驴人、丑婆、丑公子、王小二、和尚等。其中以老公、持鱼的条子、傻小的角色最为突出。

“老公”这个角色来自于京剧《打渔杀家》中的人物萧恩,相当于戏曲中的“老旦”角色;“条子”,简称“鱼”,俗称“头条把子”,传说是萧恩的女儿萧桂英,是条子中的高手,相当于戏曲中的“旦”角;而“傻小”则是一个丑扮人物,看起来傻,其实不傻,用表演引人发笑,相当于戏曲中的“丑”角。女性的角色名称因其使用的道具名称为“条子”,故有这样的叫法,而男青年则统称为“跳手”。

亳州“踩高跷”的角色分工明确,从中可以看到其与戏曲相互融汇的特点,这些角色的设定对于故事情节的演绎,为舞蹈更好地传情达意,为广大民众的欣赏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图1 踩街中的“老公”和“条子”

图2 赶驴人

图3 踩街中的踩高跷队

(二)道具

亳州“踩高跷”的道具主要有高跷、条子、芭蕉扇、铁哨子等四种。道具的使用,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高跷的质地是木质的,上端与下端不太一样,上端为扁方形,下端为圆形。高跷全长在1米左右,在其一半左右的位置即54厘米左右的样子,绑牢在舞蹈演员的腿脚处。

条子分为两种,一种是鱼条子,一种是蝴蝶条子,条子的使用者是“头条把子”。鱼条子是用浆糊将多层布粘在一起,外观呈鱼形,内填棉花,鳞片上用亮纸剪贴而成,且绣水草于上;蝴蝶则是用纸糊成蝴蝶的样子,并在上面作画,其框架多用竹篾扎成。

芭蕉扇,则是以前夏天用来乘凉的扇子,多为圆形的,在实际演出中多将生活中纳凉扇风的扇子进行替代。

铁哨子则是用薄的铁皮做成,和普通哨子区别不大。

(三)服饰

亳州“踩高跷”各种角色的服饰均为表现舞蹈服务。亳州“踩高跷”的服装总体来说,色彩比较艳丽,与安徽民间舞蹈的服装有相似的地方,服装的设计具有明清风格,条子与安徽花鼓灯中的“兰花”相仿,其他男性角色与安徽花鼓灯中的“鼓架子”相仿。

相对于安徽其他民间舞蹈,其中老公和傻小的服饰最有特点,与戏曲的服饰相像。老公的服饰与戏曲造型相似,服装的颜色以杏黄色为主,头上戴有草帽圈,额头前还插有三个红绒球。其胡须与戏曲当中的老旦相似,“美髯”齐胸,呈灰白色。傻小的服饰与戏曲中的“丑”角相似,最突出的是鼻梁上画蝎子或桃子,但是,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现在也不一定这样画了,有时只是沿着鼻梁涂白色而已。

(四)基本动作

第一,稳扎稳打的基本步法。亳州“踩高跷”基本的步法有9种,即基本步、磕拐子、碎步、别步、磨盘转、点步转、跳步转身、怀中抱月、跪地走。这些步法在基本步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即一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左右、前后、踏点、跳跃、转圈等动作,由于踩着高跷进行的舞蹈表演,脚底下是根基,所以步法上还是以追求“稳”为主。踩着高跷在不同的地面上进行步法的展示,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可完成,这些步法体现了民间舞蹈艺人技艺的精湛。

第二,潇洒豪爽、诙谐动人的条子姿态造型与动作。条子是女性角色,基本的姿态造型有拿条子、双拿条、背条子等8种。扮演条子的演员在高跷上要用双手拿条子做出各种造型来,动作潇洒豪迈,幅度较大。在动作上,更是要在稳中展现动作姿态的诙谐和动人,例如悠条子、上步闪腰、十字闪腰等。例如在“十字闪腰”这个动作中,脚下走的是十字步,而身体却是要配合着做“倾”、“仰”、“俯”等动作,再加上演员的面部表情、神态的夸张表演,会给人一种诙谐动人的感觉,看起来非常的有趣。

第三,正气凛然、技艺高超、不失稳重的老公姿态造型与动作。老公常用的姿态造型有剑指、拉衫、苏秦背剑、扎架等姿态造型,给人一种稳重和正气凛然的感觉。虽然老公的角色定位上属于老年人,可是做起动作来,一点也不含糊,光是“胡须”的动作就有抖须、吹须、摆须、双分须等,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不仅如此,老公还可以做“四角拿顶”的动作,“拿顶”指的是头朝下、脚朝上的动作,演员要在桌子的四个角上进行“拿顶”,这要求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功底才可完成。老公的一招一式渗透着武术、戏曲中的“做”与“打”的功底,同时又不失老者的尊严和稳重。

第四,滑稽幽默、功夫了得的傻小的老公姿态造型与动作。傻小的姿态造型主要有单扑蝶和咬蝶,一般在条子的牵引下进行滑稽幽默的表演。傻小的动作,基本上都是比较灵活的,但是又有一些颇有难度的动作。例如蛤蟆跳、折拐起、三起三落等,例如“折拐起”这个动作,在“站下腰”的基础上,上身硬挺直立,因为脚下还绑着高跷,所以,这对演员的腰功、柔韧性、灵敏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亳州“踩高跷”的审美特征

(一)技艺精湛、引人入胜。亳州“踩高跷”能够传承到今天,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其精湛的舞蹈技艺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分不开。高跷“从杂技表演逐渐发展、丰富成为民间舞蹈技巧表演的项目”[1],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宋元时期《列子·抱朴子·内篇》中就有记载“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招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2],可见在宋元时期,“高跷”表演者的功力就很精湛,再加上亳州这个地方自古尚武,对于武功动作上的高标准高要求自然不在话下。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在笔者田野调查中就亲身感受到;每当表演者完成高难度动作时,观众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且情感会被舞蹈中的人物所带动,时而紧张,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开怀大笑。在亳州“踩高跷”舞蹈中的主角中,都是通过动作塑造出自己鲜明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绝技”,例如老公的“四角拿顶”、条子的“上步闪腰”、傻小的“蛤蟆功”等。以“蛤蟆功”为例,其做法是“腹部贴桌面,双腿后屈,两手各握一只高跷,头昂起,以肚皮为轴在桌面旋转。转前先用一只手推桌面使身体启动,然后再迅速握住高跷”[3]。这个动作和“扳小燕”的基本功很像,但是不仅如此,它的难点在于两方面,一是脚下绑着高跷,要把握好平衡,同时还不能伤着自己;二是要在桌面上进行旋转,这就要求演员要具有极强的身体控制力和协调力以及平衡感。当演员表演这个动作时,观众们随着舞者的动作,与舞者“同呼吸、共命运”,为演员的精湛技术而喝彩,惊险的动作在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滑稽幽默、富有情趣。亳州地处皖北平原,人们的性格豁达、爽朗,而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给“现实人生以多样审美的艺术承诺”[4],无论生活赋予人们以怎样的现实人生,人们还是会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理想,并在其中找寻心中的所要快乐。亳州“踩高跷”之所以会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且久演不衰,滑稽幽默、富有情趣是吸引老百姓的审美特点之一,能满足老百姓内心的需求。这在条子与傻小的演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扮演条子的女演员用绳头拴着蝴蝶的“条子”像钓鱼一样,与傻小以情带舞回味悠长。再创作是艺术表演领域的常态,每个表演者都会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生活的经历放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散发着独有的韵味。亳州“踩高跷”的表演者也是如此,在“合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进而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舞蹈形象的塑造,使角色“活起来”。“从演员到角色形象的创造过程,可以概括为:抛弃自我,满怀激情地拥抱角色的心灵;寻找感觉,创造性格化的形体动作;形神兼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5]。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亳州“民舞艺术团”的几位民间舞蹈演员,用心感悟其角色,用自己的身心演绎了具有自身气质的角色,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每当有演出消息传来,就会有很多群众早早地等候,为的就是一睹演员的风采。演员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演出之中,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具有创造性的演出,又给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舞韵长存。

图4 条子与傻小表演

图5 骑驴人与赶驴人表演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亳州民间舞蹈“踩高跷”具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反映着民众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美的追求和感受。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着人们去演绎、去欣赏,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亳州“踩高跷”所具有的审美特点,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感到放松。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亳州“踩高跷”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希望更多的演出人才和理论研究者加入进来,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作出努力和贡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301.

[2]列子·抱朴子·内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0.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903.

[4]陈炎.文明与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218.

[5]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39.

Form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Folk Dance “Walking on Stilts” in Bozhou of Anhui Province

MENG Fan-cui

(Bozhou College , 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walking on stilts”, the representative dance in Bozhou, Anhui province, in terms of roles, props, costumes, basic gestures, pose and so on, so as to show its aesthetic features such as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ttractive charms”, “hilarious and interesting style” as well as “ impressive and lingering aftertaste”. As the representative folk dance form in Bozhou, walking on stilts acts 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o inherit and promote such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walking on stilts” in Bozhou of Anhui province; dance form; aesthetic feature

J722

A

1674-344X(2017)7-0065-04

2017-05-2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淮河流域民间舞蹈关联性研究”(AHSKQ2016D94);安徽省高校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皖北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2013SQRW132ZD);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明清以来安徽戏曲舞蹈文化研究”(15YJC760036);亳州学院科研项目“亳州花戏楼砖雕木雕中戏曲舞蹈审美特征研究”(BSKY201509)

孟凡翠(1980-),女,安徽省泗县,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与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胡栩鸿

猜你喜欢

条子亳州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条子泥:只此湿地间 万物皆可爱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相亲漫画二则
居· 文化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条 子
消除“条子现象”,还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