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研究

2017-03-09杨开一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群体

杨开一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 110159)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研究

杨开一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 110159)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是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如既往地重视青年与青年工作,并以世界眼光和中国视角全方位地提出了科学的青年观。围绕在以团中央为核心落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下,全国共青团各省市委员会纷纷以高校为主要阵地相继开展“青马工程”教育培训。培养以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为着力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由更高一级的共青团委员会领导基层共青团委员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体系。本文基于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深入解读,以习近平青年观为思想引领,科学分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前发展形势与面临的挑战,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探索与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创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与青年进行深切对话,站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世界与中国的辩证统一角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凝练、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原则、新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深入研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培养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着眼于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它不仅回答了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坚持和发展,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一代的教育培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

培养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帮助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2007年5月,团中央首先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年10月,团中央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标志着团中央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进入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建设阶段。

为贯彻实施《纲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举措,各省市级团组织在团中央的统筹领导下,构建起高校大学生骨干的四级培养工作布局,以骨干培养学校为载体依托,遵照不同培养对象制定不同的培养意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促进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分工负责、逐级培养的整体架构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初具成效,能够形成上下联动,首尾呼应的工作格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对象主要由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构成,这从客观上突出了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学生骨干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目标对象,也是团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紧密围绕着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展开的。在充分领会《纲要》精神、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的强烈号召下,各高校团委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彰显学校特色的学生干部培训活动。随着对青年培养工作的不断了解与探索以及世情国情的时移世易,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同时基于社会整体环境与培养对象个体变化等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仍需不断完善。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宗教观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当今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不可逆的,各国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下,积极寻求跨国家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的政治协商、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世界主流的社会形态是以东方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西方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蓝图,青年一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提出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这是基于对当前的世界环境与国内环境科学谨慎分析所阐述的。由于社会形态性质的不同,必然产生意识形态的分歧,而一国意识形态的统治力量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对该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影响。近些年,世界舞台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此起彼伏,许多外部意识形态打着和平的旗号歪曲中国走上复兴之路的事实,并借此契机利用多种传媒方式向中国的青年群体渗透西方意识形态,传播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理论思想。青年群体受社会阅历、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尚未完善健全的影响,全媒体时代的青年群体逐渐成为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宗教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渗透目标。

(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青年群体的复杂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科学技术水平的显著增了一方面充实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从根本上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难度。青年群体由于年龄结构跨度较大,社会身份较为复杂以及文化水平的高低不等,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的不深刻,运用的不彻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等情况,这在主观上为不符合社会核心主流思想的侵蚀与腐害埋下了隐患。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从客观上体现在青年群体对当下热点事件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既是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促进了青年群体的复杂性越来越明显,反之,青年群体的复杂性又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所决定的。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伴随着诸多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真理。

(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摩擦

全媒体时代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上的缺陷,又发挥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比较优势。新兴媒体依靠传播速度快、内容精炼、语言生动以及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互动”优势深深植根于当下青年群体的社会生活中。高校作为青年群体接受理论知识、培养思想素质的主要载体,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力冲击,以传统教育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已然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使得传统教育培养失去创新动力以及高校作为育人载体的独特魅力。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勇往直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点选拔对象。高校承担着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初级培养”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加大对青年群体培养的关注力度,就要全方面多领域地走进青年群体的世界,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资源优势,既是高校务须承接的挑战同样也是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推向新的历史起点的机遇。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培养途径

(一)严格制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选拔机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对内或是涉外工作中多次提到了青年一代的突出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做了理论上的创新阐述,概括为对青年群体的“六个要求”,结合团中央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培养对象范围,要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选拔提出新的标准与路径。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选拔标准

首先是理想信念坚定、品格高尚。青年的理想信念反映了青年群体是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反映了青年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力量以及对党的忠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青年群体走向社会的必要前提,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基本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青年群体当中的佼佼者,要在思想上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身,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其次,是本领过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青年群体只有掌握精通扎实的专业本领才能谈及对社会、人民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巨大贡献。再次,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是我党带领中国人们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党在处理工作中时刻秉持的优良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纸上谈兵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这种觉悟。最后,是勇于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选拔对象一定要反映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我国正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当中,只要时刻保持着创新精神,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才能推动国家、社会的实业进步。

2.拓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选拔路径

在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的基础上,针对《纲要》所提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培养对象采取逐步适当放宽的路径选择,同时也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客观条件,调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各类领域培养对象的数量比例。对思想素质优秀、主动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群体进行合理地安排与培养。在保证个体质量的基础上,尝试开放新的选拔渠道。要灵活地依照不同选拔对象群体制定“大同小异”的选拔标准。在高校内部通过学生干部、党员参加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的青年走入学生内部当中,通过走访调查,组织谈话,基层学生干部举荐等多种路径深度挖掘有需要无渠道的优秀青年加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当中来。

(二)科学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梯级教育机制

1.遵循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制定横向培养目标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依照主体对客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一个由直接性、具体性的认识过渡到间接性和抽象性的认知。在认识运动的不同阶段,根据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制定阶段性目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客体完成对青年主体初级阶段理论性教育。在初级阶段,从事物的表面认识出发,使青年主体接收由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客体载体的信息传送,直接具体地获悉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抽象概括与联系实际运用为目标的认识过程是制定横向培养目标的高级阶段。在高级阶段,主体依托初级阶段认识,形成对客体内容、结构、联系的初步判断,结合史实依据,客观实际指导青年完成对初级认识的升华,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性认知,并能够使青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细化社会分工实行因材施教式纵向培养模式

在基于认识规律制定的横向培养目标上采取纵向培养模式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科学探索。纵向培养是以国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总体战略规划为主要指引,努力积极地构建党中央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传导机制,明确各组织协调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与定位,根据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在培养方式上要立足适用性原则,依照主体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从事领域等方面因材施教。中央和国家首先应制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统一规范和操作流程,并对相应工作执行情况即时进行跟踪督导,为各级党委开展系统性培养工程提供示范性指导。要打造以高校为核心的阵地建设,实现校、社、企联合培养,借助比较优势互相依托,完成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理论教育到实践锻炼的过程。

(三)系统搭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管理机制

1.巩固完善四级培养工作布局

自《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团组织已经按照指示形成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四级工作布局。顶层有团中央的“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下层逐级由各省团委组织完成建立不同级别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形成了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分层管理,逐步培养的四位一体格局。整体布局按照级别划分,确保了自上而下的执行力,同时也保证了自下而上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细化层级培养,同时要加强同一级别不同培养单位间的联合培养。通过跨校院、跨省市联合培养能够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加强横向的交流合作,是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以此促进更深层次的科研、学术、人文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帮助构建更加完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导师团队,完善各培养单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息资料库。

2.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纳入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在培养单位系统内部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是确保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效果的重要抓手。以高校为主要培养单位,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纳入到党建带团建的系统工作中来,不仅对培养对象的完成效果进行跟踪考察,同时对培养单位的开展情况由上一级团委进行综合测评,分别就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责任分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根据考察结果予以奖惩措施。其次,高校培养单位应将培养工作纳入到学生教学体系中来,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两课”中的位置、作用,提高思政课在学生教学计划培养中的成绩比例,并将培养课程的授课形式作为评价导师团队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规范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举荐推介机制

1.完善培养对象的推介、推优机制

在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相关的评奖评优、推荐到就业单位、创业扶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不同培养单位通过联合培养、交流合作以及文娱活动要适时推介典型培养对象,树立模范榜样。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同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主动要求上进。要有针对性地为优秀的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提供有效渠道,完善青年知识分子的推优机制,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更多向党和人民奉献自我的机会。

2.健全培养对象的举荐机制

培养单位作为连接青年与社会的中间桥梁,不仅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掌舵,更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搭建双边或是多边平台,推动培养工作与社会就业的接轨。一方面,培养单位要密切加强同人事组织部门的联系,获得上级的有力支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入到高校党政机关挂职锻炼、社会政府机构部门工作深造创造机会;另一方面,要创新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形式,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入到村镇基层工作岗位任职提供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培养对象下基层社区锻炼,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直接进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与上级团组织进行对话沟通。

[1]张恩亮.执政党建设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白建民,方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兰亚明.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章建锋.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of Young Marxists

YANG Kai-y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59, China)

Young people are an important reserve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are an indispensabl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endeavors, pioneers, and contributor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fter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young people and the work on them. He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view of youth in every aspect from world vis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outh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with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as the core, Tsing Ma training project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th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with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sites.The training focuses o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In the top-down training system, higher-level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leads the grassroot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theImplementationOutlineoftheYoungMarxistCultivationProjectand guided by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youth,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that youth Marxists are faced with. It carefully and accurately studies and explores innovative young Marxist cultivation .

youth Marxist; training approach; innovation

A811

A

1674-344X(2017)7-0038-04

2017-06-17

杨开一(1990-),男,辽宁锦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陈君丹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群体
上海市护理学会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验收评估已完成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上海市护理学会举办2019年度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与导师交流会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