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开发人文课程体系提升铜仁幼专人文素养

2017-10-21陈晓莉

文存阅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人文素养

陈晓莉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令人担忧,而我校作为武陵山区一所培养“山村教师”的摇篮,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年龄不一,层次有别,思想处于半成熟期,部分学生出现知行分离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也说明我校人文素养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试图围绕人才需求和就业导向,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逻辑性,在实践中构建专业技能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打造“123456”特色育人品牌,拟构建铜仁幼专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铜仁幼专;课程资源;人文素养

2010年8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知多少”的调查报告,该调查选取了北京12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13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6%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和阅读有关历史知识,其中65%的学生是从电影、电视剧中了解的;有6.6%的学生对新中国60年历史不清楚。[1]

以上的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频频告急,令人担忧,而我校作为武陵山区一所培养“山村教师”的摇篮,“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我校的校训精神,“学高”可以通过大学的不断学习而提升,而“身正”却需要持续不断的内在修为,“学高”不一定“身正”的现象时常在教育界出现,这一点是必须引起我校警惕的。

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基本分为四种类型: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以及三年制中专(这种类型已经在慢慢的缩小招生规模)、各县联合办学学校推优生,年龄有别,层次不一,据笔者平时观察,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年纪稍大一点,自控能力稍强,人文素养稍好,但是也依然存在着对基本的文化常识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认知缺失,如:从历年来《大学语文》抑或文学类的考试答题情况来看,语言组织能力稍差,错别字颇多;在日常的上课发言中,言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对教师问及学校的发展史以及与为仁书院的关系时,更是一头雾水;不仅给我校人文管理带来一些难度,而且一旦踏入社会,这种倾向便尤其明显,从各院、各专业学生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整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实习学生的表现大部分很满意,认为品德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学生在岗位能力方面问题不大,但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基本的写作能力欠缺,特别是面临撰写实习报告以及毕业论文时,语言组织能力欠缺;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人际交往能力,实习期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学生不喜欢幼儿园、小学教学环境,嫌吵闹、嫌累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到我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说明学生的人文精神存在缺失。

这就意味着想要真正达到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养这项目标,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课堂无疑是教师的园地,课程无疑是教师的法宝,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内容不足、师资缺乏、考核方式单一。现状以及暴露的问题如下:

我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现状与问题

1.课程建设内容少且课时短

各院课程建设内容除了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综合文科文学素养课程比较丰富(但也仅仅是因为专业需要所致)之外,小学教育综合理科、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英语教育人文素养课程无一例外地共同设计了教室口语、写字、音乐、美术、应用文写作(只有初等教育学院开设)等五个学习情境,这种不同专业却“一视同仁”的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是不是符合学生因材施教的人文素养培养,笔者是存在疑问的,而且各院这种人文素养课程建设非但涵盖的相关课程单调、稀少,而且从课时量来说也才仅仅 24 节。

2.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亟需整合

虽各院以教研室的名义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人文素养教学团队(如初等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学前教育学院的儿童文学与语言教研室),但是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分散于各个院以及各行政岗位,缺乏统一的培养计划,亟需整合。

3.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如第一点所述,尽管各院均共同设计了教室口语、写字、音乐、美术、应用文写作(只有初等教育学院开设)等五个学习情境,也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这五个教学情境,但是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专业同上一本书的情况,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特色不鲜明。

4.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一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以开卷或闭卷考试为主,死板、单一,不能有效检测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水平。 目前的考核方式较传统,平时成绩占 60%,包括出勤率(占 10%)、作业(占 20%)、课堂表现(占 30%),期末考试占 40%,形式为卷面成绩。其中真正化为实践的部分很少,且多流于形式。

因此,现如今,如何建立具有铜仁幼专特色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素质课程诊改力度,提升幼专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资及其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好准备,无疑是我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命题。

二、整合开发铜仁幼专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议

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为培养人才目标服务的。构建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首先应确立课程设置的理念和目标。当前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校发展“三步走规划”为主線,以实施“五有阳光青年”人才培养为方向,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学校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加速推进“魅力幼专、激情幼专、和谐幼专”建设,着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儿、初等教育师资和社会紧缺性专业人才。简而言之,就是以培养合格且优秀的适应山村教育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既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又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具有自我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当然,要达到深化我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开设人文素养课程这其实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增设几门人文必修课或选修课以及开设人文讲座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试验,必须立足于我校学生全面发展,围绕人才需求和就业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标准、毕业资格与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基本实训条件、师资要求、校园环境等各个环节来综合考量,增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逻辑性,在实践中构建专业技能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打造“123456”特色育人品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笔者拟构建铜仁幼专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见下图)。确立人文素养课程在整个幼专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努力提升个人修养、人文素质,切忌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需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重在领会、感悟思想内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为武陵山区输送更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专题调研组.大学生,新中国历史知多少?[N].光明日报,2010-08-19.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人文素养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